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非遗”成就新国潮:看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
本篇文章1624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中国特色的潮流文化成为热点,被称为“民族潮流”。如今,构成“国潮”的要素变得更加多样化。“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年轻一代的中国记忆。
试图在传统和现代美学之间找到平衡,让无形的技能变得更加重要,这只是杭州余杭平遥镇的一种新时尚。余杭纸伞、良渚玉雕、石莱灯笼、风筝制作、瓶窑养蚕...这些看似传统的“老工艺”,正在给良渚古城遗址赋予新的生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新的“民族潮流”
6月6日,位于平遥老街的非遗图书馆正式揭牌开放,“平遥老街非遗街区”和5个非遗基地正式授牌。
非遗博物馆群包括良渚玉雕博物馆、余杭纸伞博物馆、瓶窑陶艺博物馆、风筝灯笼博物馆、蚕桑文化中心等5个非遗博物馆。老瓶窑街还有糕点、朱、中泰竹笛、景山茶、万隆酱鸭等“非遗”产品。
“非遗亭群是平遥老街非遗街区和文创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将当地非遗产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更好地保护、利用和继承非遗产技能。”平遥镇党员周冬梅说。截至目前,平遥镇已有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3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非遗产区块”将继续吸引全国各地的“非遗产”项目。
平遥镇非遗传传承人为了适应现代审美,不断创新传统非遗留技艺。
余杭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程迪深将风筝制作技艺送到校园内的非基因基地、文化馆、假日学校,让更多人了解风筝制作技艺。而且他还创作了a4大小的“微型”风筝,让人可以边走边放风筝,不受场地限制。
平遥镇流行的石莱灯作为民间舞蹈项目,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白色灯舞因缺乏欣赏力而濒临失传。后来平遥镇跳溪艺术团推广了简单的舞蹈形式,改进了道具、音乐和服装,增加了舞台表演功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刘,是余杭纸伞非遗传继承人刘佑全的孙子。他从小热爱传统文化,大学毕业后开始接手祖父的手艺。他不断思考新形势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还参加淘宝创造节等潮流活动,与知名ip、潮牌合作。
“我很高兴能进驻非遗博物馆,在那里传统的非遗技能可以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刘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这项古老的技能,让无形的技能变得更加重要。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增加了新的动能
“老树开花新花”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重要平台载体的支撑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群揭牌当天,与平遥镇签订协议意向项目15个,其中自然创造、民间艺术基地等文化创意项目3个,良渚文明农耕文化园等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项目4个,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昆虫作坊”等校地合作项目3个,住宿餐饮项目5个。
“这次签约的项目涉及很多领域,但都与平遥镇的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它们都是我们现阶段吸引的重要项目。”平遥镇区域发展办公室主任姜鹏说。
他认为,这些项目的引入将进一步完善平遥老街的文化旅游设施,提高平遥老街的品牌知名度,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展区,还有非基因传承人在展厅面对面传授技艺,让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好的激活和传承。据报道,未来非遗图书馆将组织各种研究活动,支持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研究,成为集生活保护、生产、教育和研究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成立7年的自然创作是一个专注于民间艺术创新转型的平台,在过去的7年里,其团队走过了中国1000多个村庄,拜访了数千名艺术家,拍摄了200多部纪录片,振兴了50多个民间艺术项目。
“自去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空着陆室。平遥老街文化底蕴深厚,特别适合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回归。它还可以汇集各种文化,相互联系,协同发展。”自然创造的创始人张书彦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了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遥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高素质人才和项目在平遥扎根并持续发展,形成了底蕴深厚、业态多样的文化旅游区块。(张玉环王蒙)
标题:(文化)“非遗”成就新国潮:看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舌尖上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