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代扔服务,人文温度让政策执行有厚度」
本篇文章1301字,读完约3分钟
家里的垃圾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扔垃圾的方式越来越远。代扔服务,让老人不用担心垃圾分类。“阿姨,我今天倒垃圾了。”每天晚上7点,海淀区曙光街王府园小区、王塔园小区的社区志愿者会来到小区几个老人的门口,帮他们扔垃圾。(北京青年报,6月1日)
垃圾分类意义重大。据统计,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利于提高垃圾质量,使焚烧(或填埋)更加无害,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综合效益。垃圾分类有这么多优点,需要全面实施和落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随着各地专业法律法规的出台,垃圾分类处理应该进入快车道。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度报告》,2017年全国202个大中城市产生生活垃圾20194.4万吨,处置率99.5%。北京产量901.8万吨,居全国第一。垃圾产量上升,垃圾无害化处理压力加大。是检验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性能和有效性的试金石,使垃圾分类的实施不能停留在初级水平。只有根据情况落实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调节、引导、监督和约束功能。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全过程进行闭环管理。其前提和基础是“前端分类”,即在每个家庭和社区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使后续的收集、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能够得到更好的跟进,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但是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每一个群体面临的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由于意识、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很难贯彻实施。需要在普遍要求的基础上实施“特殊照顾”,这样这些群体才不会被遗忘,进而政策的实施和执行才会更有保障。
如今,随着垃圾分类处理的全面实施和不断优化,包括社区垃圾箱的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实施集中收集和清运,另一方面为了更方便垃圾分拣员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指导居民定时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效率,垃圾投放点数量大幅精简,部分居民投放距离线加长, 从原来的“近送”到“几步”扔垃圾的方式变得遥远,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年老体弱、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混装可以减少出行次数,分类治疗则是“从1到N”,已经成为一些老年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如果垃圾不能及时送达,会给家庭带来烦恼,也会降低老年人实施分类处理的积极性。为了节省时间和效益,让他们更容易出去扔垃圾,他们可能会从分类处理重新回到混装。如果老年人不担心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处理就不会有真正的空和空,基本保障也会更厚。《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增至349.1万人,占北京市户籍总人口的25.4%。这意味着北京每四个注册居民中就有一个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如此之多,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垃圾分类的不便,应该得到积极的解决和回应。
为老年人提供垃圾处理服务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要求,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体现,反映了城市的温暖和温度。法律规定可以是冷冰冰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是人道的,为每一个特殊群体提供人道的关怀,这样法律的实施才有坚实的基础。(唐奇伟)
标题:「垃圾代扔服务,人文温度让政策执行有厚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