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22字,读完约12分钟
艺术炸弹
8月25日零时,华谊公司出品、管虎执导的电影《八百》,票房突破10亿,成为2020年第一部进入“10亿俱乐部”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票房10亿的第75部电影。这一市场成绩无疑助推了后疫情时期电影产业的恢复生产,让人们看到了特殊时期电影市场的希望,有利于恢复电影从业者的信心。但不得不说,从首映到现在,这部电影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赚了眼泪,赚了票房,但电影艺术本身有“赚”吗?整个电影行业的良性运行和电影市场的科学管理都“赚”到了吗?对于这样一部“期待”很高的电影,探讨其在艺术创作和市场运作上的得与失,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良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市场运作
得到了“天气”,失去了“人和和谐”,后来又依赖于“地理优势”
疫情在电影市场上造成了空之窗,对电影产业来说,这是一个风险,也是一个低谷,但对电影和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机会。显然,华谊在后疫情时期看到了这个机会。正如王中磊所说:“7月20日,中国各大影院终于迎来了复工的一天。那一刻,我们非常激动。我也主动和电影局商量。我们愿意自己制作优秀的电影,回去工作后投放市场。”
其实华谊在中国电影的低谷期抓住机会是再熟悉不过了。早在1997年,中国电影也处于徘徊期,华谊凭借《甲方乙方》的出道,不仅开创了中国电影过年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这家电影公司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而发展,既是中国电影改革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值得深思的是,当时的“华谊”是最早涉足中国电影的创业公司,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目前,“华谊”是一家试图摆脱债务危机的老牌电影公司。一切从“消极”开始,开始第二次创业——对于这个处于不同时期的公司来说,“石天”无疑是被抓住了。
在“甲乙”时代,王兄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市场化的剧本,对喜剧和观众的理解,韩三平的洞察,让人们看到了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对当时中国电影产业、电影公司和电影人的好处;所以现在,在《八百书》所处的时期,王兄弟依靠自己积累的口碑、经验和资本化运营,依靠中国电影市场多年积累的知名度和内幕消息,让人们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和企业自身进行“供方”改革的必要性。
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年民营电影企业的发展冲击了国有电影企业的生存,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现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和供给侧改革促进了新电影企业的出现,迫使“老”企业自我更新。
但《华谊》在把握“天气”的过程中,由于发行模式的原因,与部分影院产生了“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华谊采取了垫底交定金的分配方式。虽然“华谊”的理由是“维护电影市场正常秩序,打击偷逃漏税”,但它也声称此举并非针对小影院,而是经销商通过多维考量,从11800家影院中挑选出了诚信、精英的最佳影院。但对于仍在被疫情摧残的剧场来说,就有些像“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维护自身利益对于一个渴望资本的企业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对整个电影行业的恢复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是要“看后效”。
但是,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华语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过程中,三方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共同体,在互相争斗。企业自身利益的维护并不依赖于机制和系统,也不依赖于互联技术或“云计算”,而纯粹依赖于“人脑计算”加上旧套路。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维护电影企业利益,实现制作、发行、放映三方利益共享,提高三方企业抗风险能力,确保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电影产业发展机制迫在眉睫。否则资本是不愿意进入这个领域的。
艺术创作
得到了一个好的主题,失去了一个好的想法,最后看到了一个好的制作
表现国民党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著名的电影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台儿庄战役。对于《八百》来说,是基于宏观叙事的史诗般的“再现”,还是基于个人对历史事件理解的寓言式解构与重构?这就是导演创作的考验。从影片的最终结果来看,创作者走了一条模糊的道路:既再现了历史,又赋予了太多的自我意识。
然后问题又来了,历史单调片面地再现,缺乏“多元性”。观众对“事件”本身还不清楚,导致他们在观看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观看豹子的思想者;但如果是解构与重构的寓言化或程式化表达,导演对这场战争并没有新的“高评价”,甚至缺乏基于对战争,尤其是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真正普遍意义上的更高层次的人性理解。换句话说,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影片终究没有表现出其外在的“形式”,比如无名小卒的视角,白马的比喻,租界人与仓卒的二元对立等等。简单来说,“造物主”确实试图反思战争,反思中华民族的苦难,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反思个人、民族与国家、生命的关系。但由于叙事的弱化、人物的不完整、改变“小人物”和“大人物”观点的“不合逻辑”,影片最终表现出反思的不足或实力的薄弱。
应该说,这部电影的“创作者”有太多的想法,想说的太多,这恰恰违背了艺术创作和表现的基本原则:说什么就是说什么——“你不能承受,但要承受”——我们需要给观众留白。
这是电影艺术最大的遗憾——必须重新认识和理解观众。如今,中国的观影者不仅看中国电影,还看好莱坞电影、日韩电影,受到了欧洲电影和伊朗电影的洗礼。我们必须知道,今天的中国电影观众在互联网上写影评是有经验的,今天的中国电影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即使从审美水平来看,中国电影观众的数量也远远高于相当数量的电影创作者。总之,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创作者来说,他们的首要工作不应该是盲目的表达自己,教育观众,而是通过屏幕对自己诚实,与观众交流,启发观众思考。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因为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确实缺乏像《八百年》这样制作精良的战争片。“创作者”虽然在人文高度和艺术探索上有不足,但至少应该为他们试图突破常规和自己的努力而受到表扬。毕竟能让观众落泪的电影一定不是只煽动情绪的作品——眼泪的背后,终究有理性的触动。文/
人
三个小人物,王千源、吴江和张仪,诠释了三种人性
八百英雄的故事,为什么导演关虎要取名“八百”?原因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关虎承认电影《八卦》更注重战争中的个人体验。“战争不是最重要的。人在战争中的个人经历最重要。我比较注重人,所以人字特别重要。”
聚焦于战场上的普通小人物如何在四天四夜中找回自己的尊严,对于管虎导演来说,“剧中最精彩的是人”。看到战友死在自己面前,一直在大火中挣扎求生,任何有血有肉的人都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心理变化,心里生出“动物本能”。
王千源、吴江和张仪对他们的角色也有话要说。
王千源:我们可以获得团队支持奖
至于杨怪,王千源解释说:“他倔强,冷酷,但内心是个孝子。性格老实坦白,固执,贼,老流氓,就是这样的基调人物。你说固执,他不是很善良,他想欺负人。你说他不善良,他有时在邪恶中有些正义。”
《八百》带给王千源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是我经历过的一部大戏,也是我第一次拍战争是在三十年代。第一次拍这么长的电影,第一次拍这么脏的电影。我以前拍过一些战争剧,但是从来没有拍过这样的剧。我觉得在这个群体中工作有一种神圣感,一种激情和兴奋。”
王千源透露,剧组演员每天都以最饱满的状态和最激情的感觉拍摄。“像欧大郎打端午节,张仪打老算盘。一天,他们去海边拍电影。张仪怕水。如何克服?天气太冷了,他们不得不沉入水中。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觉得和优秀的对手在一起,和优秀的演员一起拍戏,是一种幸福。”
至于群像,王千源认为大家都是主角:“我们不像其他剧一样在一起,比如第一英雄,女一号,男二号,女二号,我们每天都和加贺在一起,我觉得我们都是第一英雄。我跟老虎(关虎)说,如果你能赢得比赛,你就能赢得50个配角。如果要拿配角奖,就要拿球队的配角,哪怕只是一个奖杯。因为不像其他配角,我们有情绪,有故事,有性格,有反转。我们是一个群体,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用自己的热情和激情燃烧这个角色。所以我觉得大家都是最佳男配角。”
由于《八百》是用imax机拍摄的,任何细微的感觉都会清晰的放在屏幕上,所以每一个场景和镜头都不能懈怠,人物的状态和眼神会一目了然的出现在屏幕上。不过王千源说剧组很专业。“最早我们要先试妆,化妆,做完衣服,再看剧本。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包括化妆,你的皮肤状态,你的伤疤看起来像什么,你的伤口看起来像什么,刀伤,枪伤,擦伤,火灾,所有这些都是不同的。他们做了无数种,包括自制的喷火器。来“八卦”的感觉就是紧张,有一些不确定性,也有一些压力和兴奋。”
吴江:我觉得我玩得不够
谈到与导演管虎合作的感觉,吴江说:“和他一起拍戏很开心,我觉得一部电影的成功取决于演员和导演的配合。导演和演员更像一对情侣,和睦相处,理解对方的需求。最终诞生的‘孩子’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我觉得管虎真的很正宗,很先进。”
为了演老铁,吴江在语言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他说他演过很多方言,方言其实可以帮助演员很好的进入角色状态。“当时我就想玩东北口音。我觉得东北口音这个角色在很多电影中都出现过。我只是变了一点。说丹东话,有点味道的方言,可能对这个角色更有帮助,也不一样。”
此外,吴江还将他的角色体重减轻了24或5磅,在入团前开始减轻,入团后在拍摄时减轻。王千源笑着说他每天都一样,连玩都不会。然而,吴江认为他很瘦,等级森严。“这很符合老铁的性格。来的时候是这样的。在这里的四天对他来说是一种深深的折磨。过几天他肯定会瘦的。我想想。”
在吴江看来,老铁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从造型方面,我们也把这个人做成小卷发,留着类似俄罗斯人的胡子,抽着雪茄,一开始很嚣张。后来大家发现他自私胆小,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救了一些人。他有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最后他选择留下来唱《定军山》。他灿烂地笑着迎接死亡。他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物。”
吴江喜欢《八百年》讲故事的方式。“如果想单纯拍一部谢晋元带兵抗倭的片子就不错了,但不如现在站在不同的角度。南岸和北岸的呼应,我觉得这个视角很独特,很新颖,这个拍摄方法很好。感觉自己真的玩的还不够,有点舍不得。刚来“八卦”的时候,我震惊了。基本是一对一的感觉。灯光明亮。可以想象解放前的上海,不夜城,东方的巴黎的感觉。在河的另一边,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生死一瞬间,非常震撼。”
张毅:我经历过很多次第一次拍摄
张毅还记得他到达苏州射击大本营的第一天,导演带他参观了李晨。“在它完成之前,我们俩参观了风景,楼上楼下,南岸和北岸,还有过桥。当时的河边还是一片荒芜,仓库还是一片空白,很多楼梯都没有护栏和扶手。每个人上楼都要拉着,互相提醒。其实以我的生活状态来看,进入剧组应该是一件很好奇的事情,但是我去参观的时候完全心不在焉,我能想到的只有即将在这个地方开始一段完全未知的旅程。如果是一段旅程,即使你有80%的未知,你也会感兴趣,但是如果是100%的未知,好奇就有点难了,所以我觉得我来之前还是挺英勇的。”
说到实拍,张毅感觉是一个简单又困难的入门过程。“从摄制组的硬件到摄制组的软件,我在很多地方都创造了自己拍摄经验中的第一次。”
张毅认为,这部电影,无论剧情、主题,还是整个剧组的规模,包括演员数量、摄像机、吊车、曲车、灯光等设备的质量,以及众多工作人员的贡献程度,这些东西加起来。合在一起,必然会使这部电影成为里程碑式的电影。“作为一名演员,在这样一部戏中工作是一件非常非常难忘的事情,在这个团队中工作。
北京青年报记者小杨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影讯)累计票房超10亿元 泪水与票房外 八佰得与失?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