本篇文章2848字,读完约7分钟

2020年注定会在合肥的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记。

作为“天使投资人”,合肥再一次“出圈”。

6月28日上午,沪杭高铁合湖段正式通车运营,迎来了连接豫皖浙的“华东第二通道”全线贯通。完成“米型”高铁网络规划后,合肥向交通枢纽城市迈进。

上合杭高速铁路合湖段正式通车运营。来源:长江三角洲铁路

一些分析师认为,这条路线将导致地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系列的影响很快就会在整个长三角城市出现,而另一个邻近的省会城市南京将首当其冲。

南京对合肥的发展永远是不可或缺的。

去年,“经济运行考核全省第一”后,合肥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标题指出“合肥只能赶上宁杭”。2011年初,“三点巢湖”被认为是南京与合肥竞争加剧的起点,合肥追赶南京的步伐加快。

近10年后的今天,合肥逐渐起步,与南京的关系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绕过南京

一个趋势是合肥在积累实力,与南京同级别竞争。

上合杭高铁线路示意图图片来源:浙江发布

关于沪杭高铁的开通,有人指出,这将使合肥在辐射全省城市、寻求省际合作的交通运输上真正夺回“主动权”。

根据以往的数据,南京一直是合肥游客的重要目的地。根据铁路客流,有人建立了城市空厅的结构模型,计算了南京与其他城市的联系。结果表明,南京与合肥的城市联系度超过40%,南京与六安、滁州的城市联系度超过15%。在江苏省,只有镇江能达到这个水平。

这种表面上的紧密联系,其实是合肥在短板运输下的无奈之举。

此前,合肥不仅没有直达杭州、宁波的高铁,也没有与省内第二大经济城市芜湖的高铁。途经南京,合肥是最方便的选择。

沪杭高铁第一次改变了这种局面。以合肥到杭州为例。以前绕南京全程只需两个半小时,现在会缩短到两个小时,大大缩短了长三角两大都市圈的时间距离。

在新的交通连接背后,还有一条由来已久的科技合作“暗线”。

仔细研究沪杭高铁线路,很容易联想到2018年长三角9个城市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和共享g60科技创新走廊。其中,安徽省芜湖、合肥、宣城,浙江省湖州、杭州,由于沪杭高铁的开通,都首次实现了交通直达。

图片来源:g60科技走廊官网

之前已经注意到g60科技创新走廊没有南京。对此,有媒体解读称,合肥的科技实力给了安徽“信心”。例如,在去年的安徽省科技奖颁奖大会上,安徽省省长李强调,安徽有责任、有条件、有信心在科技创新领域表现出更大的责任感。

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联系下,合肥等安徽城市也被认为有绕过南京,直接与浙江、上海相连的“纽带”。

g60科技创新走廊的效果需要时间检验,但南京再也坐不住了。提出从上海经苏南三市,连接南京和合肥,最终到达武汉的“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预计与g60科技创新走廊形成从上海经浙江和江苏两条射线。

面对面竞赛

在很多合肥人的记忆中,几年前的“三点巢湖”,并不比沪杭高铁的开通重要。

当时,安徽这个难得的“大手”有望推动合肥第一,这也引来了诸多质疑:合肥不具备自主发展自身都市区的能力,通过扩大行政区划来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依然困难。

类似的情况早在合肥“拿下”中国科大的时候就出现了。与当时“安徽人不吃不喝也要留着中国的科研苗”的热情相反,合肥薄弱的工业基础难以与中国科大的基础研究成果相匹配,“二线城市一流科研”的尴尬一度成为合肥的标签。

作为一个经常谈论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的“学生”,合肥已经开始了超车之路。

在很多媒体眼里,合肥自身发展的加速也是10年前开始的。在过去的十年里,合肥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亿元上升到准万亿元,与南京的比例也从50%快速上升到近70%。更重要的是,其“风险投资”面板和芯片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确立了优于其他城市的产业优势。

数据来源:风,城市演化理论

突围成功也是很多城市看到的。前不久,南昌针对合肥提出发展科技创新。也有城市问“为什么合肥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这么快?”言外之意是模仿和借鉴之心。

对此,邻国南京很难坐视不管。

今年,合肥再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先后推出威来汽车中国总部,欢迎大众入股江淮,将触角伸向南京传统优势汽车产业。

事实上,就在去年年初,南京刚刚提出了“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标行动计划”,目标是达到“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水平,并专门建设了几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而博县、白腾等之前布局南京的新造车势力,如今却深陷泥潭,让人为南京雄心勃勃的梦想流汗。

今年1月,长安汽车宣布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兵庄集团、南京江宁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在南京成立t3科技平台公司,再次瞄准新能源智能汽车相关产业。新一轮新能源汽车开发将在南京再次启动。

这也意味着,经过10年的追赶,合肥和南京将在同一条轨道上进行正面较量。

南京图片来源:图片网

重塑格局?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合肥和南京之间的“爱杀”愈演愈烈。

马鞍山和蚌埠先后“拉拢”南京,在两市关于都市区范围的争论中又燃起了一把火。提出近20年的省际“南京都市圈”引起了强烈关注,唤醒了“惠晶”的历史记忆。

从地理上看,南京三面被安徽城市包围,“先得月后得塔”的地理优势为马鞍山、蚌埠、芜湖等城市提供了与之合作的基础。相比之下,曾经因交通优势而作为省会“优越”的合肥却无法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与空.一起为南京打造了“群众基础”

经过一番调查,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郁亮情结”,这种情结是“宁为玉碎”。

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格局示意图空图片来源: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南京与合肥从来不缺“类似项目”发展。

事实上,两个城市都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能。与传统科教实力雄厚的南京相比,合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轨迹。到目前为止,虽然南京在成果转化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合肥已经培养了更具优势的基础研究能力——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计划拥有8台科学仪器,均高于南京。

现在,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合肥能给区域格局带来改变吗?

对于合肥来说,竞争压力依然存在。当米型高铁网络成为很多城市的关键词时,合肥提出了“钟型”高铁网络,将原来的8条高铁线路增加到12条,使得关于合肥是否会取代南京高铁枢纽的讨论变得热烈起来。

长三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示意图来源:《长三角地区交通优质综合发展规划》

此前,在合肥至淮安的合淮铁路上报国务院时,有交通专家分析,合肥高铁网向苏北延伸,可能威胁到南京对苏北的辐射,甚至威胁到其中心城市地位。

但较早发布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打造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典范。换句话说,如何将竞争转化为合作,将是两个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

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晨曾分析说,即使在定位相似的科技创新领域,两个城市之间仍然不乏合作基础。

比如从城市群来看,芜湖、马鞍山、滁州属于两个城市群,可以作为两个城市合作的“缓冲地带”,承接双方产业转移,缩小两个城市的距离。

对于合肥来说,这是改变过去“车去合肥,大车去南京”的绝佳机会。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经济」靠着这条高铁,合肥能否“绕开”南京,夺回省会尊严?

地址:http://www.jxjgzhdj.cn/caijing/1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