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长春的东门路上 曾经有一家老字号益发东药铺
本篇文章3257字,读完约8分钟
早年东门路街景。
2006年拍摄的东门路及其标志。这组图片都是数据图
解放初期,长春有120多家药店,其中著名的老药店有唐诗逸、怡和、大仁堂、一峰场、金和清、一法东等。这些老字号药店各有特色。例如,唐诗逸不仅经营药品,还经营百货商店、茶叶、干果等。;怡和谦主要坐中医,金和清也做批发。100多年来,在长春当药店的大部分人都是河北武安人,也有在药店当过学徒的。本期《老长春》,我们就来说说东门路的老一套东药店。
过去长春市东门叫崇德门。从东田街进入崇德门是著名的东门路,这里商人云集,非常繁荣。老一法东药铺位于东门路。20世纪40年代末,濒临破产的东药店迎来了一位新经营者——魏。解放初期,在魏的经营下,的街声名鹊起,成为当时长春人熟知的老式药店。
解放初期的一法东药店是什么样子的
曾经,东门路上的一法东药店位于东门路以西不到500米的路的北面。原门牌号为39号,后调整为39-4号。药铺位于一栋灰色两层小楼的一楼,门外铺着药盖的三个零售店。当时的药盖是木头做的,四面都是白色的。上图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中间是黑色原点,底部是两条平行的大眼鱼图案。其中正方形代表药店经营的膏药等药材,大眼鱼型代表我店日夜销售药品。药店前面的人行道每天早上都打扫。为了防止灰尘,人行道上洒了水。进了厅门,可以看到所有的房子都是药架,前面是取药的柜台。台面和药架都很干净,一尘不染。柜台上有一排四五个蓝色双喜青花瓷坛,里面盛着黄酒或蜂蜜之类的液体;柜台上还有一个大算盘和一个黄铜抛光的打药罐。空的上半部挂有一个带纸绳的方盒,方便顾客在拿完药后取出纸绳。
当时,每次有顾客来药店取药,魏都会从头到尾看一遍处方,并温和地问顾客这药是要治什么病,处方是哪里开的。然后我们再看看处方里的药是不是都可以掌握,哪些药比较差,用什么药可以代替比较差的药,问问客户的意见。如果发现处方中的药物配伍禁忌,要委婉的劝其,说明原因,劝其收回处方,并要求开处方的医生重写重新开。正是因为这种一丝不苟、负责任的态度,加上魏谦恭慈善的品质,远近的邻居和客户都非常感激他,益发东药房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业务蒸蒸日上。
[/s2/]解放初药店及其经营者魏
魏生于1916年。他从小就渴望学习,在私立学校学习。据他的后继者说,他的父亲对四书五经和《易经》的八卦非常了解和熟悉,如《唐头歌》、《四百味》、《神农本草》、《张仲景伤寒论》、《湖滨脉学》、《中华医典》。
魏13岁离家,去药店当学徒。17岁正式去药店柜台。到达东北后,受聘于吉林省伊通吉洪升药房;长春解放后,黑龙江宝卿德清成大药房迁至长春。1949年初,在老乡孙作贤、邢云增、张等人的帮助下,魏买下了老长春东门路无法经营的老一法东药店。
解放之初,长春市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有几万人,北面是长春街,东面是伊通河东南的东田街,西面是永昌路。但当时桃园路只有两家药铺,东门路一坊东,一个桃园卫生院,一个小助产诊所,真的缺医少药。药店作为医疗的补充,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魏有多年药店管理经验和实战经验。随着医生的诊断技术从南向北积累,他坚持遵循“重疾当参谋,轻症当医生”的原则。在他的管理下,一法东药店起步艰难,但生意越来越红火。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药店经营者,魏有自己的原则。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他非常重视草药的来源。益发东编制的《药店购药详细计划报告》中,必须说明:广州产藿香,杭州产白芍,甘肃产枸杞,云南产痰;药材产地的光线和气候都与药材吸收当地日月精华的程度有关。收购价高一点没关系,但这是有效治病救人的关键。此外,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质,他在制药过程中也非常讲究蒸、煮、炸、炙、煅、煨、烧、烤。以“炒”为例,可以分为清炒、土炒、盐炒、醋炒、麸炒、酒炒、米炒、姜炒、龟血炒等多种炒法。;需要炒黄就用慢火,需要炒可乐或者木炭就用快火。这些是他在药店当学徒时学到的基本功。
魏在药店当学徒时,除了每天做繁重零零碎碎的体力劳动外,还侍候店主的日常生活,负责喝茶、打扫室内外卫生,有时甚至为店主家哄孩子、洗尿布。做了两年零工,店主觉得还可以,才愿意教他药店的专业知识。据说在旧社会,进药店,向学徒交工钱时,必修课是学会“簸干、切块、分组挂”,也就是说从药店进口的中草药或购买的当地药材要进一步加工。“挑”:挑除杂质。“风选”:风选掉灰尘和小杂物。“风干”:不需要暴晒的要在空气和阴凉处晾干。“晒伤”:需要快速释放水分和湿气。“切”:用特制的药刀将整颗药切碎,有的先切好再烘干,有的烘干再加工。学滚药就是学推铁药滚。再次学会配药,将每种药物按其成分和比例加工成细粉,然后混合均匀制成药物。“打”:打水丸。“团”:团米丸(大颗粒)。“挂”:挂蜡皮(蜜丸外用蜡皮密封)。所教的每一项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详细的操作程序和加工工艺。
传统药店在配制药品时,总是使用自己的“药箱处方”。在掌柜的指导下,他们必须按照“药箱药方”掌握“炼蜜成丸”的技巧。进入药房学习上述特殊技能后,准备去前室药房柜台取药时,要下大力气训练取药基本功——携带药斗。所谓“背药桶”,就是在药架上背几百个药名。药架上的每个抽屉分为三个隔间,每个隔间放有中药,抽屉表面贴有药品名称;药品名称要从右向左,从上到下压。一定要一个一个背,顺序绝对不能乱。哪种药得哪种药,装入桶中时,将一些药性和功能相近的药材排列在一起,既有利于服药时少走几步,又便于准确把握药理性质和方向。只要你把这些战斗图背下来,吃药的时候看看药方上的药名,就可以转身直奔装这种药的水桶。不用抱着毽子上下左右看,吃药也不会抓错药。
赢得大众支持的历史悠久的药店越来越受欢迎
解放初期的老药店虽然是药店,但往往有治病救人、帮助世界的使命感。当年,东门路上有很多商家,药店周围有数百名居民。附近的人,不论内外五官、耳鼻喉科、妇婴和皮肤;无论是手痈还是疖,丘疹还是疖;不管孩子感冒了,肚子疼,体内有寄生虫,还是老人肺损伤哮喘,只要一发作就会上门求医。邻居住,人熟好说话,又实惠又省钱。一般的病不用去医院也能治好。一法东药店一直是对公众开放的。1959年到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来一法东药店买药的老熟人经常把药卖了送过去;当时邻居大多家庭人口多,也有带着病来药店,没钱先记账的。时间久了,很多人都忘了,一法东药店从来没有主动向任何人要过。
据魏的后人说,当年的一法东药店就在鲁南同法永酱肉店的斜对面,是鲁南通往新天地的路口最早真正与众不同的酒店,东门路中段。老镇和一法东药店不一样,一法东药店西斜对面,但是距离只有100米。当年,在方圆东门路周围几公里的范围内,有许多制作泡菜和五香红烧的商店。他们常年与一法东药店达成默契,定点定时点一法东药店送来的五香肉。每年元旦,一法东药店都要提前很多天准备材料,早起坐5号线(东桥-马岐路-长春火车站线)的第一班电车去长江路批发药材。每年到了腊月,一法东药店都要在晚上用灯笼连夜整理肉料,分开包装,第二天早上陆续分发。用一法东药店做的五香肉的人,真心觉得一法东药店做的肉煮出来的酱肉纯正好吃,特别受欢迎。
1960年,益发东药房是一家公私合营企业,药房人员成为国有员工。当时这种由合资企业员工管理的身份变更被称为“一步登天”。在公私合营后的几十年里,魏在长春市的国有医疗战线上奋战。当时有很多人来找他求医问药,他继续咨询群众。据他后来工作的单位统计,魏只治愈了近千人的绦虫病,并被群众誉为“绦王”,治愈了数十名精神病患者。从1967年到1980年,他在长通药房工作了十几年,每年的病人数达到4500多人。最被认可的口碑流传下来的“魏大夫”,就是药店里积累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很多可以说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在中国“大比拼”、“大练兵”的时代,魏不仅获得了长春市“蒙医歧视”标兵,还受到了无数患者的感谢。据其后代说,魏在过去几年里收到了无数来自病人及其家人的感谢横幅,这一切都与他作为一名老式药店经营者的技能和作为一名医生的爱心分不开。
标题:(文化)老长春的东门路上 曾经有一家老字号益发东药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张伯驹潘素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