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援助热线遇冷何以使然?」
本篇文章1068字,读完约3分钟
新冠肺炎肺炎造成了两个“危机”:一个是可见的,在体内;一种无形,在心中。
疫情期间,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通网上心理咨询或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帮助有焦虑或另类创伤的学生。但记者采访时发现,疫情中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学校的心理热线“不信任”,认为咨询没有效果,导致部分高校心理援助热线冷淡。
面对疫情,没有人是孤岛。无论是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家属,还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众,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疫情的趋势上。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因为心理失衡而遭受意志失控、情绪紊乱等心理危机,甚至表现出应激反应和抑郁情绪,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走出困境。对他们来说,心理咨询就像拄着拐杖走路,在他们支撑不住的时候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
一方面是有很强的潜在需求,需要极大的关注和努力来解决这些“暂时困难”学生的迫切期望;另一方面,高校心理援助热线冰冷,干预效果不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真正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很少,能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临床心理学家也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疫情期间的需求,更别说高校了。2018年2月,中国心理学会修订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明确了心理医生注册标准。但截至今年1月,国内达到这一专业标准的心理学家还不到1500人。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没有足够的系统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心理导师,直接给其他专业或部门的人打电话,往往会导致援助效果的丧失和二次心理创伤。
据报道,一些学生对心理援助也有误解,对短短几分钟的电话咨询期望过高。与普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不同,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服务一般是一次性的,更多的是针对求助者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对方情绪稳定或平静,没有危险,说明辅导完成,很多时候无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有专家预测,这种“心理战”会在疫情爆发后持续半年甚至一年。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干预,以缓解焦虑和增强信心,迫切需要更精确的政策。就现实而言,这场战斗不是靠一个“兵种”就能打赢的,而是需要多个“兵种”共同作战。高校不仅要加快组建能够应对灾害和重大社会危机的心理援助专业团队,将心理重建与思想重建和文化重建相结合,还要积极引入民间力量,邀请心理咨询专业组织进入校园,参与校园心理援助工作,使其成为校园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科学系统的心理帮助都是有效的。从长远来看,高校还应制定灾后心理救助机制或制度,以及相对完整的心理创伤评估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案。这样,灾难一旦发生,就可以避免忙乱,保证心理援助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可评估性。(孔德奇)
标题:「高校心理援助热线遇冷何以使然?」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