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79字,读完约7分钟

吴歌和戏曲词是南朝乐府和民歌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主要产生于东晋、刘、宋时期,更为先进和有特色,影响了西方屈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历代的关注。但很少有人探讨其与魏晋风流关系的写作问题。

魏晋风流是魏晋上层知识分子之间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南宋学者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此有所记载。体现在士人独特的仪态和轶事中,是当时精英文化的代表,为南朝士人所津津乐道。而南朝吴歌主要表现的是江南的风土人情和普通孩子的日常心境。虽然流行于晋宋之际的上流社会,但正统人士多以妖俗为之。《世说新语·颜瑜》一文载:“桓玄问杨府:‘你为何重视武生?’绵羊说:“和它的恶魔一起漂浮吧。””《北堂书钞》卷五十九引《晋中行书太原王璐》,其中还载有王恭批评谢石醉唱吴歌为“行妖风俗之声”。极端分子甚至将吴歌视为魏晋时期音乐和文化传统的对立面。宋升明二年,尚书令论《三首》曰:“今实为青铜阙与魏三祖所成,风流,高在京,重在江左...再过十几年,死人有一半会死。既然一家人都在争一个新的wow,人还是低俗的,有危险,不管法纪,未知无极限。他们拒绝正义,崇拜漫长而恼人的。“所谓“家乡赛是新的,人还是受欢迎的”主要是指吴歌。在王僧虔看来,他们“崇长厌淫”,排斥曹魏的“正典”音乐歌曲。此外,《南齐书·萧惠姬传》载:“自宋大明以来,艺伎众多,多为郑卫淫俗,乐正,善者甚少。慧姬懂节奏,尤其是魏三祖的歌和《和声歌》。每次玩都玩不尽兴。自宋大明以来,“郑风俗”主要是指与“雅声”相对的,如魏三祖的《宋》、《相和歌》。所以南朝时,魏晋风流和吴歌虽然风靡天下,但乍一看,似乎雅俗不一,适合对立。然而,吴歌和魏晋的音乐文化传统并不完全相反。吴歌的一些歌曲是魏晋时期的产物。比如《敖侬歌》最早是西晋时石崇的爱妾绿珠所创,《碧玉歌》据说是金汝南王为爱妾所作,与著名学者孙绰颇有渊源;《桃叶歌》与王献之接妾过河的奇闻有关,而《团扇歌》则源于晋中书让王敏和小姑谢芳心情大好的美谈。这些都是魏晋士人风流逸事的直接表现。不过吴歌还有一些歌词看似稍有不慎,其实也应该是魏晋风流的含蓄写法。

(文化)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首先,我们来看看吴歌《读南朝歌》中的一首歌:“你高兴的时候,你敢叫你的名字,但是你高兴的时候,你不能叫你的字。即使呼唤幸福和欢喜,两个誓言也不会放弃。”这首歌采用江南白话,着重表现女性的深情和求爱。似乎纯粹是普通孩子的迷人习俗。但其实和“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及其夫人的闺房很像。《人间新词·惑溺》一文载:“汪安风之妻常庆安风。安峰说:‘女人如果是丈夫,客气是不尊重,但以后不要回复。’女子道:‘爱君卿,即是爱君卿。我不知道我是谁!那就听听。”“清”是个不敬的词。王戎的妻子之所以“爱卿”,是因为她对礼的不敬和对情的执着,这是南朝上层文人特有的爱,作为美谈流传于世。再配合《阅歌》歌词来看,可以看出“字”是敬语,“名”是谥号,女人的“惜欢敢骂人,但阅欢不叫字”恰恰是打破礼数和求爱,听天由命的作风和王戎老婆“爱卿爱卿”一模一样。与此同时,恐怕我们不能巧合地对待它。

(文化)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其次,我们来看《子夜冬歌》中的一首歌:“雪停殷罡,丹桦照杨林。何以丝竹,山水有清声。”这首歌源于左思《招隐诗》:“杖招隐士,荒野古今流传。山洞里没有结构,山上有一架发声钢琴。白雪拦住了殷罡,丹·姚远·杨林。石泉含漱琼瑶,有鳞或漂浮。山河中有清音……”由此可见,屈词并不是对左思原著的某个片段的完全截取,而是分块修改。屈词看似正常,但并非是一种随意之举,而是对魏晋士人尤其是左思的一种致敬尝试。据《梁书昭明太子传》,“(小桐)爱山水……划船后尝池,番禺侯桂生曰:‘女乐应在此演奏’。太子不答,吟诵左思《隐诗》,曰:‘何以丝竹,山川清音。’侯惭愧地停下来。由此可见,这部《子夜冬歌》完全符合萧统的路径,通过引用左思的诗来否定世俗音乐,肯定山河之美,进而推美与左思的雅感。此外,屈词前两句的选取,可能与在雪夜访戴的奇闻有关。《世说任新雨生》篇载:“居山阴,夜深人静,大雪纷飞,安眠开房饮酒,遥望焦然。因为模仿,我吟诵左思的诗《赵胤》,突然想起黛安的方式。穿的时候,甚至晚上坐船的时候。到了宿务之后,门就不回了。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王说:“我本应该高兴地走了,但我高兴地回来了。”。我为什么要见戴?“王子猷是王徽之。关于他的诗《唱左思《昭隐》,梁留孝标注云:“左思曰:”...雪停在殷罡,丹帕姚杨林。可见,“雪停,丹花腰”是雪夜访戴的关键,也是这段浪漫轶事的核心内容。《子夜冬歌》截取了赵胤的片段,从不同层面综合了左思的感受和王徽之的奇闻异事,形成了魏晋多层次的含蓄笔法,使歌词呈现出丰富曲折的意蕴。

(文化)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再看金、宋、齐之间产生的《子夜夏歌》歌词:“夏静无风,夏云暮升。手牵手下密叶,浮瓜沉朱力。”这首歌看似平凡,实则隐含着建安文人南皮之行的追求。建安十六年五月,曹丕为五感司令时,南皮之行是一种浪漫的享受。四年后,曹丕在《吴素质与朝戈令书》中回忆说:“以前每次读南皮之行,都忘不了。想想六经,逍遥,下棋立清闲,最后打游戏,说娱人哀郑耳,真是妙不可言。赤武北院,游吃南馆,清泉浮干瓜,冷水沉朱理。没有一天,后面跟着郎悦,骑着马,背着马,在后花园里游泳,车轮在动。宾客无言,夜风起,悲悲悲。”其中,“清泉浮干瓜,冷水沉朱力”是盛夏的典型元素。《子夜夏歌》中的“浮瓜沉梅”显然是对这一元素的丰富和提炼。而南皮之旅的“夏无风夏”和“晚风起”一个接一个的继续着,正好呼应。此外,《子夜夏歌》中的“密叶下牵手”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皮之旅中的“骑着马一起去逛后花园”。《子夜夏歌》的细节和一次南皮之行如此相似,恐怕不能算是巧合。如上所述,宋齐时期,“魏祖,风流风流”成为当时正统文人的共识。曹丕南皮之行,早已是魏晋风流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沈约的《宋·谢舒·凌云传》谈及西晋文学:“逸之台,高韵之南皮,遗之遗,事极正。”南皮的高韵“遗强,物极于江”,窥见其对南朝文化的影响。《子夜夏歌》中与其细节相似的元素,很可能包含着这种“高韵”的含蓄书写。

(文化)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如前所述,魏晋时期这类风流飘逸的事件,与吴人的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早就成为南朝文人倾慕和津津乐道的对象。吴的歌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和这些风流飘逸的东西有相似和关联,但并不是直接呈现的。这绝不是偶然或巧合,而是后者有意识的隐含书写。这种书写淡化了魏晋风流雅事的人格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独特的元素,促使魏晋风流雅事在保留精神内核的前提下逐渐转化为日常行为的普遍书写。个性化的精英叙事逐渐转化为大众化的日常叙事。吴歌借此机会帮助雅俗共赏。一方面,它促进了魏晋风流从精英文化到世俗文化的流行,另一方面,也使屈词本身具有了更丰富、更含蓄的审美意蕴。这种南朝雅俗文化趋同的案例,值得从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角度进行反思。

(文化)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作者:曾志安,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