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笛大鼓》是一首极具艺术表现力的琵琶,因被移植到民间音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中而闻名。它诞生的时代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30多年前,学者们从崇明地方志中发现了作者宋航的传记,但不知何故,他错误地将宋航理解为咸丰年间(1851-1861年)避开“广东土匪”来到崇明的局外人。后来“西洋小鼓”的早期声谱图见于居石林的《游音》(1860年),早期记载为姚燮的《今乐考》(1850-1864年),几乎都在这个时期。《暮笛大鼓》出现于咸丰年间,并得出结论。
近十年来,学者们在《弹巢集》(1842年)中发现了最早的《夕阳小鼓》乐谱,即《夕阳小歌》,说明它实际上出现得更早。崇明本地学者王林甚至在《疏忽、遗憾、二十年启示——夕阳鼓作曲者再探及相关问题》(发表于《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1期)中指出,宋航的传记早已出现在嘉庆十二年(1807年)编纂的《海门堂志》中,这样看来,《夕阳鼓》的出现比古语早了60年左右。
长江口的崇明和长江以北的海门,隔江相望,有着完全一样的方言和风俗。居民是同一个民族,亲戚又老又复杂,彼此很亲近。王林深挖文学,不顾崇明,学术视野开阔。但如此重要的史料,据他自称,并没有亲自看过他的书,而是抄袭了别人的,难免生出重复原文的想法。事实上,嘉庆的《海门廷志》编好后并没有出版。只有一份旧抄本,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很久没人知道了。去核测后发现他的语录既错误又不准确,与文字意思有关,应该重新记录,给读者看:
宋行,字楚瑜,崇明魏公孙人。他是个中年学徒,住在家里。杭初,师从同里连城学琵琶。因此,李,贾公达的弟子,在明代以前,必须从事湄指法。挂创新的思路,做出了铿锵动听的音乐《夕阳小谷》。然而,虽然唱歌很有技巧,但他的性格绝对突出,而且从不微笑。娄东圃《明经》也赠叙,说是清明畅快,有晋人风范。理论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磨砺虽然有技巧,但性格独特,从不微笑。娄东圃《还珠明经》赠叙,称王林缺“二十六”字,“闲远”误作“文远”。溥也是乾隆时期的人。很遗憾省略了这个可以用来证明年龄的材料,描述性格和人格的语句也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除地方志外,还有比《坛草集》和《今乐考》更早的《西洋小鼓》资料,学者们并未注意到。这是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陈有慈手稿《林和寨诗稿》第二卷。陈友慈,浙江诸暨人,主要活动于乾隆末年至道光年间,著有《临河斋琴谱》。他“以其微薄的资源游江南”,于1820年夏天到达陈赓崇明。《诗稿》中有三题六诗是崇明时期写的,最后一题是《黄善弹琵琶》,《夕阳小谷》尤为精彩。难道,留在兰后的爇留在船上,又取四个绝字送怀,还有四首诗:
返航帆已经挂好,船也停了。
四处游荡。
回望《夕阳小谷》,
就像仙乐听瀛洲一样。
暑热薄,风轻雨轻,
别装小庙了,把它修漂亮点。
岸边的柳树是如此的绿,
谈谈送双鱼的纸条。
永别怀贤如深,
每次的声音和声音都渐渐变得越来越有思想。
公户的技能没有缩水,
一杯酒目前正被独自斟上。
我曾经见过许,
真不要脸,我差远了。
李泽的重新占领仍在意料之中,
但是没有回报琼瑶的计划。
光绪的《崇明县人民志》中有一篇黄惠寿的传记:
黄惠寿,字载熙,龚升人。母亲的病,切了股票和药要提前,然后痊愈。他在强壮的时候教海门,想着亲戚朋友,从博物馆辞职。有句话叫“关江北无管辖权,只供南方倚之”,他的孝心可想而知。作品见《艺文志》。
黄惠初的人物和陈佑茨演的《Xi》《在》一样,都是演《夕阳小谷》。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就算是,我也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黄惠初传记前后人物几乎都在嘉庆,所以黄惠初大概也是嘉庆人,年代一致。
民国初年,崇明派的琵琶家族追踪自己的传承,多为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年)从王东阳传入;在过去的30年里,学者们一直追溯到宋行,甚至他的老师李连成(从康熙中期到乾隆早期,1682-1765年)和一代宗师贾公达(从崇祯到康熙中期,1628-1702年)。如果宋航和王东阳确实有传承关系,中间好像少了一代人。这一代人可能就是陈友慈笔下的黄熙载。
至于《坛草集》为什么是“夕阳笛曲”,王林说:“很多乐手往往认为吴语中的‘歌’和‘鼓’可以看成同音字,但却是不同的字,这是一个笔误造成的。偷换成不是那么简单”,然后论证把“歌”换成“鼓”就是“实践中的自然选择”。他大概忘了《坛草集》之前嘉庆的《海门堂志》叫《夕阳小鼓》。现在看到陈友慈还写了《夕阳小鼓》,写了两遍,证明《夕阳小歌》无非是谐音误读,那么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夕阳箫鼓》的诞生时代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