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选拔接班人,视其为立国之本、立国之本。他们从小就注重对自己的皇帝和孙子女的教育和培养,用家训教育和培养后代是传统做法之一。家训作为帝王思想的组成部分,比当时任何人的家训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剔除封建思想的糟粕,也是我们今天理解和借鉴古代家训文化的重要材料。
继承儒家思想
虽然历代帝王不乏家训,但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在可以看到完整的家训,如唐太宗范《帝训》、清康熙《训庭训》、雍正《圣言广训》等。在这些家训中,提倡传统儒学。
唐太宗告诉儿子李治《范》中的“为帝之治”,是对自身政治经历和封建社会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贯穿了以儒治国、教化民众的思想。比如《帝范》中的“崇文篇”说:“功成名就,其乐融融,礼俗相待。礼乐的兴盛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他告诉李治,新王朝建立后,需要制定音乐进行道德教育,制定规则和礼仪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而礼仪和音乐的主体是像孔孟这样的学者。《农事》中说“夫为民食”,即“民为民食”。他还说“尊重人民的时间”,告诉李治,食物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让他们知道季节的变化,不要违反农时。这一思想来源于《左传》、《史记》、《尚书要典》等重要著作,其中《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我们来看看康熙、雍正皇帝在家训里是怎么把儒家思想传给皇帝和孙子的。
康熙在《庭训》中说:“常人养生之道,不比圣人遗经。所以,我只指示你去熟悉五经四书,里面你对性是真诚的。每一种通过保持头脑来谋生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原因。看这些书总比学各种杂学强吧?”他还说:“为“书经”者,禹、夏、商、周统治天下。”康熙教太子和孙子修身养性,读五经四书,学习经书、尚书等儒家经典。
雍正在《圣言总训令》中提出“异端要以正统学为基础”,抛弃儒家正统之外的其他派别。这一提法始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政思想。他还说,“明礼让以厚风俗为基础”,“以治民,不以善礼”,“德义,非礼;高贵与卑微,不雅与不确定;冠婚丧祭,非礼手足无措;闫妍郊区寺庙,非礼”。“知礼者,知俗之源”。雍正告诉太子,知礼是良好民风的根本,老百姓知礼的养成有赖于“五常”、“三纲”等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日常训练。
从康熙开始,清朝开始模仿儒家的传统教育方法,用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教育皇帝和孙子。这种教育从小就开始了。按照清宫制度,皇宫的重孙都是6岁开始读书的。明朝时,太子最早5岁,最晚13岁。王子或孙子入学,首先要拜“至圣之师”孔子。清宫书房隔壁是孔庙,孔子、孟子、颜回、曾参等儒家圣贤在此膜拜。着急的皇帝没有太多时间亲自教育太子和孙子,这种学习教育更多的是由自习室的师傅来教。自习室对师傅的挑选非常严格,不仅要懂历史和诗词,还要循规蹈矩。雍正初年确定的上书房新址靠近皇帝通常处理政务的干青宫。太子在圆明园等地读书的书房也在皇宫附近,皇帝随时可以知道太子的读书情况。为此,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诗,“每一个皇宫都可以在书房里闻到王子的歌声,他欣然理解和回忆旧情”,这表明了他对王子孙子研究的关注和期待。
无论是通过家训还是文化教育,封建帝王都非常重视对帝王和子孙的儒家思想教育。这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传统和影响直接相关。虽然封建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民俗教育和引导,是封建统治者统一人心、巩固政权的最重要途径。
教授国家治理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和国家密切相关。家是小国,国是人人。家和国家是同构的。在封建帝王眼里,家是国,国也是家,这与普通人心中的家和国是不同的。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后代所继承的家国大业,也是皇帝家训与民间家训的重要区别。
在历代帝王家训中,教育太子孙“天下第一”和守祖坐山的内容占有重要的篇幅。唐太宗在《帝范》第一章中说:“从玄浩到周隋,天下之君,国本之主,兴亡之乱,其荣也。”
乾隆皇帝的御书牌匾“皇帝有杆”,高高地挂在紫禁城的包和殿上。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祖垂下,吾子孙犹克钦永传;作为一个老师,但万万臣要考虑的是“守无量”,时刻提醒太子和孙子不要忘记大清大业。康熙帝在《宫廷训练箴言》中讲述了他打败吴三桂等三股镇守边疆的势力,解除三藩割据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平定察哈尔叛乱的经历,告诉太子和孙子:“今日海上太平,思前想后,几年如何经历,如何感到可怕和恐惧!古人云:“居安思危。“当你掌权时,你永远不应该袖手旁观,放松自己。你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皇帝们,尤其是开国皇帝们,从登基开始就在思考如何让后人继承天下,可谓“万事悠悠,唯此为大”。
在帝王家训中,教导治国是重要内容,往往强调重视农业,关心民生。雍正在《圣言广训》中说“农桑要丰衣足食”,“地方文武官僚要有劝导阶级的责任”,要求他们“夺民不害民政,罚懒者,劳(赏)劳。”"确保没有荒野,没有无家可归的人,没有农民,没有妇女."封建统治者是从稳定政权的角度关注民生的,因为有的人有国家,有的人有国王,老百姓只有在保证温饱之后才能为国家服务。因此,封建统治者往往把重视农业、关注民生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
求贤纳才,广纳贤才,博取人心,也是帝王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太宗在《帝范》的《求才》中说:“国若辅,必忠善,任其造,天下自治。”“据车(朱宝)12,黄金太累了,难道它和一个学者一样长,和一个圣人一样重?”“智慧有短有长,也可以没事。”“智者取其计,愚者取其权,勇者取其权,畏首畏尾”。“不要以一恶忘善,不要以小瑕掩瑜。”"用权力显示惩罚,用奖赏回报惩罚."李世民告诉李志,人才是治国必不可少的,人才比什么都重要。用人要扬长避短,使人尽其才。善于识人用人,奖惩分明。我们也应该善于接受指导,开阔视野,拒绝它。我们不应该让邪恶的恶棍得逞。
明内阁首辅张编撰的《建图说》是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教科书。全书由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配有生动的插图,类似于皇帝家训的绘画版本。书中前两篇分别是《任贤图治》和《谏鼓谤木》,讲的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只有在一个好大臣的帮助下才能成功,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是一个君主的美德。
皇帝的治国方针是让皇室后代学习历史,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以便将来稳坐江山,这是帝王家训的核心内容。
别忘了以身作则
历代皇帝为了继承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对皇帝和孙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一些皇帝言行的故事也作为故事流传下来。
以清朝为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个皇帝,都在清初。他们成了一片废墟,没有时间去研究王子们的文化。他们主要是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军事能力,成为从外部联合军队和从内部协助政治的支柱。直到康熙朝以后,才对太子和孙子进行了系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同时,按照满族习俗,皇帝们学习满语和骑射技艺,把“国语骑射”的教育训练作为征服异族、统治国家的基础。道光曾经把他所学的刀术编成套路,传授给皇帝和孙子,希望他们能文武双全,继承民族风俗和优良传统,进而巩固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
康熙皇帝不仅任命张英、李光地、唐彬等人教导伊尹亲王,还亲自向他讲解四书五经,教导他治国之道,告诉他的先人和自己的经历,教育他了解前人创业的艰辛,如何为君主守城持国,历代的成败得失,孙子兵法等。这种严父教子是任何老师都替代不了的。
康熙帝孝敬祖母(孝庄文后)的行为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康熙在他奶奶生病的时候,“伺候汤三十五昼夜,宽衣解带,无动于衷,尽力而为,生怕圣奶奶做不到她想要的东西”。他命令御厨为生病的奶奶准备丰富美味的饮食,包括30多种粥。我奶奶被他的孝心感动了,流下了敬佩的眼泪:“因为我的老病,你日夜操劳,尽你最大的努力准备你所拿的和吃的一切。我真的不想吃,而是用它来搪塞,安慰你的心。谁知道你所有的先令都在那里给你,所以你很敬业,很体贴,你很尽责,很孝顺。我只希望在这个世界的后代里,每个人都能对皇帝这么孝顺。”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去世,康熙帝不得不为其祖母吊唁27个月,以感谢其养育之恩。王和官员多次奏陈,但康熙不为所动。他说:“没有人有爷爷奶奶,没有人有父母,应该孝顺子女和孙子孙女。贵人和穷人有什么区别?我以孝治天下,努力为臣民树立榜样……”他向祖母致敬的故事深深打动并教育了皇室的后代。
但是,皇帝不一定能把后代的家训传下去。比如在《范》中,唐太宗指示儿子以孝治天下,“以仁抚九族”,“以孝为先”,以慰护皇亲。在这里,唐太宗的言行不一。李渊率领、世民、元吉三兄弟时,攻打隋,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按照皇位继承制度建立的皇太子。同时封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秦王屡建战功,羽翼丰满,为争夺皇位而战。后来,秦王杀了他的兄弟程健和元极,李渊别无选择,只能宣布秦王为太子。两个月后,他放弃王位,成为了皇帝。争夺皇位时,父子俩反目成仇,兄弟二人相依为命。父子兄弟之间什么样的情谊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而中宗、玄宗、戴宗都是武力夺取皇位,或许是从唐太宗那里学来的。
封建王朝的世袭制度是传宗接代的法宝,顺利交接班次是老皇帝最大的心愿。但是,当他成为皇帝,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人会为之努力奋斗,这不是一条家训能解决的。
重视普及教育
封建帝王利用家训济世教化百姓,从而维护政权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例子很多。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圣旨六言”,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尊重成长,乡村和睦,教育子子孙孙,保持生理安全,不做错事”,大力倡导以教育为先的治国理念。为了让《圣训六言》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开展了各种宣讲圣训的活动,沿袭清朝。
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皇帝重新颁布了“圣言六字”,顺治十六年(1659年)建立了地方惯例制度,规定每月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两次宣讲圣言的活动。康熙帝即位后,颁布了《圣言》第十六条。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在《圣言》第十六条中增加了一千字的解释,称为“圣言大训”。雍正帝下令向各省督抚发放“广训圣言”,改为地方文武官员和教员衙门,并告知军政民生子弟等。,并通过了阅读。他命令各省、州、县、乡、村在人口密集地区设立任用办公室。每个月,他都希望聚集镇上的老人、李昌和学者,宣讲“圣经的广泛训练”。
清政府还规定,对于从事传教的人,“要三年才能有成效,督学会联合校官挑选最优秀的学生送到部里介绍,清正廉明的人会受到不同措施的鼓励;此事不能董率,怠惰枉驰,即加刑罚,如地方官不力追究,总督可按实际参考”。同时,《圣言总纲》也被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因为《圣经·经传》是用文言文写的,虽然读者能理解它的意思,但一般大众是无法理解的。另外,按剧本讲道的方式对民众没有吸引力,讲道效果自然差。因此,在传教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普及其内容。
清政府在提倡宣讲圣言时,曾多次要求各省督抚学习政治,并监督地方官和教职官“趋利避害”。各省省长带头以身作则,精心编纂传教内容,产生了许多白话版本的《圣经总则》。神谕的宣布是清代地方官员的政务,宣布的效果也包含在考核和晋升的内容中。那些教人孝敬父母、劝官清廉自律、教人崇尚节俭、讲法、明礼、务公等,都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社会稳定。
封建社会家庭立家训,最初的目的是“整理门户,撕碎子孙”,皇帝写家训是为了教育子孙,完善治国方略。皇帝把皇室的家庭训练扩展到全民的广泛训练,其现实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家庭教育的范围。排除消极思想,他的以儒治国、以家国修身为己任、教民先孝、劝官清廉自律等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伦理,对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古代帝王家训 既教子也劝民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