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是中国礼仪的起源。《礼记·冠义》:“冠是礼之始。”冠礼是冠礼和告别礼的统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成人仪式,标志着男女从少年进入成年。因此,冠礼在古代社会的家庭仪式文化和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礼书记载,先秦礼在太庙举行,主持人一般是被加冕者的父亲,即孟子所说:“夫冠亦父命。”(《孟子·滕文公》)如果父亲去世了,就由哥哥主持。在王冠加冕之前,主人要通过占卜来确定加冕日,然后邀请参加加冕仪式的客人,尤其是给孩子加冕的客人。在加冕的那天,主人应该准备好加冕的物品等。加冠前,夸冠者先梳头,包成髻,再扎头发,以加冠。冠礼的主礼是“三加”,即冠礼接受者由宾客依次授予布冠、皮冠和骑士爵位,每个冠礼都加有相应的服饰。加冠时,主宾应向冠受者宣读贺词,鼓励他树立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人生抱负。在王冠被加上之后,郑彬为王冠取了这个词。同时,孩子加冕后要去看望母亲和长辈,接受他们的教导。

(文化)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至于女子的仪式,先秦礼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侍昏李》载:“女子娶妻,嫁人,并说辞。”郑玄指出:“就是说女人要在年内结婚,在字里行间结婚。他没有答应结婚,二十个尴尬。”也就是说,仪式是在女人结婚(订婚)之后、结婚之前进行的。如果一个女人二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也应该举行仪式来显示她的成年。

从以上记载中不难发现,先秦冠礼的仪式复杂,难以实施。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衰。从此至隋唐,冠礼虽作为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却被冷落。柳宗元《答魏仲礼书》:“古人重冠礼,必用授人以柄之道,对圣人格外殷勤。几百年来,人们已经不做事了。”

没落的冠礼背后,传统的儒家冠服制度正受到严重威胁。鉴于此,在宋代,广大学者学者不断尝试考证和编纂冠礼,试图复兴先秦这一古老的仪式。司马光根据伊犁的冠礼,结合世俗实际,对先秦冠礼进行了改进。在司马光《书仪》的基础上,朱在仪式中加入了深服,并在冠后增加了去祠堂祭祖的环节。他的失冠仪式既保留了司马光“抽空相适”的意图,又在一定程度上略微保留了古代仪式的含义,表现出明显的“折衷古今”的特点,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薛竹盛行于明清时期,文人的加冕仪式依赖于《家礼》,但由于地域和习俗的不同,细节略有不同。随着朱《家礼》的不断重印,冠礼等中国传统家礼也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深刻影响了东亚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走向。

(文化)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传统的加冕仪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意蕴、道德追求和责任。

首先,在皇冠服务的帮助下,皇冠受助者可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三加”仪式无疑是整个仪式的中心环节。当初加了个布冠,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有尊老爱幼的意思。加上皮哥,皮哥是朝臣上朝时戴的皇冠,意思是说接受者可以参政。三加爵是先秦祠堂祭祀时佩戴的王冠,象征着加冠者有祭祀的权利。在加冠过程中,接受者通过穿着不同意义和功能的冠服,明确表示自己作为成年人,开始享受执政、参政、祭祀等权利和义务。,使他们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文化)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其次,借助冠字,教会受助者不断磨练自己。比如早期的加时赛演讲,就有“放弃孩子的野心,继承孩子的道德”的内容,就是要求皇冠获得者放弃幼稚的行为,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磨砺自己的美德。附加发言说:“尊重你的尊严,舒深尔德。”告诫他,他的成年气质是端庄端庄的,他的内心是善良温柔的,做任何事都是以礼相待的,他希望接受者永远能以此为准则要求自己。三家的贺电说:“成德。”告诉皇冠接受者要成年,用成年人的礼仪标准约束自己。

(文化)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第三,古人不仅重视冠礼本身,而且重视借助冠礼构建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宋代以来,世风淡化,民间胡服盛行,车服因其过犯而被禁。道家学者都为此痛心疾首。比如司马光认为自己不能冠礼,他就不知道“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之旅,他就不知道“成长之道”(书仪)。朱熹则批评“今服自上而下杂乱无章”(《家礼》),以致中意不分,尤须整顿。

(文化)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冠礼是中国优秀传统家庭仪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庭文化与仪式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礼仪的教育作用。礼仪是道德修养的体现,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无论是仪式的内容,还是礼仪和仪态,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借鉴的地方。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仪式和启蒙,为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养礼仪文明素养。《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体的恰当表现,色的统一,言的顺从。身正,色齐,辞顺,然后礼备。”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礼义。虽然传统的家庭仪式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以潜移默化地为个人提供社会角色认知,培养文明素质。建议相关部门在吸收传统礼仪节日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简单易行的成人仪式,通过仪式帮助亿万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成人的责任”。

(文化)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另一方面,要继承过去,发展新的,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的积极内容,使之成为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丰富养料。在漫长的历史中,仪式中渗透和倡导的修身之德、成人之责、处世之道、感恩之心,仍然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必备素质,对促进家庭道德和家庭作风建设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大有裨益。

(本论文是贵州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家庭礼仪文献整理研究”〔16gzgh06〕的成果。作者简介:陈,江苏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王伟,南京科技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讲师)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