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9月27日电:电影修复:匠心、传承与创新
新华社记者刘硕和刘威葳
《党的女儿》《那山那人那狗》《祝福》等这些经典电影,受到电影等传统媒体的限制,现在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如何修复保存?26日在苏州举行的“2020致敬经典与还原电影主题论坛”上,业内人士给出了答案。
将传统胶片数字化,修复划痕、斑点、色彩失真等问题。胶片修复使经典胶片重现美丽的画面,有的胶片修复后甚至焕发青春。
“电影修复是电影后续过程的幕后。时间的还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需要了解电影和这个时代的原始背景、历史面貌和人文风情。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超过10万帧,一帧处理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做好这份工作,需要一种敬业、敬业、热爱的工匠精神。”中国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数字修复中心主任肖波说。
还原也是一个弥补一些因为电影媒介的局限而造成的艺术缺陷的机会。上海电影技术厂电影修复高级技术总监、首席技师吴回忆起电影《画魂》的修复过程,表示他们邀请了电影的摄影师参与修复,但摄影师本人几乎颠覆了之前的色调风格。“在过去,局部着色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电影的局限性。现在用数码技术就可以实现原创的艺术创意,修复过程完成了摄影师多年的心愿。”吴对说道。
再现经典电影的艺术质感,除了人工修复,技术赋能也是不可或缺的。今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了电影《上甘岭》的黑白转彩色实验,人工智能上色技术贡献很大。在一些经典电影的数字还原过程中,随着算法的成熟,一些“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数字技术使电影在还原中由虚变实,这让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主任李涛感触颇深。他说,由于种种原因,电影《祝福》中有一个场景是传统技术无法还原的,但他们用数字技术将这一段一帧一帧的进行了整合,尽可能还原了电影原本的“电影感”。
比起新技术的融合,新一代的培养更为迫切。如今,在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激励下,一批年轻的电影修复者加快了他们的成长。
中国电影器材有限公司修复师孙帆参与了《山人狗》《血色早晨》等影片的修复工作。“在修复之初,我们会查阅大量与影片相关的资料,观看各版本影片的素材,并根据整理好的素材对影片的色调进行初步调整。”孙帆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我们必须坚持前人的认真严谨精神和对艺术卓越的追求。
虽然电影修复行业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但对于业内的一些人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修复一部电影需要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考验对屏幕修复的耐心很无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甚至提高修复中的艺术水平,行业需要更多会看电影的人加入进来。
据悉,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数字基地、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正在组建中国电影修复行业的主力团队。
“这十年来,修复团队变了,但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匠心却传承了下来。越来越多的经典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进入修复实验室,指导修复者提高修复艺术水平,让经典电影不断重获美图,拥有再生的艺术灵魂。”中国电影资料馆主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祥辉说。
来源:新华网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影讯)电影修复:匠心、传承、创新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