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2 03:12:01 阅读:

本篇文章2476字,读完约6分钟

北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诗人,诗歌评论家。他的《让灯看着我:戴望舒传》16年前首次出版,今年恰逢戴望舒逝世70周年。为了纪念它,对它进行了补充、修改和重印。

这部传记不是一部普通的线性叙事作品,而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作品,每一章都附有大量注释。至于戴望舒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所涉及的生活经历和人事背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详细的考证、扎实的努力和客观的判断。戴望舒是诗人,北塔也是。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解读和分析深刻而独特,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除了这本传记,北塔还编著了戴望舒的诗集《鹿守我梦,鸟祝我醒》。这个题目出自戴望舒的诗《古代答问》:“渴露,饥英;/鹿留住我的梦,鸟愿我醒来。/你问我对这个世界有没有顾虑?/——听一百代抑郁旅行者的口水。”诗歌揭示了生活的孤独和清晰。这也体现在戴望舒另一首著名的诗《灯》:“灯守护着我,煞费苦心,/看着我的眼睛...这里,一滴一滴,/瀑布,瀑布,瀑布。”北塔把这两首诗分别选作诗名和列传名,构成互文性,悄悄表达了他对戴望舒的理解。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灯,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是戴望舒孤独的伴侣,是诗人倾诉心声的对象。根据诗人兼朋友杜衡的说法,在1922年至1924年之间,戴望舒开始创作新诗。“当时我们几乎把诗歌当成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不敢轻易向世俗透露的生活。”戴望舒年轻时致力于文学组织和出版物的建立,因环境恶劣而屡遭失败。正如杜衡所说,“虽然有时学习变得复杂,但我不能像罗马人那样看待它。”在处理“复杂”、“苦恼”、“压力”、“幻灭”、“虚无”的时候,是多么的尴尬和挫败。戴望舒作为一个出生在江南,沉浸在晚唐五代诗风中,始终有着敏锐的诗感的平淡内向的文艺青年,很早就认识到了法国象征派的审美意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诗学观。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著名的作品《雨巷》创作于1928年。戴望舒23岁时,成了大家熟悉的雨巷诗人。雨巷的核心意象是对南唐李靖《雨中的丁香空愁》的改写。这首诗蕴含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情感,其抒情方式也可以说是象征性的,传达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彷徨与烦恼的困境。也有抑扬顿挫之美,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新诗底层的音节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雨巷受到欢迎后不久,戴望舒迅速成为“音乐成分”的叛逆者。他在《零诗论》中说:“诗不能靠音乐。”"押韵,用词工整,会妨碍诗歌或者使诗歌变态."。戴望舒试图用自由随意的现代口语来写《我的记忆》:“它生活在燃烧的香烟上,/…在撕碎的旧诗上,在干枯的花朵上,/在昏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面上……”。这首名句不受韵脚束缚,内在节奏变化,接近散文的语感,从而达到诗歌对日常生活的开启。《我的记忆》开启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新一代。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戴望舒不断追求自己的诗歌理念,到了20世纪40年代,他的诗歌风格又发生了变化。“我用破损的手掌摸索着这片辽阔的土地:/这个角落已经化为灰烬,/那个角落只有血和泥;”写下这些句子的诗人,远离了那个喜欢描写眼泪、悲伤、悲伤的年轻人。但是,如果没有那些还不成熟,略显造作的原诗,又怎么会是后来的深沉和成熟呢?这是戴望舒对“诗之精华,不变其质”的深刻把握,是他面对民族苦难,因抗日行动而被捕入狱后的体悟。他不断走向“大我”和更广更深的诗歌空室。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看完萧红的墓碑,很少有人不为之动容。就四句话:“孤独的走了六个小时的长路,/把一束红山茶放在你头上,/我等着,那是一个漫漫长夜,/你却在撒谎听海涛说闲话。”仔细理解这几个字:“走六个小时”、“孤独的长途”、“头侧”而不是墓侧,“红山茶”而不是其他任何花朵,在漫漫长夜中的生死对话,干净、简单、耐洗、取之不尽的克制、超越和升华生命的苦难。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1942年1月,萧红病逝于日军占领的香港,被匆忙安葬在浅水湾。今年11月及其后,戴望舒多次前往萧红墓,很难确定诗歌创作的确切时间。1948年,戴望舒将其列入最后一部诗集《灾年》,并将其标为1944年11月20日。贝塔指出,其实这首诗发表在9月10日的《华侨日报·文学周刊》第33期。当时第二行是“偷一束山茶花在你头上”。“偷”字的删除,说明形势险恶,而“偷”字的删除,也说明诗风的稳定。围绕这首诗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戴望舒在香港的活动以及他与端木蕻良、叶凌风等朋友的交流。北塔非常重视戴望舒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并对细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纠正了一些虚假的叙事,因为这些时间与创作观念转变的时机有关,也涉及到当时的文学潮流和领袖人物。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情感经历。戴望舒中学时师从杜衡、张天翼,大学时师从施蛰存、丁玲。他与梁、卞、冯至等人共同创办新诗刊物。他也是抗日左翼作家联盟的积极成员。他与艾青等人交好,在港期间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理事……戴望舒的朋友圈无疑是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的“堂口”。戴望舒一生有三段感情。他的姐姐施江年,施哲村,至亲,不幸的是,王祥有一个梦想和一个女神;31岁时,他娶了小说家穆时英的妹妹穆·;他们在38岁离婚后不久,他与一名女雇员杨静结婚,然后杨静在1948年与其他人私奔。北塔说,王澍认为,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可以专心创作和翻译,想写什么写什么,想译什么译什么。他一生都在追求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却一直没能得到。北塔没有避讳戴望舒,感情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戴望舒对诗词极其敏感,但对待爱人却很迟钝,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难免粗鲁和大男子主义。他的失落感和无限留恋,只有借助《我的记忆》这样的诗才能咀嚼和苦涩,才能找到生存的地方。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戴望舒一生写诗数量不多,只有92首,但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很大。除了写诗,他还翻译。他翻译象征主义,尤其是波德莱尔的诗歌,并把魏尔伦、迈耶、戈蒙、瓦列里、阿波利奈尔等诗人介绍给中国读者。在翻译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后,他致力于翻译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诗歌,尤其是他翻译的洛卡诗歌一直受到好评。后来,他还翻译了叶赛宁等俄罗斯诗歌。翻译和创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北塔在他主编的《戴望舒诗选》序言中说:“望舒的诗和译诗是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化或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成熟的标志和样本。”

(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标题:(文化)戴望舒:不仅是“雨巷诗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