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鲁迅《古小说钩沉》究竟辑录于何年?
本篇文章1811字,读完约5分钟
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又名《古小说钩沉》),全书收录了从周至隋的小说36种,取材广泛。可以在韩曙文艺志小说家、隋书京集志小说家、新唐淑怡文志小说家的描述中找到,也可以在上述三种抱负中找到。书中引用和借鉴的古籍约有80种,系列内容非常丰富。而且鲁迅对小说的选择和筛选非常谨慎,去伪存真,甚至对同题、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都做出了精准的选择。和纪一样,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版本中,出现了三部同名小说集,即南朝的《齐祖冲之》、南朝的和清代的《东玄》。鲁迅以其扎实的古代史功底和文学功底,选编了最早出现的、在小说史上具有较高价值的祖冲之的《故事会》。这本《南朝聊斋志异》记述了两晋(南朝)时期的大事,内容丰富,涉及的题材广泛。在细节描写上,描写细致入微,摆脱了早期推理小说粗略勾勒的粗鄙,对唐代传奇影响很大。可见当年30岁的鲁迅,成就斐然,对古代小说的选读和鉴赏都很有学问。
但《古代小说》在鲁迅去世前从未印刷过。直到1938年《鲁迅全集》编纂出版,才被编入第八卷。而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鲁迅全集》(10卷、16卷)则不在此列。单行本包括1939年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作者的文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10月再版,共两卷,共543页,印刷2000册,定价2万元(旧人民币)。第一册载有《清世子》、《林玉》、《小说》、《列伊传》、《古易传》、《一真传》、《亦舒记》、《桂苓记》、《申桂露》、《齐谐记》、《游明路》等18种书籍,第二册载有《鬼鬼传》、《桂芝记》等。该书内容丰富,奇谲异谬,涉及古代社会礼仪、帝王故事、童话故事、讽刺幽默、神话传说、鬼神传说、社会故事等。读完鲁迅的《古代小说》,笔者有兴趣再看一遍201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18卷)。可惜没有古代小说的文字,只有《鲁迅全集》第十卷一本优雅精致的《古代小说》。
在关注和欣赏这篇序文的同时,作者还发现了附在这篇序文上的一个注释,说:“这篇文章是根据手稿编入的,但没有标点符号。原于1912年2月在绍兴出版,署名周作人,越南社会系列第一集;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八卷《古代小说》,未收录。”《古代小说》是鲁迅先生于1909年6月至1911年底编辑的一部古代小说佚文集,包括《周青诗集》至《隋后白景宜集》共36种。1938年6月,首次刊于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的《鲁迅全集》第八卷。”看了以上笔记,笔者对鲁迅《古代小说集》所涉及的时间节点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1910年秋比1909年6月更准确、更恰当。众所周知,鲁迅1902年4月到日本旅行,1909年7月从日本回国,结束了七年多的留学生涯。鲁迅回国后,为了找生活,为了养活兄弟家庭,急于找工作,无暇顾及他人。经朋友徐守尚先生推荐,进入杭州的浙江二级师范学校,主要从事小学教师的化学和上级教师的生理卫生工作,同时担任自然史(植物学)的翻译和教学任务。面对繁琐的教学任务,此时的鲁迅忙于备课和编讲义,几乎所有的文学活动都不得不暂时停顿,没有时间去做那些费时费力的收集、研究、编撰古代小说的工作。即使有课外时间,为了完成现在的植物学教育任务,他也经常忙着带着学生去鼓山、戈岭、北峰采集标本,为深化学校的教育实践服务。
1910年8月,在浙江山惠小学师范学校创始人蔡元培的邀请下,鲁迅离开杭州回到家乡绍兴教书。1910年秋季开学时,他担任绍兴府中学校的督学,也担任过博物学和身体卫生学的老师。他几乎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不需要备课和编讲义。与杭州的教学任务相比,他也有足够的时间收集和整理他的爱好古代小说。《鲁迅全集·鲁迅生平简介》有记载:“1910年(耿旭宣彤二年)年三十岁。7月,从浙江师范学校辞职,回到绍兴。9月,任绍兴府中学校博物学教师、督学。今年教完,开始编唐前佚小说(后来合并成《古代小说》)和有关会稽的史书。”鲁迅在1910年11月15日写给徐守尚的信中写道:“翻书,收藏几种古籍。”王世敬在《鲁迅传》中也谈到:“1910年秋开学时,他在绍兴府中学堂当监生...鲁迅当时从事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编纂唐前绍兴地理历史著作和唐前小说。这就是后来印刷的《会稽县古籍杂辑》和《古代小说》的由来因此,笔者认为,鲁迅是在1910年秋至1911年底这段时间里编撰完成这部《古代小说》,为他后来的教学和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基础。
标题:(文化)鲁迅《古小说钩沉》究竟辑录于何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康熙大帝的吉林足迹
下一篇:(文化)人民大街上的圆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