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21字,读完约7分钟
笛卡尔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他是康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黑格尔,是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出发点,他也不是随便研究的作者,他的思想关系到进入通常形而上学问题的方法。
——马里昂
笛卡尔现象学
马里翁访华演说集
方向红,黄作主编
“三联精选”系列
平装,第424页,58元
isbn:978-7-108-06818-7
年8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让-吕克马里昂( jean-luc marion ),1946年出生,法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法国科学院士、巴黎索邦四大荣休教授、芝加哥大学宗教学系、哲学系客座教授、巴黎天主教学院教授。 马里翁早年因笛卡尔研究而闻名,拥有“笛卡尔的灰色存在论”“笛卡尔的名义上神学”“关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棱镜”等多种力量。 另外在现象学研究的惊人学术界,他提出的“给予性”大致引起了现象学的第三次浪潮,着作《现象学三部曲》《还原与给予》《既给》《论过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笛卡尔哲学的灵魂人物,围绕他的对话和解释,形成了现代欧洲哲学史的内在线索。 20世纪以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角度解释笛卡尔,推动了现代欧洲哲学的迅速发展,但在马里翁看来,这两位德国哲学家并不从笛卡尔自己身上理解。 相反,他深耕笛卡尔副本,从中寻找思想资源,为现代法国现象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收录了马里翁去年访华时进行的一系列演讲和采访,以法语·中文对照的形式,向网民展示了法国哲学研究的最前线的复印件。 马里翁从如何理解笛卡尔的“自我”出发,探讨了现象学在笛卡尔哲学中的敏感性问题、现象学在神学和美学中的效用等主题,展示了马里昂“赋予性现象学”的独特视野。 然后他比较了德国法哲学以前流传下来的法国现代哲学流派、法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交流的可能性,表达了自己的关心。
目录
前言马里昂
前篇马里昂访华演说
现象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依赖笛卡尔,或者不能依赖笛卡尔
笛卡尔的心情
论现象学在神学中的效用
美的现象
评论法国近年来的哲学争论
下篇马里翁访华座谈,采访实录
非理性主义其他——中国人民大学座谈会纪要
笛卡尔与法国哲学的复兴——马里昂的澎湃访问记录
一切真相都很普遍——马里翁和中国学者交流会
向心性、天命、天道——与中法现象学新一代的对话
附录马里翁访华演说法语原文
后述黄作
《笛卡尔与现象学》序言
丨马里翁
首先,衷心感谢六所中国大学去年11月邀请我。 我很荣幸,非常高兴。 特别感谢黄作教授,他熟练的法语、处理事情的能力、组织的才能和竭尽全力的态度,使这些讲座成为了真正的思想交流和冲突。 实际上,每个讲座在语言和概念上都为听众做着积极的准备,之后的提问环节也达到了真正的交流和明确,我在其中也同样收获丰富。 无论是法语的复印件还是之后的讨论交流,他们都能正确掌握,我特别感谢。 这不是形式上的访问学,而是被并非如此的译者“迷迷糊糊”,不得不出现在没有兴趣的听众面前,必须在行政管理者的主导下表面上流动(这种状况经常发生),而是大学共同体共同真正思考。 因此,我的第二次中国之行比第一次( 2000年)更有效,影响也更深,证实了中国的哲学活力在不断增加。
左:年11月13日马里翁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讲座
右:同年11月8日在中山大学讲座
事实上,至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学想向西方哲学开放,渴望“成为自己的东西”,也许最终可以把西方哲学和自己的思想以前传达并同化。 这本书的出版证明这种努力不仅扩展到了有特点的盎格鲁撒克逊所谓的分解哲学,还扩展到了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历史。 后者被理解为有足够的哲学权利,不仅是文献和历史,也不是回到观念史的学科本身。 在这个语境中,从胡塞尔到其最新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法语,包括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的现象学从以前就流传下来,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开辟了重要的行业。 现象学首先对无数行业来说是可以自由采用的做法,也是学说(或者是各种学说的整体,各种学说之间基本上是兼容的,因为这是累积的效果)。 而且,也涉及没有独断的“验前”、没有各种范畴原理(即使是形式上的)的做法,甚至“逆-做法”(笛卡尔的做法的意思)。 因为,对现象学来说,从最初的运营——还原以来,在“各种各样的东西本身”中用这些权利自己表示,是比思考更先的权利。 这种思考是因为这在构成、意思赋予方法或接受方法的各个阶段都适应了“事后地”。 现象学是区别于普通形而上学的“检查后”的做法。 因为它可以在从一点到那之前关于形而上学、被形而上学拒绝的行业冒险。 不仅有美学和事物(也就是各种非对象化的世界现象),还有从情色学和伦理学(也就是别人和各种非世界现象的问题)到神学,或者广义的智慧。 狭义的东西。
马里翁《现象学三部曲》:
“返还和工资”“已工资”“论过剩”
在这一点上,人们可以冒险变得更有野心,但同样可以做更多未定的反省。 第一个反省涉及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特别是说法语的行业)的各种情况。 由于一点明显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我们没有在这里概括它们),这两种文化表现出普遍的梦魇围绕的担心和专横可能的普遍特征,远远大于围绕它们的其他各种文化。 如果这两个文明没有首先相遇,一个文明的相遇就不会真的实现吧。 关于这场冲突,过去的历史已经提供了比开始和实例更多的东西。 毫无疑问,坚持走这条路规定了我们两种语言共同的伟大义务,但这项任务的成功会对所有其他文明普遍产生一点影响。 第二个反省规定了解释学的原理:当思维没有陷入意识形态、文化帝国主义或“文明冲突”时,它总是通向思考/思想。 语言之间的差距和语言之间的“价值”差异决不能禁止翻译。 各种不可翻译的定义本身总是在翻译它们的可能性中被概述。 毫无疑问翻译在这里说的东西远远大于词汇间的词义同等。 这里包括第一步,不够,非常幻想的第一步。 翻译包括各语言系统的包容性和不同的“相互”解释,以在各种“规则”思维差异中确立同等的东西。 那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可以在两种语言的条件下开始研究,以便人们可以从两个斜坡攻下同一座山。
马里翁接受了澎湃的采访
关于中国社会哲学迅速发展的现实,比起我们中国的同事,外国人不能越来越多或更好。 也许是因为哲学在任何社会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她在其中完全满意,从未找到自由的位置和身份。 欧洲首先体验哲学,继续体验她,就像世界其他地区体验她的一样。 但是,很明显,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不满足于为自己无限追求经济增长和权力增长。 欧洲各国知道这个诱惑后就会摆脱,中国也会这么做。 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家的警惕感始终是文化和共享财产中最大的王牌之一。
年8月于洛村
原标题:《新书》《笛卡尔与现象学:马里昂访华演说集》
阅读原文。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时讯】新书丨《笛卡尔与现象学:马里翁访华演讲集》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