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1字,读完约8分钟
李白生前名噪一时,但在宋代却经常遭受贬论之苦。宋朝重视礼教,打压李。比如,苏辙就认为施立的诗“华而不实,名不虚传,不知原则何在”。有些人甚至批评施立说“女人和酒”。与宋代相比,明代人剥离了道德负担,集中精力于李诗歌的艺术审美探索和发展。就明代施立的接受研究而言,李白的推崇是通过朱云明、杨慎发展到鲁世勇的,达到了鼓吹李贽理论的最强烈声音。这一点学术界没有讨论过。
鲁世勇欣赏李白的态度十分鲜明,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在选诗上。陆的诗学观主要表现在选诗和评诗两个方面。他主编《古诗镜》36卷,《唐诗镜》54卷,著有《诗镜通论》,后被丁收入《历代诗话续编》。鲁世勇认为《诗经》是诗歌的最高典范,其次是汉魏六朝的诗歌。盛唐的诗歌,尤其是杜甫,有很多疑点。对此,孙教授的文章《论对杜诗的接受》已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指出:“就明代杜诗学的发展而言,从朱云明以来的‘非杜’论发展到,可谓是一个‘理性而有力’的终结。”相比之下,鲁对李白的评价极高:“王摩卡之清,之雄,之雄,皆谓之雄,太白之地也。”(《唐诗之镜》卷二十一)唐诗中有李白诗选297首,共分四卷。有学者指出,鲁世勇主编的《初唐诗》原版是黄明德水、吴仪主编的《初唐诗》,书中收录李白诗歌935首。由此可见,陆的《李白诗选》比例接近32%,高于王维、杜甫。毫无疑问,这种提升的背后,是鲁丰富而深刻的诗学思想和超凡的审美眼光。
鲁世勇以雅为选诗标准,形成了“诗中有雅”、“道中有和”的诗学宗旨。李白作为自觉复兴《诗经》书香精神的诗人,必然会受到鲁的推崇。鲁世勇主张“言之可广”,但诗句空泛无边,却能把深奥的理论传播到无穷,纠正人心,维护风俗,促进社会稳定。这就是源于《诗经》并不断传承下来的雅正精神。《石矛大序》中“风”的内涵是:“风、风、教”;风动教。”从而开启了《诗经》风教传统,强调诗要与人同感,使人如清风无形。鲁世勇认为李白的诗与《诗经》中的这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说他“更善于感受快乐,远胜于抒发内心,这是建立在“十五”国风(《诗镜通鉴》)的基础上的”,“五言好,多因国风”(《唐诗之镜》,卷十七)。基于对李白传承的认知,他称赞李白是“风人”。比如他对李白《虞姬》的评价:“上二语擅风之怨,是西汉诸家之数。”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陈皇后的走红,以及失宠后的悲伤和无奈。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诗末第二语“当你能以色待人,当你能得善”,升华了主旨,包含了诗人对那些失去独立人格的人的批判和告诫。语言简洁凝练,优雅自然,但又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是“外表朴素,内心深处渴望”的意蕴,体现了人的怨念的魅力。流行的怨念是抛弃刺耳的话、刺耳的话、谩骂和讥讽,追求一种“怨而不怒”的诗意境界。这种诗歌的特点,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喜感沉重,寄情好,避免平淡叙述。鲁世勇从李白的诗《寄远》中选了四首五言乐府诗,称赞道:“妙道信义如风。”诗人生活在外地,诗中充满了对远方妻子的憧憬。有了一系列的场景描写,他们的离别跌宕起伏,感情无限。另一个关于关山月的评论是:“语言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首诗表达了守灵与思妇之间相思之苦。它以四句话开始:“明月从天山升起,在云海的无限雾霭中。而来千里的风,打在玉关城垛上”,明月高照,山苍茫,风大,风情瑰丽,相连的场景都是感伤的寄宿,不是直接的浪漫,而是深情。在这个无边无际、慷慨大方、厚重持久的世界里,诗人的怨恨被视为一幅具有深刻自然魅力的画面,含蓄而深刻。人们读的时候,感受到的不是发牢骚的愤怒,而是挥之不去的情感魅力。
李白诗歌洒脱的魅力与鲁世勇的诗情和他对温雅的推崇是非常一致的。诗,就像微风摇动着草和树,让人遗忘。"当风来的时候,它会转动,人们会利用它."由此可见,“它使人感到暴力,但它的防卫消失了”(《诗序》)。在清风远韵的风教中,使人达到一种温婉、浑厚、和谐、飘逸的境界,这就是陆世英所提倡的“雅道”:“诗不入雅,虽美也。”就诗歌风格而言,典雅代表了一种优于温雅的“中和”之美,是“抒情、止礼”在诗歌教学中的体现。鲁世勇评价李白的《杨贵妃》:“第一,举止优雅,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有”,就是不过度的意思。另评《春思》:“品味优雅有三种方式:轻盈、简约、温柔。每次读太白诗,都深有感触。”《春思》是一首闺中诗,以男女相思表达一种共同的人生感悟,只“点明大意”,不夸张张扬,全诗温柔敦厚。所谓“轻、简、暖”,就是诗人的表达不要太强烈、太复杂、太强烈,太强烈就失去优雅,即不能刻意做作,失去优雅。另外,“可轻而旨”和“简而奥”可以作为“轻”和“简”的注脚。轻和旨,是指语言轻而有意义,不同于枯槁平淡;简奥的意思是,乍一看很容易,但是精品很神秘,不可能变得单调。至于“文”的内涵,正如他在《古风》(咸阳二月、三月)中所评论的那样:“情晃而属和,所谓强民不动。”强调柔和优雅的语气,杜绝“以实力取胜”、“以苦仿情”。鲁的哲学是神韵,他提倡追求一咏三叹的余韵和优秀的游泳。他尝曰:“读太白诗,应得其韵之美,非其辞之奇。”(《唐诗三百首》卷十七)所谓“韵味之美”,是指李的诗,“气昂昂”,“大气洒脱,纵横无道”,犹如一条不绑在一片叶子上的小船,又如一朵轻云飘飘,无意刻意临摹,显出一种落落大方的姿态。简而言之,鲁世勇提倡的神韵是强调诗人对诗歌的限制和规定的取消,使读者能够在诗歌中享受自己,体验深刻的情感和微妙的理性。比如《午夜四点四首歌》:“味道不错。每一秒语言,回味无穷。”语言自然,风景平凡,但韵味隽永深情。
鲁世勇在盛唐赞美李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白的诗与六朝诗有着深厚的渊源。鲁世勇是明代六朝学派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唐士元不如六朝诗歌,尤其是五古诗词、五律、五绝,在音、色、神、情等方面与六朝相去甚远。他说:“至于诗歌,情感是隐藏的,声音是敞开的。”(《诗镜通论》)也说:“六朝五言,意深,风满楼荣。”(《唐诗三百首》,卷二十)鲁世勇在评论施立时,用了“味美”“美”“甜”“美”“秀”“旧”等许多词语,可谓是“大曲”“壮美”的同位语。此外,陆的诗与六朝诗相比,往往还包括李白的诗。比如说到“东海有勇女”,就拿“情色”是否可以发扬光大与傅玄的《秦女歇》相比较,还说“从济贫门”“北行”是两首诗,“看鲍照相隔多远,不那么精确,更广阔”,论“博古”其实在明末就有不少诗人注意到李白对六朝诗的继承。例如,伊雪认为:“太白的五言、七言歌行多见于汉魏六朝,但无迹可寻。”(《诗源辩体》(卷十八))因而李白是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诗镜》:“集精考,评详考,一举一动必起必落,皆可考其源流。明末,选本中,很难说是好书。”晚明的鲁世勇决心扭转宗风的弊端,断源独尊盛唐,成为明清“神韵论”的创始人。他对李白的评价对后世李白的接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以清代大诗人沈德潜最具代表性。沈石对李白的许多评论都是从鲁那里翻译过来的。比如《唐诗三百首》对李白《送友人》的评价是:“三四个溜走,但也有游子,但句子一定要工整。苏、李的赠言,叹而不涩,意谓古人意无穷。太白依旧不失其目的性。”“三四流走”是鲁“三四有气”的转换,苏、李赠词诗的认知也是鲁赠词的转换:“苏、李赠词,却热烈!骂人的话很多,但是没有打呼噜,知道古人厚。”(《诗镜通论》)《唐诗三百首》也直接继承了鲁的原话,比如“太白七言,欲坠苍穹,则局自变。大河里没有风,但是波涛汹涌,白云从空变来,随风消失。这几乎是上天给的,是人类无法企及的,“太白之美”等等。现在研究李白的人,常常引用沈氏的理论,而较少注意其来源于陆氏,这是必须考察的。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陆时雍眼中的李白诗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