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30字,读完约7分钟
[热点观察]
受不良“饭圈文化”影响,追星族倾向于年轻化。有些青少年为了偶像可以不顾一切,反复碰撞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不要让“饭圈”变成怪圈
作者:马立新(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森(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为了给广大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国家网络信息办近日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未成年人“清明”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整治和诱导未成年人深不见底的偶像崇拜、撕裂饭圈等行为。近年来日益壮大的“饭圈文化”偏离了正常轨道,演变成网络平台上不同明星粉丝之间的攀比、攻击、谩骂,干扰了信息传播秩序,污染了网络传播环境。相关部门及时整治网络环境,引导和规范“饭圈文化”。
1。什么是“饭圈”
“粉丝圈”是粉丝圈的简称,而粉丝则是从明星偶像中诞生,以明星偶像为中心,依托各种网络社交媒体构建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偶像化”、“造星”为核心、集体特色鲜明的“粉丝文化”。
“饭圈文化”是娱乐圈快速发展的产物。第一代粉丝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从此,“粉丝”成为偶像化的代名词,围绕不同明星形成的粉丝圈被称为“饭圈”。作为一种集体崇拜文化,“饭圈文化”诞生了。
“饭圈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早期的超女创造了一种通过短信投票支持喜欢的明星的方式,这是一种远距离、离散、个性化的偶像化模式。这种模式被很多电视选秀节目抄袭。但严格来说,当时的粉丝并不是真正的“饭圈”。
随着微博、豆瓣、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桓范文化”的网络属性日益凸显。很多网络选秀节目都采用了网络投票,这不仅拉近了粉丝和偶像的距离,扩大了“饭圈”的规模,也突破了时间和空.这种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把粉丝聚集在一起,有着严格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的偶像化团队,是严格意义上的“饭圈”。
微博、豆瓣、贴吧、颤音、虎牙等社交媒体,作为“饭圈”的主要聚集地,造就了众多志同道合的粉丝圈。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粉丝群体将“饭圈”内部的单一信息虚拟传播到整个网络,衍生出独特的“饭圈”术语,如nbcs(无身体关怀)、SRD(虽然但是)等。
在构建了专属话语体系之后,“桓范”最重要的内部活动是为其所追求的偶像组织定向运作,即帮助艺人进行名单播放、控制和评价、打击黑社会活动、支持和公益活动。所谓的热播榜,就是通过集体引流,把“饭泉”偶像的音乐或者影视作品推向各大榜单的前列,保持高流量和高话题。所谓可控评价,就是在你偶像专属自媒体账号的评论区,评论内容是统一格式控制的,不允许有任何损害你偶像形象的评论内容。所谓反黑,就是帮助偶像进行危机公关,减少公众对其偶像的误解。所谓援助公益,是指“饭泉”粉丝开展各种支持偶像的线上、线下公益活动,引导舆论。“饭圈”的身份是在这一系列组织有序的话语体系和日常活动中实现的,这些话语体系、活动、组织规则和运作形式的集合就是“饭圈文化”。
2。为什么“饭圈”这么生气
现在的“饭圈文化”不同于早期的粉丝文化。在“饭圈文化”中,最常见的就是粉丝为偶像代言。这很正常,但随着偶像崇拜向狂热的发展,一些粉丝出于对偶像的极端偏好,表现出非理性的集体极端行为,甚至滋生网络暴力。
“粉丝圈”的粉丝通过集体网络运营,对发表针对偶像言论的人进行大规模攻击,压制圈外不同意见。比如你在网上稍微批评一个明星(即使批评是善意的、有建设性的),也有可能引来明星粉丝的群殴和谩骂,甚至你的家人和同事也不能幸免。当这种非理性的偶像化变成狂热,进而形成网络暴力时,甚至连明星本身都可能被吞没。比如一个明星说话,呼吁粉丝冷静下来,他们的粉丝不但不听,还觉得明星的说法有些压力,于是为明星感到愤愤不平,发动更猛烈的攻击。这种狂热的操作和网络暴力最终只会伤害明星的形象。
“饭圈文化”里粉丝的类型有很多种,有胖粉、妈妈粉、姐姐粉、女朋友粉等。,除了“唯粉”(只喜欢明星团里唯一的成员)、“团粉”(喜欢一个明星团)、和“cp粉”,其中黑粉是“饭圈”内外戾气的重要驱动力。
严格来说,黑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粉丝,而是基于利益对特定明星的抹黑操作。在资源有限的娱乐圈,类似于“人设”的明星偶像比比皆是,于是一些粉丝为了稳定自己偶像的话题度、热搜度、排名、流量,帮助偶像抢夺娱乐资源,不惜成为家里的粉丝,抹黑谣言,故意引发网战。其中有一种专业黑粉,只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偶像吸引粉丝,同时为国内明星收集传播黑料。像网络水军一样,职业黑粉污染网络环境,破坏“饭圈”生态,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还有违法嫌疑。
3。引导“饭圈文化”向良性方向发展
“饭圈”内外问题如此之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部分年轻粉丝思想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网络社交平台主体责任缺失、相应监管存在漏洞等。因此,要解决“饭圈文化”中的问题,需要全面的政策和辩证的对待。
一些网络社交平台对其主要监管职责的分解不具体,任务不明确,认识不到位。一些社交平台热衷于培养基于商业利益吸引粉丝关注的所谓热搜榜和流量榜,甚至故意玩法律游戏,助长了不良“饭圈文化”的滋生。因此,我们应以国家网络信息办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监管。各网络平台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最高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落实用户实名注册,彻底堵塞平台运营监管漏洞。相关软件要安装防沉迷系统,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平台,那些刻意编造的虚假热搜名单、排名名单、流量名单要坚决取缔。
在“饭圈文化”建设中,偶像明星占据中心地位,他们的言论和行为直接影响“饭圈”的行为建设。因此,笔者建议在明星群体中引入信用黑名单机制,惩罚那些不值得道德的明星,追究造成严重网络暴力的明星责任,迫使明星加强对粉丝的引导。
“偶像化”可能是青少年无法放弃的文化和娱乐诉求。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一方面,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化观”。追什么明星?不能仅限于“流量明星”。自新冠肺炎爆发肺炎以来,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英雄成为“全民偶像”,应引导青少年追逐这样的明星。比如有的学校举办“偶像化”主题班会,师生最终达成共识:偶像化要适度,以法律为底线;学会辨别“爱豆”的言行,明星的人品最重要。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职业黑粉和各种网络暴力的领导粉丝的惩罚力度。必要时要善用法律武器,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对犯罪嫌疑人要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网络平台也要承担主要责任,努力形成针对专业黑粉的全面防御体系。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明星爆料)莫让“饭圈”变怪圈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