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9日问题:中小企业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有待解决?——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会长张景强
新华社记者姜林
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中国1.25亿市场主体的绝大多数,90%以上吸纳就业。疫情以来,中小企业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有待解决?
围绕热点问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张敬强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
问题一:疫情以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突出问题?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如何?
答:疫情爆发以来,小微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改善、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和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逐月改善。特别是第二季度,企业成本下降,效益和资金状况改善。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疫情过后仍难以恢复,发展仍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资金短缺是目前企业反映的最突出的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报告流动性不足,只有10%的企业表示自己的资金可以支持半年以上。需求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产业方面,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大,恢复最慢。
问题2: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如何?企业是否有“收获感”?
答:为了应对疫情影响,稳定企业,保障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度大、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政策红利不断发放,给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该协会6月下旬对2507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所有政策中,企业对减税、减费最满意,收益感最强。普惠金融政策也得到了小微企业的普遍赞扬。一些过去与银行“绝缘”的小微企业主,很快首次在网上获得无担保和无担保小额贷款,对缓解企业资金周转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季度中小企业资本指数首次高于景气临界值100。
问题三: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老问题,疫情以来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答:按照银行目前的贷款制度,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缺乏信用背书和房地产等有效抵押物,很难得到银行的青睐。
自去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有针对性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对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促进商业银行敢贷、肯贷、能贷。虽然在资金覆盖面和资金规模上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但“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小微企业得到了鼓励和信心的增强。
中国保监会数据显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13万亿元,平均利率6.03%。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应高于40%”,普惠金融将在未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问题4:小微企业觉得哪些扶持政策弱?要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度过难关,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来提高效率?
答:企业反映贷款展期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截至5月31日,银行机构已发放1.44万亿元到期贷款本金79.9万户。与3000多万中小企业相比,贷款展期覆盖面仍相对较小。在特殊时期给企业一个“喘息空间”,鼓励金融机构主动为企业办理贷款展期业务,是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减免税政策期望很高,但大多数企业租的是非国有房产,实际减免税较少,有的甚至遭遇房东的“坐以待毙涨价”。大企业和政府拖欠账款也是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最近国务院颁布了《中小企业支付条例》,相信实施后问题会有所改善。
稳定企业就是保证就业,造福民生。建议进一步丰富就业优先政策工具,加强执行力度。比如,要督促银行降低“工资贷款”的申请门槛,对疫情期间坚持不裁员不降薪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贷款利率,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就业的支撑作用。
问题五:疫情普遍对企业影响较大,但上半年逆势发展了一些新的业态和模式。这是否也在迫使中小企业加快转型?
答:小微企业没有外部支持是无法突破困境的,但最根本的是企业要培养内部实力。近年来,协会一直在指导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工业互联网,拥抱数字经济,走上“专业化、创新化”的道路。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时间。这就需要企业增强信心,找准方向。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小企业一定能够度过难关,取得更好的发展。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民生)中小微企业“日子”过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待解?——专访中国中小企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