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友芝,通化县涪江人,满族剪纸的民族传承人,从小受满族地方文化的影响。我小时候就开始学剪纸。虽然已经几十年了,但我依然可以拿着剪刀在纸上跳图案,乡土气息浓厚,民族特色鲜明。当时只想在老婆面前剪个奶妈,却让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艺术重新被发现,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被发现。
7岁开始学剪纸
近日,记者来到通化县,见到了74岁的老人倪有志。在她的客厅里,有一张为她设计的剪纸柜桌,里面有纸和一些剪纸作品。客厅的墙上,有她剪的《人参故事》、《乌龟和青蛙》等作品。
倪友芝的妈妈和奶奶都是“在旗”。她活着的时候,每年都会剪一些小动物,比如乌龟青蛙之类的,放在墙上,以示吉祥。倪友芝从小跟奶奶学剪纸,现在剪的东西都跟当年一样。“我从7岁开始学剪纸,剪一些鸡、乌龟、青蛙等动物,主要是妈咪人。白天我妈去地里干活,我剪纸给我哥玩,嫁给他。”倪友芝告诉记者,当时不知道什么是满族剪纸,只是为了玩。
当年农村生活条件很差,房子都是石墙草房。“那时候缺纸,玉米窝、辣椒叶、干辣椒、橡树叶都是剪纸材料。只有过年的时候,爸爸贴对联的时候,有红纸。我和弟弟就把对联偷了撕了,回来告诉爸爸丢了,然后用红剪纸贴在墙上,可以好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倪友芝笑着说。
在国内首次亮相
1982年,倪友芝的妻子童被调到通化县文化中心。在文化中心举办的民间剪纸展上,倪有智还剪了两个奶妈女加入其中取乐。文化馆的人看了觉得造型粗糙,图案原始,不是现代剪纸的风格,就把倪有智的剪纸放在了展览的角落里。
想都没想,当时的通化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王春新来看展览,立刻被角落里的嬷嬷们吸引住了。“‘这是谁剪的?“我可以带着它吗,”就这样,王春信带着这些剪纸去了省里,被省里的专家鉴定为纯长白山满族剪纸。”倪友志说道。
1985年,我省举办了“民间艺术展”,为通化的展品提供了一个大展厅,展出了100多幅新发掘的满族民间剪纸。这是我省首次出现满族民间珍品,引起了学术界、满族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关注。
同年,13件满族民间剪纸作品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剪纸展,这是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在中国的首次亮相,引起了强烈反响。
以继承为己任
“满族剪纸的重要特点是它的粗犷风格,比如剪天空空,它可以剪几个弯,类似于云彩;切土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切出几个弯,代表道路……”
说话间,倪友芝拿起剪刀,很快就剪出了一个奶妈。记者看到,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大多是满族文字,男长辫子,女大翅膀,长袍马褂,都是典型的旗帜服饰;还有许多表现满族风俗生活的作品,描绘生产习俗、季节习俗、婚俗等场景,如《推酱》、《选人参》、《娶媳妇》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有长白山的自然特色和特产,如“猎”“放爬虫”;以及神话和长白山地区的传说,如“小韩子传说”、“人参仙子”和“关东三怪”...
作为满族剪纸的民族传承人,倪友芝以传承为己任,教外孙女林童、外孙女童静、外孙童雪峰剪纸,并带着众多学生传授满族剪纸技艺。
“满族剪纸是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教学。这种传承方式突破了数百年来母子、母女的传承模式,其传承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传承的有效性,事半功倍。”倪友志说。
专家简介:
王吉,女,1975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200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硕士学位。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作创新中心副主任,吉林省重点学科民俗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东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挖掘、研究和传承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出版有《萨满绘画研究》、《最后的木屋村》、《满族民间剪纸》等六部专著。《萨满绘画研究》获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学术著作二等奖。2011年获吉林省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新星奖,作品《满族枕顶绣》获学术成果奖。出版《长白山满族风格剪纸》、《高句丽风格剪纸》,从事中国画、剪纸创作。
参考文献:山海经、长白山郑慧路、长白山满族剪纸风格剪纸、满族民间剪纸。
吉林日报记者毕明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好人)她从大山中走来——记我省满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倪友芝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