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苏州河南岸的看客

-电影《八百年后》

一部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主角是《八百》

没有一些波折,可能不值得等待。首映当天,在imax屏幕上看《八百》,印象最深的是它作为电影和战争片的制作水平。凌乱的四线仓库,官兵来回的奔跑,南调北调的对话声,镜头晃动紧张的动作,复杂多变的场景调度,昏暗的光影构图,让我从一开始就置身于故事场景中。80多年前的历史场景,历历在目,感同身受。这种高能视听强度自始至终从不懈怠。毫不夸张地说,它代表了中国电影目前最高的制作水平,一点也不逊色于世界级电影。表演、摄影、灯光、美术、道具、服装、化妆、声音模仿、录音、剪辑,在管虎导演的指导下,展现出能从喧嚣中自由折叠的秩序和节奏。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观众不仅进入了令人窒息的战前氛围,而且黄志忠、、欧、、王千源、、张毅、杜淳、、、、于郝明、郑恺等二三十名演员清晰地呈现了一群性格迥异的士兵的轮廓,再加上苏州

(影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电影《八佰》: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

有了这种观赏质感,我们才能充分理解叙事。我很快意识到它与传统的情节剧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部在确定主人公和聚焦戏剧之间存在冲突的电影。围绕“四线仓”之战,给了苏州河两岸几十个大字。有的来去匆匆,有的贯穿始终,有的前半段闪闪发光,有的后半段栩栩如生。真正的英雄是四百多人组成的“八百”团,还有南岸和天空这些人物形形色色,包括枪林弹雨中的老油条,不知道生死的儿童兵;有冷血杀手,也有热血青年...斧头的雕刻中很多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以至于他们的生死会让我们为之担忧,我们会悲喜交加。如果说,一开始我们还试图在人物不断的出场和离场中分辨出谁是故事的主角,那么我们完全进入了“八百人”组,和他们打了一场殊死的仗。虽然可能有一小部分观众仍然会坚持不懈地构建一个传统的英雄故事,但大多数观众应该说他们已经进入了电影构建的“场景”。当陈树生在白色t恤上写下血书:“舍生取义,孩子要!”每个士兵都用不同的方言讲述自己的籍贯和名字,当他作为自杀炸弹手跳出窗外时,观众就像电影中南岸的观众一样,再也无法区分谁是真正的英雄...

(影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电影《八佰》: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

活在血肉之躯中,在盛宴中守望

如果仅仅是八百士兵守仓的故事,这部电影就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但其实从一开始,管虎就不满足于呈现一场战役,他更关心的是为中华民族而战背后的道德。苏州河两岸的设计为电影主题的宏伟提供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空空间。南岸是租界区,居住着达官贵人、明星教授、企业主、富婆和外国成年人,而另一个银行则面临着成百上千的士兵在数万日本海军陆战队面前孤军奋战。正如剧中台词所说,四排仓南岸是天堂,北侧是地狱。南岸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成了这场四线仓库之战的“看客”,这场战争的“看客”。八百壮士之战,就像它最初的历史意义一样,有一定的“表演”: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上演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戏,宁死不屈,念念不忘国耻。南岸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血腥而丰满,有的猥琐而胆小;有的从前在美国,有的苟且偷生,但在“八百”壮士面前,大部分最终成为抗战主旋律的合唱。他们从驰骋在战火中的白马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不朽的龙马精神。苏州河两岸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面镜子。如果银行对面看火的人没那么多,为什么中华民族这么苦?如果没有“八百”壮士那样的“中国人民的脊梁”,中华民族怎么可能最终打赢抗日战争?

(影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电影《八佰》: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

从叙事上看,士兵们绑好炸弹慷慨赴死,观众泪流满面,八百里高潮似乎来得有点早。升旗护旗的段落没有完全剪辑,后半部分的符号和写意呈现过于密集,影响了影片最后三分之一的力度和强度。然而,这一切都掩盖不了这部电影的辉煌。它呈现了战斗场景的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在还原残酷和真实的同时追求诗意,反映了多维度的民族心理,讴歌了龙马精神,可以说反映了中国电影傲人的制作质量、艺术水平和精神力量。《八百壮士》的故事在当时广为传诵,其意义在于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精神象征。国难之初被改编成电影等艺术形式,广为流传,成为激励中华民族抗日决心的一面旗帜。这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国共两党领导人歌颂的民族英雄壮举。所以这部电影的价值不在于重新审视史实,而在于让今天的观众不要忘记历史的耻辱,更不要说烈士的牺牲。

(影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电影《八佰》: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

你看到的和看到的取决于你的想法和它是什么

文艺从来不是简单的史实还原,就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不是历史教科书一样。显然,《八百年》不仅仅是还原一段“历史”,而是用这段历史来观察更大的历史和更深的民族性,在史料的基础上增加审美选择和道德判断。众所周知,1937年8月爆发了上海上海之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士兵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他们让日本“三月死在中国”的野心落到了空.头上《八百》讲的是淞沪会战后期的“四线仓库保卫战”。影片的基本历史判断没有明显偏差。当时蒋介石政府对于抗日战争的前景还是比较幸运的。八师524团谢晋元带领420多名士兵守卫四排仓库。事实上,他不仅是当局的弃子,也是试图引发世界列强对日本干涉的人类棋子。这是一个刻意安排的“战场直播”。这一点在影片中有所传达。这部电影还对来自欧美国家的国民党政客、商人和记者进行了许多讽喻和批评。当然,影片真正的主题并不是再现历史文献,而是试图用《八百年》作为一面镜子,给今天的观众更多的情感触动和精神警示。

(影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电影《八佰》: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

随着漫长历史的滚滚向前,文献记载中“有名”或“无名”的官兵早已消失在时间的尘埃中。今天我们只是《八百年》历史的看客,也是电影《八百年》的看客。那些过度解读电影文本、挑刺电影史实的人,就像鲁迅在谈《红楼梦》时说的那样,“命运独看读者的眼睛:儒生见矣,道德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满行,长舌妇见宫密”。不同的解读反过来说明,对这部电影有很多解读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见所闻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想法和我们是什么。

(影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电影《八佰》: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

作者:尹红,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影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电影《八佰》:最像战争的战争电影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