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学在即,我们可以发现三个角色的名字占据了绝对的主流。有的班四十多人,只有一两个有两四个字的名字。据调查统计,在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间出生的中国人口中,三字名占71%,二字名占28%;在2000年后的20年里,86%的人生来就有三个字的名字,只有12%的人有两个字的名字。这个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名字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一代的名字都有高频字。比如1950 -1970年出生的一代人当中,“建国”、“知军”、“鹰巢”比比皆是;从1970年到1990年,双字名的数量相对增加。“卫、彭、冯、雷”在男姓中较为常见,“那、方、英、凌”在女姓中较为常见。2000年以后的名字更加优雅,为了避免重名,越来越多的出现三字甚至四字的名字。据统计,2010年以后出生的男孩,名字中“伯”、“泽”字最多,其次是“豫”,第三是“豫”;有“汉”字的女生最多,有“子”字的女生次之,有“于”字的女生第三。浩然、紫萱、于泽、于旋、子涵、子涵、于涵、易欣成为小学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字。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命名和用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明显的特点。比如《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是单名,比如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赵云、周瑜……能叫起来的三字名字大多是复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太史慈等等。但是《隋唐演义》就不一样了。从虚构的宇文成斗、裴元庆到真实的丹·熊心、徐士奇,有许多三字名字。据统计,《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的人物中,二人转的比例分别高达98%和99%,而隋书和两部唐书中二人转的比例分别下降到59%和43%,呈现出相当大的变化。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要说改名,可以追溯到文明的起源。在部落共同生活的早期,一个近乎本能的表达是“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一个词作为一个事物的代词。从商周到秦汉,几千年来只有单字的二字名占据主流,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的避讳制度。中国的避讳制度历史悠久,“敬讳,亲讳,贤讳”。对于这三种身份的人,别人既不能责怪他们的缺点和不足,甚至不能触碰他们的名字。如果他们用同样的词,就必须改变。秦汉不仅避死,还改与皇帝姓名、仪轨、仪轨、山川、小泽一郎等字音相同的人名,甚至避上一代君王。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在男权社会,不仅德高望重的人要害怕,家里的亲戚长辈也要害怕。如果父亲叫“朋友”,儿孙在家里说话,我不能守口如瓶,只能找个词来代替。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入国求禁,入国求俗,入门求讳。”去别人家做客,需要先问他们父母的名字,这样才能找到相同的训练词避免,以免触犯他们的禁忌。所以每一个家长,父母,以及即将成为父母的人,也尽量取一个单一的字名,方便社交。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忌讳给人带来很多麻烦,皇上心知肚明。汉继位后,改名,上谕曰:“古帝之名,难知也。今天,人们经常写罪犯,我很同情他们。更忌讳打听。所有的触动都是为了让前者,放手吧。”刘秉义这个名字当时太流行了。如果不改的话,需要避免“生病”和“已经”这两个词。说话和处理事情时不注意的人会接触敏感的词语并被定罪。为了方便群众,汉宣帝改名为质询,只需避开这个词。而他持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韩的,后改名傅;汉平帝刘改名李,李二字较为生僻,避讳的场合更少。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称新朝。王莽为了步李周的后尘,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其中改名最为突出。不仅山川、地理、官位的名称被改了,就连人在命名的时候也要用单个的字。他甚至问:“中国不能有两个人。”之所以颁布这个圣旨,是因为《公羊传》曾经记载“二人讥,二人不雅”。王莽的政权只存在了15年,但随着他的升迁,原本流行的单字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双字名几乎成了禁忌。所以《三国志》记载的历史人物99%都是单字名。俗话说“天下大势,长久之分必合,长久之分必分。”三国时期单字名比例达到历史高峰后,从西晋开始双字名比例逐渐上升,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首先从天下局势来看,西晋后期,司马被困于八王之乱,周边少数民族乘势抢占中原。在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名称也发生了变化。鲜卑人的赤夫部和秃毛部,以及匈奴的一个分支——鲁水湖人,都自带了自己的名字,如赤夫国仁、秃毛古武、巨渠孟勋等,已不再是二字名的天下。

南朝武将多次夺权,处于宗族精英和底层民众之间,经常换阶级。他们的存在使精英阶层受到民俗的影响,逐渐突破了单一姓氏概念的局限。刘、宋两代皇室开始用双字来称呼自己,如刘义夫、、刘。因为当时氏族文化兴盛,阶级的名称来源于重复,即在双字名称中选择一个字作为固定字,以区分兄弟和亲属的关系。例如,宋武帝武帝的七个儿子用“义”作为阶级词,宋刘小午君的28个儿子用“子”作为阶级词。皇室带头改变氛围,底层民众纷纷效仿。据统计,南朝宋书出现的245个人名中,重名137个,超过了当年风头正劲的单名。氏族内部需要对各代人进行等级划分,进一步推动了重名的趋势,成为宋以后按“家谱”命名的开端。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其次是修仙斗米的社会文化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只有60个字是双字名,其中12个属于西晋或三国时期。这12人大多来自靠近蓬莱仙道的齐鲁沿海地区。自古以来,他们就有丰富的先验炼金术士。《晋书》中的这些重名,大多与修仙修道有关。

自东晋以来,“之”成为人名中的高频词。如琅琊王氏、王羲之王的同辈中,名字中有“之”字的有12人,子侄(如、)22人,孙辈以下近40人。还有画家顾恺之、名将陈坤志、数学家祖冲之、“白袍将军”陈庆之、历史学家裴松之等,都以“志”命名。

从纯字面上看,“之”只是一个虚词,没有实质意义。据后世研究,道图给“之”字命名是一种习俗,具有信仰标志的内涵。天师道宣扬长生不老的观念,鼓励采药炼丹,深受士族喜爱。琅琊王的“天下五斗米”,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特别虔诚,以至于他处于一种“被附身”的状态。他在掌管惠姬内史的时候,恰逢孙恩之乱。当叛军包围惠济城时,他不仅没有派兵防守,而且还绝对肯定地祈求石天的帮助,最终城破而亡。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除了“之”字之外,同样具有宗教性质的“道”、“谈”、“陵”、“僧”等空字也成为大量的汉字。比如南朝书法家王迅的孙辈有僧伽、僧谦、僧楚、僧谦,重孙辈有僧良、僧严、僧友。南北朝时,士族势力强大,特别注意避开祖宗和祖先的禁忌。而“之”与“道”的虚词,主要是作为重名信仰的点缀,不必避讳。我们可以看到,在王羲之的五代家族中,有几十个人的名字里有“之”字。不仅名字不能有辈分,而且父子、祖孙都是“无名”,使得重名成为一时的时尚。出于表意和审美的需要,士绅姓名中的虚词逐渐超越信仰层面,开始普遍出现,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双重姓名的进程。

(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说到避讳,南北朝时期避讳的规则比秦、汉、晋以前的古人更为严格,但人们用《礼记》中的“两个名字”作为挡箭牌——如果名字是两个字,只要彼此不相同,就没必要避讳。举个例子,孔子圣人之母叫颜之斋,只要她说“在”而不是“征”,说“征”而不是“在”,两个字完全重合的概率就比一个字小得多。

客观来说,双字名比单字名多了一个字,也能表达更丰富的内涵。例如,唐高祖李园有四个儿子,分别叫程健、石民、宣巴和袁吉,他们的首字母是“施简宣园”。于是,到了唐代,双字名成为通行做法,与单字名的比例相当。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新生班里满眼的双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