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35字,读完约7分钟

“参差韭菜,左右流。我美丽的女士,要求它。”《诗经》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诗集,也是一个绿色的菜园。《诗经》中的草木往往以上升或象征的形象出现,这在今天的食谱中可能很难看到。其实他们是古代餐桌上的常客。“花园”里有哪些菜?为什么有些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思栖”发怀旧

《诗经》中描述的蔬菜有很多种,包括水生、陆生、藤本、草本等。它们是古代先民结合日常田间劳动经验,纯情感,简诗的体现。

在《诗经》的“园苑”中,最早出现的是“野菜”。"参差不齐的苋菜,左右流淌,参差不齐的苋菜,左右采摘."水葫芦是一种重要的水生植物,根可食用。因为它浮在水面上,流动没有方向,很难找到淑女。所以《诗经》第一首歌作为崛起的工具出现了。

说起水草,恐怕现代人很少吃,一般把水草当成普通水生植物。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杏菜”,又称“金莲儿”。沉入水中,性别接近荷花。它开花的时候,往往覆盖着大片大片的鲜花,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让人一看就喜欢。《颜氏家训》曰:“今韭菜为水,黄花如泉。”这是教人的语言,意思是行动要有清醒的头脑。

其实莼菜的口感并不好,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价值,都远不如它的同类莼菜。《诗经》里说:“想到音乐,就可以自己采花。陆侯不再饮酒。”莼菜,或者叫莼菜,有点类似莼菜。

古代有“栖之思”的典故,常寄托乡愁。张翰,西晋人,苏州人,洛阳刺史。看到秋风,我决定辞职,因为我错过了家乡鲈鱼的美味,这成了后世的一个故事。鲈鱼的思想也表达了隐居的野心。白居易曾写道:“花鲈依旧流行,来春还是去江东”。鲈鱼是理想生活的象征。

最有名的莼菜方法是莼菜汤,味道嫩滑清淡。叶圣陶在《藕与莼菜》中写道:“家乡的春天,我几乎每天都吃莼菜。它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在于好汤。但是这么绿的颜色,浓郁的诗意,无味的味道,真的很迷人。”

莼菜是一种精致的植物。《诗经》时代,长江、黄河流域的大江大河大湖都很常见有水盾,但随着后世的水污染,自然水域很难见到水盾。如今,野生莼菜的质量和产量都在下降,已经成为一种稀有植物。199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葵是古代的“菜王”

大白菜是当今中国小吃摊上最常见的蔬菜之一。“大白菜真正统治中国人的餐桌只有800年,而在此之前,有一种蔬菜被誉为百菜之王,那就是向日葵。”科学松鼠会成员、植物学博士石军告诉记者,如今中国人的餐桌上已经很少见到葵了。然而,在古代,葵是蔬菜之王。

古人说“五菜”,包括“葵花、韭菜、瞿、蒸、葱”,葵花是五菜之首。石军说,中国人吃向日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当时中国人煮向日葵汤。《诗经》中对葵花的描写包括“七月煮葵花糯米”。“糯米是我们今天谈论的大豆。大豆一直是中国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这道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元代王镇农书记载了许多吃葵花的方法,包括凉拌、煲汤、煮粥,表明葵花是当时中国人的主菜。

(文化)《诗经》里的“菜园”知多少

葵和葵花没关系。根据石军的说法,向日葵的花只有小拇指指甲那么小,它是一种锦葵科植物。我们身边的木槿、木槿、蜀葵都有类似向日葵的花结构。不过这些植物主要是观赏花,不是锅里的蔬菜。

“我第一次吃向日葵,第一感觉就是又粘又滑。”石军说向日葵的汁液主要是多糖。所谓多糖,是相对于果糖、葡萄糖、蔗糖而言的。向日葵中的多糖不能被我们的肠胃消化吸收,但它们有独特的功能。一方面,多糖能促进胃肠蠕动,保证消化系统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作为肠道细菌的食物,防止有害细菌的入侵。"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含多糖的向日葵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他说。

(文化)《诗经》里的“菜园”知多少

据史料记载,葵花类蔬菜的消失是由于白菜的兴起。起初,大白菜只是长江流域的一种当地蔬菜。它在南北朝时期(大约公元5世纪到6世纪)被种植。直到唐宋时期,白菜才逐渐传入北方。白菜因其产量高、耐寒、加工简单、可长期贮藏,已逐渐取代向日葵成为新的“各种蔬菜之王”。

现在市场上的葵花类蔬菜很少,只有老一辈的农民偶尔会在花园里种植。向日葵逐渐成为一种野菜,很多人不知道,但对于经历过困难时期的老一辈人来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

营养和美味持续了几千年

《诗经》中有许多蔬菜,延续了几千年,至今仍成为现代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火锅”的时候,有个素菜,豌豆苗,比较受青睐。这种营养价值很高,香味很美的野菜,其实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蔡威”:“魏魏摘魏,魏也停。”据《史记》记载,白怡、舒淇隐居山野时就吃这种野菜。

现在的豌豆苗也叫“豌豆尖”和“龙须菜”,在南方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很受欢迎。扬州人总是在年初把一盘豌豆苗放在桌子上,表达和平的意思。在诗经中,青豌豆苗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也是珍爱相思的精神食粮。在采摘豌豆苗的过程中,古人登山,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也通过这种方式遇到了心上人。故《诗经·南草虫》曰:“乘势南山,采众魏。看到一位先生我很难过。”

(文化)《诗经》里的“菜园”知多少

《诗经》中也有“非诺菲”,里面充满了宝藏。“挑菲律宾,没下文。”糖类,即藤本植物,俗称大头菜;菲,是萝卜。它之所以被称为“藏宝”,是因为它春天吃幼苗,夏天吃心脏,秋天吃茎,冬天吃根。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冬天一定要做腌菜,用萝卜、藤蔓、白菜等等。

非诺贝特因其种植方便、食用价值高,在高寒山区常被用作粮食的替代品。根据《老花镜》记载,诸葛亮命令士兵在行军途中驻扎的地方种植萝卜,人畜皆可食用。所以这道菜也叫诸葛菜。

水芹也是自古以来食用的重要蔬菜。”潘水,疏挑其秦”,“熬槛泉,说挑其秦”。诗中的“秦”不是粗壮的芹菜,而是纤细的水芹。西芹是进口的,水芹是本地的。水芹在《诗经》中已经广泛种植,经常生长在水田和潮湿的地方。它的嫩茎和叶柄可以食用,是一种很好的蔬菜。在江苏,水芹被称为“路路通”;在海南,“水芹”代表勤奋,是当地人春节必不可少的美味。

(文化)《诗经》里的“菜园”知多少

饮食传达了“中和”的思想

从《诗经》中的“菜园子”可以看出,古人对生命的感恩和热爱,在于大自然的每一株植物、每一棵树、每一个果实。通过《诗经》对饮食的描写,既有盛世之意,又传达了中和之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讲究“五味调和”,根据食物的阴阳来搭配。专家认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从吃饱饭的行为,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饮食礼仪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在《潇雅长堤》中,“你是喝酒的狗;兄弟拥有一切,却快乐而童真”,描写兄弟如何通过宴饮增进感情。“人们把复杂的礼仪融入饮食,自觉遵守,正是因为“礼仪”能教育人和睦相处,为人正直,为人平和。

(文化)《诗经》里的“菜园”知多少

我们的祖先用简单的歌谣告诉我们,幸福就是知道时间,与自然一起呼吸。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食物,是古人情感的载体,慢慢成为历史,以不同的方式保存生命力;延续千年的“菜香”,时刻提醒着我们去寻找一片土地。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诗经》里的“菜园”知多少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