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94字,读完约14分钟
我妈妈韩德总是五个阿姨,我们这一代人叫她们阿姨。 进入我记忆的时候,她们已经五十多岁了,但其气质庸俗的民国范围,即使到了高龄也依然没有失去,优雅,真让人难忘 她们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韩家姐妹” 周总理夫人邓颖超大姐,还有韩家五姐妹中的三人从天津读书时就认识,其中一人和“觉悟社”有战友之谊。 她们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 她们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各自的人生历史漩涡她们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争政策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韩大奶奶生了五个女儿,都像花一样玉妈妈家族的故事要从《天津八大家》说起。 根据史料,从清朝咸丰初年( 1851年)开始,天津市就流传着八大家相关的战术。 "汉、高、石、刘、穆、黄、杨、益照. " 第一位的“东门外韩家”也被称为“天成号韩家”,从事海运业,在海船、海运中出人头地 韩国家在上世纪初,离开天津定居北京,买了北京南城西琉璃工厂尽头的南柳巷的大宅邸。 一共有101个房间。 南柳巷25号大房子里的家人是我妈妈的祖母薄板先生,有人叫薄板家的老太太,有人叫韩国的大老太太 韩家阴盛阳衰 汉老太太生了两个儿子,小儿子死了,只剩下汉振华独苗之一:汉振华,号叫裳,是我祖父 韩大奶奶生了五个女儿:韩俊华、韩升华、韩咏华、韩恂华、韩权华,都如花似玉 每个人都钦佩这位老太太的思想开通了 她先放开姑娘们的脚,除了长女以外的女儿都是天足 鼓励女儿们读书,从五六岁开始进入严氏女塾,之后进入专业、大学 女性留洋读书在当时是容易受到谴责的,她用锤子定音,让韩国恂华、韩权华去美国留学 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罕见事 1948年,韩国最后一个家族的福汉家六姐、七姐当然进入了北京大学,韩国老妇人的开明,受到了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被称为“南开学校之父”的严修(范孙)的影响和辅助力。 清朝末年,韩国家还在天津时,是严修和通家的好地方 1902年严修先生去日本考察教育,对女子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国后,同年冬天在家开了严氏女塾 学习第一是严家妇女,包括韩国姐妹在内的好朋友家的孩子也有几个。 严家在韩家的排行榜上称她们为“韩四姐”、“韩五姐” 1905年严氏女塾改为严氏女学校是天津第一所女子小学堂 同年严修还参考日本的模式设立了严氏蒙养园(幼儿园),还开设了“保母讲习所” 这也是中国最早培养幼儿教师的学校 韩咏华16岁毕业于严格的先生幼师,打算向南升入金陵女子大学,但被父亲反对说“严老培养的人应该为严老效劳”。 “所以,汉四姐、汉五姐成为了严氏幼儿园里最年轻的教师 如果韩家四姐、五姐说严修先生是天津第一次开女学,韩家六姐韩恂华就赶上了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第一次开女禁。 从1920年初开始,北京大学分三次招收9名女学生为旁听生:江苏3名、甘肃1名、贵州1名、四川2名、安徽1名、天津1名 其中来自天津的是韩恂华 今年韩恂华21岁,她选的专业是北京大学哲学系。 我早就听说六阿姨韩恂华当时不是理所当然的一代。 不仅因为她是第一个上北京大学的女学生,听说最生动的是她自己的解释。 “五四学潮的时候,天津的学生游行队伍,男子升旗的是周恩来,女子升旗的是我的韩恂华。 ”之后,直到在采访中稍微接触到人物和史料时,才知道这真的不是豪言壮语 汉恂华中学时代就读于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英超、刘清扬、郭隆真、张若名等同学,很早就接受了进步思想。 她参加过有名的天津青年学生进步部悟社的活动,同时是觉悟社的一员 韩家最小的女儿韩权华跟着姐姐于1922年也上了北京大学文科预科 19岁的“韩七姐”长得玉立,洒落尘土,一入学就被捧为北大“校花” 但是从那以后,据家里的老人说,当时追求她的人排着队,不得不吼叫总是找门的人。 后来,为了避免骚扰,她转到了女师大,师从刘天华那里学习了音乐。 毕业后,河北教育厅发给她公费去美国留学,在离华盛顿不远的巴尔的摩城皮尔音乐学院主修音乐史。 结婚的丈夫都不是等闲千里结婚的缘分 严修带领韩国姐妹走出深闺,不仅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还做了月下老人,送了两根红线完成了两组婚缘。 韩四姐、韩五姐相隔两岁,相貌酷似 当时,在严氏女塾上学的时候,一水儿的男孩,朴素的长棉长袍、厚毛的肩膀、长发都放在帽子里。 严修为她选择的丈夫都是书香门出身的“海归”,之后有大学校长这个共同的身份。 但是,韩升华(四姐)和西北大学的前校长傅铜结婚,韩咏华(五姐)和清华大学的前校长梅莉齐结婚了 当时两个校长夫人长得像双胞胎姐妹的容貌,经常出现这样的误解:汉升华到清华,经常有人认为她是梅夫人,向她打招呼。 韩咏华参加了什么晚会,说:“傅先生怎么来了? ”有些人很吃惊。 六姐汉恂华北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回国后就任协和医院第一代营养科主任 她也和“海归”结婚,和“海归世家”结婚 韩恃华的岳父是清朝末年第一位公派留学生 丈夫邵寿堡则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采矿系,1925年学成回国,在中国最早的现代煤矿北京门头沟煤矿、河北唐山开滦煤矿担任总工程师 只有七阿姨卫立煌的出现打破了韩家女婿“不要当官员”的不成文规则 卫立煌,字俊如,时国民政府陆军副总司令官 中年丧偶,第一代妻子朱韵也于1939年秋天病逝 之后,亲人不断,一度蒋介石宋美龄介绍孔家为他接弦。 1941年在美国檀香山教书的韩权华,架起桥梁,从卫立煌那里收到了“一张纸上几十个核桃大小的字”的信。 行间感情真挚,还坦率地说“希望你来帮助我”。 (韩权华想起他是抗日英雄,同意了,但由于与学校有合同,不能马上回国,发生了珍珠港事件,日美宣战,想回去也没回来。 她必须写信告诉卫立煌,不要等她。 但是卫立煌等了好几次,单身生活6年,一直如愿以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此时的韩权华也42岁了。 梅莉齐和韩咏华们人生的转变发生在1948年1948年冬天 国共两党对决,北平兵临城 韩国姐妹的人生道路在这里大转弯 今年秋天,在清华园内,梅李琦和韩咏华住的甲所,韩家留下了最后一家之福。 这个家族的枝繁叶茂:韩家(我祖父)三子二女、李家(汉姐姐)二子一女、傅家(汉四姐)二子四女、梅家(汉五姐)一子四女、邵家(汉六姐)三子一女。 只有嫁给卫立煌的韩权华(韩七姐)没有亲生儿子 最后,两家走了,四家留下来了 1948年12月,梅里齐乘坐国民党的飞机南下 国民党政府再三让他入阁,梅里齐维持一贯的中间角度,他对情报记者说:“不出来就对不起南方朋友,来了就当官员,不能向北方朋友解释。” 他以参加教科文组织会议为由飞往巴黎,辗转到美国纽约,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955年。 1948年11月末,韩咏华已经在丈夫前面,带着长女祖彬和两个孙子,乘亲戚飞机离开北平,先去广州,搬到香港,1951年才和丈夫在纽约再会。 然后,1948年12月,卫立煌和韩权华也离开了 他们必须去,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讨伐总司令官”,在兵败辽沈解职时进行了查办。 蒋介石对他警戒心很强,一直在秘密监视他的动向 卫立煌裹着陈纳德民航队的飞机从北平飞来 后来和国民党间谍玩了捉迷藏:上海、广州、南京,直到1949年农历中学三年,卫立煌和韩权华在上海乘英国轮船逃过罗网到达香港,在香港住了六年。 卫立煌与韩权华 ; 1955年北京周恩来劝卫立煌夫妇回国1955年早春 中南海西花厅 邓颖超的秘书因病休息,由韩振华的次女韩德庄(我阿姨)临时代理 韩德庄1945年进入燕京大学,参加了北平地下党 周恩来见了她,说:“看你是韩国家的气质。 “正是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发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前后”的呼吁,对在国外避难的名人展开了统一战攻势。 周恩来知道卫立煌有回国的意思,但卫夫人韩权华很担心。 卫立煌是1948年12月25日共产党公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中的第28人。 为了做韩权华的工作,周恩来和邓颖超特别邀请六姑汉恂华到中南海,在总理家吃饭。 韩恂华想起了“邓大姐“老朋友,吃了家饭”。 那天,我吃了烤饼、味增汤、炒鸡蛋、素菜两种、粥。 周恩来,邓颖超写信给汉恂华,希望妹妹安心回来。 然后,周恩来给韩德庄写信说:“在太原见到的朋友,请阿姨和阿姨回来。 ”(抗日战争初期周恩来和卫立煌在太原彻夜长谈过。 卫先生一看这个复印件就知道了。 1955年3月15日,卫立煌夫人韩权华从香港经由澳门回到广州 卫煌发电报从北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致敬,报告他回来了。 然后发表了《呼吁台湾长袍的友人书》 4月4日,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来电,总理说有重要事情出国,出发前想见卫立煌和夫人。 4月6日上午,卫立煌和夫人到达北京,下午5点周恩来,邓颖超在家举行宴会款待他们 韩权华引用了“山中方面7天世界就一千年了”的诗句,感叹道“回来后看到了实际脱胎换骨的身影,不知道会比想象中增加多少倍”。 卫立煌于1960年1月17日去世,享年64岁 1月20日上午,中山公园举行了首都各界的公祭大会,由周恩来总理主祭 卫立煌去世后,韩权华被安排为国务院参事,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 邓颖超一直和她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打电话打招呼,上门,拿花,带水果。 每次来家里探望都不事先打招呼,不想动员群众 十年动乱期间,邓英超无视政治形势的险恶,依然多次来看望韩权华 梅李琦在台病死,韩咏华落叶归1977年初夏 北京饭店 邓颖超邀请旅美回国的原清华大学校长梅李琦夫人韩咏华 她特意从天津叫来了“狗不理”包子店的名厨,做了正宗的天津菜 1974年中美关系解冻,韩咏华与美国物理学家任之恭首次回到大陆进行了会面参观 西花厅、周、邓小平之间为汉德庄时邓颖超设宴招待任之恭一行。 邓颖超对韩咏华说:“我希望你总是来。 ”韩探问,“再来就不去了。 ”邓颖超说:“那也不错! ”。 当时,韩咏华和女儿住在美国纽约 丈夫梅李琦于1955年从美国到台湾新竹创办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之后迅速发展成新竹清华大学 韩咏华没有跟上,留在了纽约 1960年梅李琦患骨癌很重,韩咏华赶到台湾照顾他,一直陪伴了两年,梅李琦于1962年病逝。 他们唯一的儿子梅祖彦在美国完成学业后,于1954年回到祖国,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韩咏华回到美国后,马上给中国驻美联络处写信,要求回国定居。 但是,当时国内的“四人组”还很混乱,这件事很久没有音信了。 “四人组”倒台后,1977年2月邓颖超在活动中见到了韩权华,“姐姐快回来了! ”我积极地对她说。 果然,四个月后84岁的韩咏华落叶归根,终于回到北京定居了 韩咏华于1994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八宝山向“梅师母”告别的学生队伍中留下了周培源、钱伟长、汪德昭、陈岱孙、赵访熊、施嘉炀、汤佩松、顾毓松等长字符串。 邓颖超盛宴韩咏华汉家姐姐的孩子们值得写复印件。 迄今为止,没有提到韩国姐姐韩俊华。 因为她比四个妹妹大,没赶上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是姐妹中唯一踏进去的。 她很早就出嫁到了“天津八大家”(后)的“茶叶李”家,但一直住在南柳巷 韩俊华自己没去过西学堂,但她让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去美国和欧洲留学 她的女儿李惠年于1936年依法主修声乐,女婿汪德昭于1934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郎之万实验室主修研究生,从事大气中大小离子平衡状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物理学界被普遍接受 汪德昭、李惠年夫妇与卫立煌之后的海外回国有密切的关系 故事从1947年春天开始 卫煌卸任远征军司令官后去欧美视察了 去英国,夫人韩权华给法国阿姨汪德昭寄了信。 因此这对夫妇由卫立煌夫妇担任法国、比利时、荷兰和瑞士考察的翻译兼秘书 卫煌想见汪德昭还有一个理由:汪德昭是留法左派的学生领袖,他和汪德昭见面不久,就打开山让汪助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联系。 这个长期的谈话是在瑞士雷梦湖上船时进行的,瑞士政府为卫立煌夫妇包了游艇 卫立煌和汪德昭在游艇客舱非常投机地说话 回到巴黎后,卫立煌写了给中国共产党的电报。 第一份文件说:“我决心尽快结束内战,站在人民一边,与‘有关方面’进行军事、政治和其他一切合作。 考虑到个人的环境,希望绝对保密 “这封电报由汪德昭和韩权华分别翻译成法语和英语。 汪德昭原来是一介书生,与中国共产党没有组织联系 但是面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选择,他慷慨承诺,转发信件 之后,他通过亲友、法共党员与苏联驻法大使馆取得联系,辗转向延安转发信息 不久,周恩来就按照原来的路线,把指示反馈给汪德昭 汪又按了执卫原来同意的密码,把这个告诉了卫立煌。 宗旨是“可以用现在状况的照相机行动”。 这时,卫立煌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讨伐总司令官”。 卫煌看得心里有底了 他也用这个密码给汪德昭发电报,汪来东北在他身边工作,请帮助他继续和“其中之一”联系。 汪德昭和李惠年夫妇认真考虑后,辞去了在法国待遇好的工作,出售家具,1948年4月举家回到了时隔15年的祖国 汪德昭单身前往东北,由卫立煌任命为少将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但是在蒋介石的钳制下,卫立煌知道东北战场不能公开起义,从始至终都采取了士兵不动的大体。 其间,3月、5月、9月3次被召唤到南京面接受蒋介石的训示 不管蒋介石怎么说,无论多么生气,卫立煌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 因此,战局对东北人民解放军摆出了有利的态势,阻碍了沈阳破坏计划的实施,保护了沈阳许多重要的工业设施和文物建筑 1949年初,卫立煌夫妇到达香港,汪德昭也到达香港,帮助卫立煌和中国共产党重新上线,然后他们夫妇带着孩子汪华回到巴黎 七年后,应周恩来总理的呼吁,汪德昭、李惠年夫妇再次回国,终于实现了为梦想中的祖国效劳的愿望 汪德昭李惠年的坟墓但是在十年的动乱中,在卫立煌回国过程中起到重要意义的汪德昭、李惠年夫妇,在这件事上接受了审查。 198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联络部部长罗青长写了一份证明当时情况的说明书 这封信为这个国家的历史引起了混乱,无论如何,为汪德昭、李惠年夫妇彻底正名,间接释放了韩国全家为此参与的人 (本论文原刊是9月6日《北京青年报》)(本论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时讯】徐泓:邓颖超故友“韩家姐妹”钩沉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