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吉林教育 > {教育快讯}33年坚守初心磨砺一流生物学科

{教育快讯}33年坚守初心磨砺一流生物学科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9 01:32:01 阅读:

本篇文章3276字,读完约8分钟

在浅蓝色的天空下,褪色的粉红色外墙衬托着翠绿的树木。位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5号楼,是河南大学生物系旧址。很难想象,这个被评为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同时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学科,就起源于这样一座破败的建筑。

2017年9月,河南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行列,生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名单。33年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重建以来,走过了一条坎坷但令人振奋的发展道路。最后,经过一批师生的共同努力,它已经成长为国内知名的生物教研室。是什么让拓荒者勇敢不屈?是什么让接班人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直面困境,用信念奠定发展基石

一切都要从“一科两师三宅”开始。

1986年,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宋·(现河南大学校长)第一次来到河南大学工作。这里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像样的实验设备。经过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的办学课程,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于1987年从零开始,重建工作的压力可想而知。

“我们不能依靠投资,只能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利用技术优势克服设备和资金劣势,从而绕过困扰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短缺瓶颈。”面对现实,宋没有低头,而是选择了积极转变思想,在困境中创造有利条件。

1991年申请入学后,位于明伦校区科技馆大楼顶层东南角的三室,成为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几张桌子,一台仪器,探索未知植物生存奥秘的旅程开始了。

也是在那一年,宋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万元的项目资金成为实验室的启动资金。这只基金不仅要支持实验室科研,还要维持实验室的基本运行。为了节省每一笔开支,大家都舍不得扔掉小铅笔,每一张纸都重复使用。一些老师和学生甚至从其他地方收集过期的报纸,并合理使用。

艰苦简陋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人抱怨,反而让人更有激情。1992年,在生物系学习四年后留在学校的曹庚生加入实验室教工,成为与宋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一定要下定决心建实验室,干一番事业!”宋鼓励大家,也经常鼓励自己。

因此,“一科两师三室”构成了生物学发展的基石,宋笑着说这是实验室最初的全部家当。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也正是从“一科两师三室”出发,依托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独特的实验技术体系,不断推动实验室和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壮大。宋还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国家杰出科学家,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求贤若渴,用梦想凝聚发展力

如果你问“你知道河南大学的周树堂吗?”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我们学校有这么有名的“昆虫专家”。2015年,周树堂放弃了北京中关村的优厚待遇,从中科院来到河南大学工作。"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了我。"说到来学校的原因,周树堂语气淡然而平静。在他心里,他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无怨无悔。

时间的洪流奔腾向前。2019年5月的一天,郑州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一楼的会议室里充满了感动和希望。美国科学院周芷领导的科研团队的五名专家被聘为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聘教授。其中,王恒斌教授正在讲述成为河南大学附中并被录用的详细过程。

开始于2018年7月的一天,王恒斌路过郑州东站,准备坐高铁转车去上海。正在登封市参加会议的宋听说了这件事,禁不住对人才的渴求。会议期间,他和生物科学院党委书记赵东宝赶赴郑州东站,与王恒斌进行了简短的会谈。

从学校的历史沿革、“双一流”建设到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宋来到王恒斌身边,多次表达了邀请王恒斌及其团队入校的诚意和决心。临别之际,王恒斌牵起宋的手,感慨地说:“为了理想,我决定加入大家!”

筑好巢,吸引凤凰居住。多年来,在河南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的激励下,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情意绵绵。长江学者、国家结清王薛璐、国家张洁清立信、入侵生态学专家丁建清等。,已经成为河南大学昂扬迈向“双一流”的重要“生力军”。同时,注重培养和创新,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也是河南大学生物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科学家苗、石和一批刚回国工作的学生入选国家“一亿人才工程”,是在学院的培养下,与母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努力发展一流学科的优秀人才。

{教育快讯}33年坚守初心磨砺一流生物学科

分类管理,把教育往前带,现在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来人往。

八方利用创新将人才推向顶峰

2018年冬季,精英项目第一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贾等4人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录取为博士生。消息传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们兴奋不已。

每朵花的背后都有一颗种子。

6年前,宋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专程来到上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正式签署了《生物科学精英计划联合实施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河南大学精英班”从此诞生。同年,学生开始以生物科学本科和硕士学位为基础招生。

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以科教促协同教育。正如宋在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建设总结会上所说,“我们需要鹤立鸡群,我们需要向各方借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弥补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和科研培养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理论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实现“1+1 >: 2”的协同人才培养效果。

“院士、全国洁青、优青团体定期来河南大学授课,让我们在本科的时候就能收到‘顶配’的讲座,不用离校就能得到尖端的教育;以学生为纽带,连接学校和研究机构,增加了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同时,通过“双导师制”,可以为学生的话题提供很多好的建议,加速学生的成长。“作为精英班的第一名毕业生,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贾认为,双方教学和实验平台的交流不仅有利于精英班的学生,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在双方实验室学习的机会。

{教育快讯}33年坚守初心磨砺一流生物学科

“是学校给了我们走出去发展的机会。在实验室里,我们吸收了很多知识和操作技术,所以成长得非常快。”思路清晰,谈吐自信,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超强,经过多年精英班的培养和训练,贾看起来是一个成熟的科研学者,他的话表达了对母校和生物科学院的感谢。

2020年5月,各大高校招生季如期到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也迎来了与韩国国家癌症中心联合培养的第一批高水平博士生的招生。特殊疫情期间,采用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访谈和评估,工作在生命科学学院会议室进行。

根据河南大学与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签订的协议,入学学生将在河南大学进行3至6个月的桥梁课程学习和训练。通过生物考试后,他们将在双方的共同培养下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完成双方培训计划规定的学习要求并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最终将获得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癌症科学与政策研究所的理学博士学位。

“这是生命科学学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与交流。”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刚解释了此次联合培训的意义。每个学生心里都埋着一颗种子,需要园丁精心培育,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

实施“精英计划”、“明德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国际夏令营计划”、“国际课程双向交流计划”等项目,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国际视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不断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努力,静静等待花开的消息。

1995年植物生理学硕士学位申请成功,为河南大学生物学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学院获得河南省第一个植物学博士项目;2007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一个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河南省首届生物与生态学博士学位;2017年9月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11月被批准为“省部共建作物胁迫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学科同时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实属罕见。

{教育快讯}33年坚守初心磨砺一流生物学科

经过33年的努力,生命科学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工类、农业类并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体系完备,高层次人才聚集,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三十三年风雨历程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巨著;三十三年的努力是对创业的高调颂歌。在绵延不绝的历史中,“学无止境,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永远流淌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新鲜血液,永远铭记着“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气质。在逆境中生存,在荒芜的荆棘路上走出一条路,是一代代人的初心和坚持。

标题:{教育快讯}33年坚守初心磨砺一流生物学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