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五棵树的渔村“网事”
本篇文章1225字,读完约3分钟
松花江边的五棵榆树组成的刘佳棚子是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俗话说依山吃饭,依水吃饭,这里很多村民都是种田打鱼的狠手,淡季去松花江上钓鱼。把抓到的鱼拿到市场上卖,换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所以每个家庭都有木船和渔网,每个人都可以织网和捕鱼。
手工编织网的时代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封闭,物资匮乏。钓鱼买不到现成的渔网,只能手工编织。当时织网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而且网有很多种,大网、二网、拉网、开网(也叫代河网)。这些网都是用异物线(也就是线)织成的;还有以鱼种命名的网,如白嫖网、皇姑网,以及以网的特性命名的网,如三层网、底挂网,统称为挂网。这些网都是丝绸做的。
冬天过后,家家开始织网,以女孩和媳妇为主力,孩子和老人为帮手,有时全家一起上阵。制作一张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织网首先要准备工具。织网的工具是梭子和木板。当然,重绕丝线和绕丝线的婴儿车都有麻烦。这些工具一般家里都有。如果没有,你可以手工制作。根据编织网的规格,将竹片雕刻成梭子,切割成编织板。准备好丝线,由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开始织网。织网一次只能织半只眼。织一寸网,织板半寸。可以一个人织,两三个人织,五七个大网织在一起。网格大小取决于网格类型。比如大网是3英寸的网,拉网是4英寸的网,网的开口是4-5英寸的网,在网的尾部逐渐缩小成为4-5英寸的网。钓鱼的人常说:网是为鱼织的,鱼不是为网做的。鱼过千层网,网里有鱼。
织网的人快速织网时,看到梭子在手中飞舞,往往会让旁边的人眼花缭乱。村里有擅长织网的女生。适龄青年经常没事看织网,无话可说,去找女生跟老师学。在帮忙装梭子、倒丝线的过程中,两人逐渐熟悉,有的成为恋人,最后结婚。
祖先的智慧代代相传
结网后叫网膜,上网也是必须的。有一个成语叫“提纲挈领”,就是出自这里。上网也是个技术活。根据网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网绳和网漂。大网、二网、拉网等网绳宜用小指粗细的三条绳,网漂宜用黄玻璃皮。白色流网、皇姑网、挂网等。应该用细绳,而网漂应该用糜子的细杆。首先把网串起来,提前漂好网,准备好铅锤,根据网的高度计算出网漂的距离,开始装网。安装好网后,也要在网上涂上桐油或猪血。这个过程叫做油网和血网。丝绸做的网要涂桐油,油网的上下层要用杆子拉起来。就像现在的单杠,上层绑一个支架,下层用石头沉下去。晾几天,一是晾桐油,二是让网结更结实。线绳编织的网,应该是猪血做的。因为网的大绳要油,应该用猪血代替。当时猪血一文不值。去副食采购站随便要。将猪血均匀撒在网上,然后将网放入大锅中蒸。蒸网的时候散发出一种很臭的味道,很难闻。油网和血网的目的是防腐加固,延长网的使用寿命,使固定网不易松弛,这也是先辈传下来的智慧和创造力。
到了70年代,随着胶丝、尼龙绳、泡沫的出现,织网不再用桐油、猪血防腐,织网班的漂泊者也不再用黄玻璃皮、扫帚玉米秆,而是用泡沫,绳网、丝网逐渐被淘汰。用这种新材料织成的网轻巧好用,可以算是渔具的一个创新。
标题:(文化)五棵树的渔村“网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曾子的“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