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回温”不可坐而待之」
本篇文章126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文化旅游业成为重灾区之一。自1月中旬以来,各地景点关闭,大型娱乐活动取消,公共交通停止,酒店门票取消,旅行社、酒店、在线旅游平台陆续按政策退票。本来应该是金色的春节,变成了难得的“寒冬”,整个行业损失巨大。据估计,仅春节假期,文化旅游业的损失就将超过5000亿元。
日前,文化旅游部有关部门发布了《风景名胜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引》。景区恢复开放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能“一刀切”。最近几天,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如浙江提出积极稳妥推进防疫和旅游景点有序开放,安徽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恢复文化旅游产业的措施,山西出台了一系列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措施,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行业渡过难关的信心。
当然,文化旅游业的“回暖”要循序渐进,遵循分类回收的原则。室外和自然景点可以先恢复,博物馆、人文、演艺的则是后恢复;自驾游可以先恢复,团游较慢;短途旅行可以先恢复,长途、中长途旅行可以延迟,出境旅行恢复时间可以更长。
事实上,文化旅游业是一个集流动性和人员集中度于一体的行业。没有空之间的流动和人员的聚集,这个行业就无法盈利。参照非典后的工业复苏,拥挤的行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化旅游业也不例外。
正因为如此,政府有必要对文化旅游业出台减税减费、减租、降电费等“预热”政策,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等金融手段,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税收负担,减轻企业压力。
文化旅游企业在获得政策援助的同时,需要调整自己的地位,积极自救,主动出击。一方面要“开源节流”,认真梳理企业成本结构,尽量减少现金消耗,严格控制人工等支出。另一方面,要对产品、业态、渠道进行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消费趋势,提高应对疫情的恢复能力,努力寻找转型升级的途径。
肆虐的疫情扰乱了大众的正常生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威胁和伤害,体会到健康和生命的价值,消费模式也会随之改变。文化旅游企业可以针对大众的变化趋势,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出健康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研究旅游等特色产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加附加值,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文化旅游消费模式,从而培育更广阔的市场。
清理疫情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新的补救教训,迫使文化旅游业进行深度“反刍”,改变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企业可以考虑利用疫情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拥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利用“旅游加”业务等可选动作,规避线下风险,增强“抗震”能力。比如,充分利用数字智能技术赋予自身权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ar等新技术。,推动企业智能化运营,以技术实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开发在线博物馆、ar沉浸式体验等“非接触式”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此外,文化旅游企业应加强网络营销力度,利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对文化旅游业的影响是暂时的,文化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人们的文化旅游需求不会消失。如果企业能在这段时间内积累能量,就为疫情过后的扭亏为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德奇)
标题:「文旅产业“回温”不可坐而待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