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饶斌
本篇文章6587字,读完约16分钟
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第一汽车厂,左边第一个是饶斌。
1956年7月15日,饶斌(中)出席了第一家汽车工厂的开工典礼。(本版图片均为数据图片)
他是个“白面书生”,年轻时参加革命;他是指挥千军万马,为新中国创造“解放”、“东风”、“红旗”的企业家;他是再造鄂西北汽车城,把儿孙留在深山里的领导干部;他是一个改革家,挤过人群,让汽车进入普通人的家中...他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始人和先驱——饶斌。有人说,饶斌的一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精心版本。如果你读了饶斌,你就会了解中国的汽车。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
饶斌原名饶宏喜,1913年出生于吉林市三岛码头附近的白起屯,在吉林市模范小学接受启蒙教育。祖父饶炳文在清代为官,先后担任山西盐运使、吉林官银监。祖父去世后,饶斌随父母移居天津,在南开中学读书期间,他有了参加革命的愿望。
1930年冬天,饶斌被满洲医科大学录取并返回东北。一年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批不愿被征服的中国留学生被流放到北平(今北京)。经过与政府协商,他们都被调到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饶斌也在其中。入学后,饶斌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并于1933年加入共青团。同年,他的组织被破坏,被迫去青岛找哥哥。1935年夏天,饶斌回到上海,被上海医学院录取。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安心学习,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一年后,当他得知红军已经到达陕北时,他决定去延安参加革命,就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
抗日战争时期,饶斌担任晋西北临时省委秘书长、中共静乐区委宣传部长和副书记、晋西北八区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派出大批干部挺进东北,饶斌和夫人张茅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把不到两岁的双胞胎儿子寄养在家乡,然后前往东北。
回到东北后,饶斌先后担任中共富顺地委、市委书记,中共吉林市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图们警备区司令,哈尔滨市副市长、市长,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松江省委副书记。
担任新中国第一汽车厂厂长
新中国成立时,汽车还不能制造,而当时美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达到800万辆。为了尽快缩小差距,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时提出:“我们也要有这么大的工厂!”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并回国。他在哈尔滨呆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哈尔滨市市长饶斌陪同,给毛泽东主席留下了一个温柔的印象。两年后,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长春汽车厂厂长人选。在谈到饶斌时,毛泽东主席问道:“是哈尔滨市市长‘白面学者’吗?”“他厉害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泽东主席点点头。
1952年8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652厂”的印章开始使用(一汽筹建期间名称为“652厂”)。从此,新中国第一代汽车人走上历史舞台,开始实践发展汽车工业的梦想。12月28日,饶斌上任,成为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厂的厂长。
1953年6月9日,经政治局讨论,毛泽东主席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努力建设三年长春汽车厂的指示》,指出“中央认为有必要通知全国,指示各有关部门最大限度地支持长春汽车厂的建设,力争三年建成”。随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向一汽派出优秀技师。仅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就有100多名干部离开北京,去建设祖国第一家汽车厂。
1953年7月15日,一汽举行奠基仪式,饶斌致开幕词。大会宣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贺电和来信。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在红绸上签字,郑重承诺“我们一定要以当家作主的姿态为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开路,努力建设一个工业化的新中国!”随后,大会举行了奠基仪式。包括李岚清在内的六名年轻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题字的汉白玉基石“第一汽车制造厂基石”放在中央广场。林峰、黄静、饶斌等领导人与苏联专家一起挥动铁锹破土动工。随后,成千上万的建筑部队赶到他们的岗位,开始在长春孟家屯的荒地上描绘一幅改变中国汽车工业的巨幅图画。
一汽建设期间,饶斌注重进度和质量。据当时的一汽人事部副主任姜华介绍,有一次,饶斌发现某工地的地基工程没有填捣,立即下令停止一切工作,并召开了一万人的现场会议,强调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为整个工地敲响了警钟,使建设者树立了质量第一的意识。
为了确保施工后生产的顺利启动,饶斌非常重视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为了解决干部职工普遍教育水平低、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饶斌首先根据车间岗位选择548人在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实习,然后成立工厂教育部门负责员工培训。一汽从1953年冬季开始,开设了俄语班、识字班、小学班、初中班、高中班、技术班、夜大等各种补习班,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找到合适的教室。在开课最多的1954年,参加各种培训的员工达到11000多人。
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饶斌带领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用三年时间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从1956年的验收报告可以看出,一汽一期建成总建筑面积702480平方米,安装设备7552套,建成40个项目组成的厂区和115个宿舍组成的生活区,铺设铁路专用线29.7公里,总投资6.087亿元。
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工程,但施工方法是最原始的。据参与一汽建设的老工人说,建筑基础的土方全部是用铲子挖出来的;红砖和水泥是肩扛的。
引领一汽在新中国创造多项“第一”
1956年7月13日是中国汽车工业划时代的一天。这一天,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离开了一汽装配线。第二天,由12辆“解放”汽车组成的解宝车队行驶在长春街头,市民们以极大的热情热烈庆祝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的诞生。
1957年5月,第一机械部向一汽下达生产汽车的指令,要求“越快越好”。很快,工厂设计部接到了东风轿车试制的任务,然后开始收集样车、数据和研究方案。经研究确定,东风轿车应具备“胜利”的适应性、“奔驰”和“丰田”的经济性、“西姆卡”和“奔驰”的舒适性。产品性能应满足以下指标:自重1230 kg,总重量1650 kg,最高时速128 km/h,经济时速30-50 km,平均油耗不超过8升/100 km。
时任设计部副主任的回忆说:“这些思路和数据确定后,在饶主任的主持下,我们迅速投入到汽车设计中,短短几个月,就画了上万张图纸。我也做了一些制作准备。”
1958年5月12日,第一辆“东风”轿车在一汽诞生,结束了中国无法生产汽车的历史。当时,八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好消息来了,与会的领导和代表都想看看自己国家生产的车。不久之后,“东风”车驶往北京和中南海。毛泽东董事长试着坐了“东风”车后高兴地说:“最后,我坐了我们自己生产的车。”
一汽于1958年4月开始研发豪华轿车,领导小组组长为饶斌。车身设计遵循东风车的程序,只是外形布局,结构还是以东风为基础。与“东风”相比,红旗更具民族风格。水箱盖采用中国扇面,保险杠防撞块为云纹状,尾灯仍为宫灯状。汽车前部两侧是毛泽东主席的题词“第一汽车厂”。车的logo是红旗,车尾logo有毛泽东主席写的“红旗”二字。内饰更加奢华,座椅和吊顶面料采用真丝材料,仪表盘和窗框选用木纹材料。脚下选用中国手工地毯,图案具有民族风格。整车内外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一汽全体人民的努力下,1958年8月1日,“红旗”原型车终于问世。1959年,一汽更加重视并投资“红旗”。当时因为身体完全是用手敲的,一次从长春钣金厂抽调了200多名钣金工人。
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前夕,一汽送33辆“红旗”轿车和2辆敞篷检阅车到北京赠送国庆礼物。
有助于汽车行业人才的培养
许多熟悉饶斌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成为一汽厂长后,不仅考虑了如何提高工厂员工的文化素质,还开始规划培养中国汽车行业专业人才的布局。
1954年1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饶斌主持成立。次年9月,教育部、第一机械部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山东工学院部分院系进行调整,正式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饶斌成为第一任院长,承担了一汽厂长和学院院长的重任。
在担任院长期间,饶斌广纳贤才,聘请了一批国内顶尖人才,如钱学森的老师黄树培。1958年,学院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6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之一,被誉为“中国汽车农机行业人才摇篮”。2000年与原吉林大学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
多年来,一汽和这所大学延续了饶斌在任时建立的厂校关系,向国内汽车企业或管理部门派出了数万名技术和管理干部。
率先在深山里创造第二股蒸汽
1959年底,饶斌调任第一机械部副部长兼汽车局局长。几年后,他被分配到南京汽车厂。1964年,中央政府决定启动中国第二家汽车厂的项目,该项目仍由饶斌负责。
相比一汽的建设,二汽的建设遇到了很多困难,只进行了几年的选址,最终选择了深山老林的十堰。在第二汽车公司进入之前,十堰是山里的一个山沟,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担任第二汽车执行副总监的李蕙敏回忆起他和饶斌在十堰一起工作的岁月,他说:“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交通。襄渝铁路尚未建成,但我们有近2万套设备要运进山,只能用汽车拉。但是丹江到十堰只有一条3米宽的土路,有些地方不能带车。这时,饶斌同志组织二号汽车的员工用小滑板车拉它。他亲自上阵,与饶凯(饶斌次子)、张茅(饶斌夫人)等全家出战。”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二汽车决定从东河引水,饶斌同志带头挖土。全厂的干部职工都很感动,精力倍增。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以第二汽车为主体整合的东风汽车集团,已经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四大汽车企业集团之一。饶斌建造另一座汽车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979年2月,饶斌离开工作了14年的十堰,带着户籍和组织关系回到北京。当饶斌第一次来到二七时,他是一个年仅五百多岁的中年人。当他离开时,他满脑子都是法华。像当年很多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同志一样,他也有过“把青春献给一生,把生命献给子孙”的经历。他带着一群孩子进入十堰,离开时只带走了小儿子饶强。
积极推动上海大众公司成立
1979年,饶斌回到第一机械部,担任副部长,主管汽车轴承局。1981年任部长、党委书记。后来,他担任了新成立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董事长。此时,饶斌已近七十岁,但他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思想、新环境,一扫20年闭门造车的局面,在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技术、工艺、管理、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改革。
当他得知国家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进口材料进行加工和出口业务时,他建议引进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并主张在上海建设。
项目获批后,饶斌指示第一机械部相关部门向美国的通用和福特、日本的丰田和日产、法国的雷诺和雪铁龙、德国的奔驰和大众等大公司发出邀请,得到了迅速回应。经过几轮接触,第一机械部和上海逐渐形成了与德国公众合作的意向。但在实际接触中,德国出于一些顾虑,希望中止合作。饶斌积极协调,多方努力,使项目谈判得以继续,最终决定了上海大众汽车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饶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连大众董事长哈恩也表示,如果没有饶斌,大众和上海就不会有合作。
当时,中国许多人还没有看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1983年5月21日,《中国财经报》发表调查报告,认为上海与德国大众的合作项目“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汽车是高端消费品,所以不急需...经过计算,德国在这个项目上取得了稳定的收益,中国取得了稳定的损失。国务院领导看到报告后,批准了中国汽车公司的批准,要求了解情况。饶斌亲自起草了一份报告,指出与大众合资对加快上海品牌汽车的转变、提高汽车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落实国家限制汽车进口的政策极为有利。同时,经过可行性分析,上海大众未来可能会产生惊人的经济效益。同时,上海市领导也向国务院提交了调查报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风波平息了。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奠基仪式于10月12日举行。上海大众公司的成立,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外合作的成功范例。
“饶斌奖”激励汽车行业的后来者
1985年11月,饶斌不再担任中国汽车总公司董事长,但他经常被邀请参加战略项目讨论等活动。1987年7月底,饶斌去上海调查汽车生产问题时突发疾病住院,于8月29日凌晨逝世。新华社在相关报道中称饶斌为“中国汽车工业建设的杰出奠基人和先驱”。
2013年3月2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京召开座谈会,纪念饶斌诞辰100周年。活动期间,协会决定设立“饶斌奖”,奖励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在汽车工程及相关领域做出重大创新贡献和成就的专家或企业家。为了将老一辈汽车人的精神代代相传,一汽主厂区、吉林大学校园、北京汽车博物馆、SAIC公司、十堰青年广场的饶斌雕像相继揭幕。当作者看着饶斌的雕像时,脑海中浮现出两个词,那就是“造车”和“做人”。这两个简单的词浓缩并展示了饶斌辉煌的一生。(作者许振泽,长春文史研究者)
饶斌近况
写完上面这篇纪念饶斌的文章,作者读给在一汽和第二汽车工作的老师傅们听,以寻求建议。他们坦率地指出,饶斌对“做人”的介绍略显不足。大师们的回忆来自于他们心中无数关于饶斌“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看到饶斌”。
严格要求自己
饶斌刚到一汽时,考虑到他是7级干部,比当时的长春市委书记高两级,有关部门决定安排他住在原日本关东军司令官邸。然而,饶斌拒绝了,他只对自己的住所提出了一个要求,即他应该靠近一汽厂区,以方便他的工作。
饶斌对孩子非常严格。他的七个儿子和儿媳在第二汽车公司工作,但这些孩子没有一个入党,也没有一个在饶斌管理第二汽车公司期间得到提拔。还把一个在产品部工作的儿子调到生产一线,提高车间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
心脏工作者
女工周彩玲一直把这样一件事记在心里:
1956年,她生了三胞胎。那时候生活艰难,没有足够的牛奶吃。三个孩子哭了一整天。最让她尴尬的是,产假结束后,托儿所没有床,没有人照顾孩子。
“我无处可去,甚至还有一颗死了的心。”周楚凌瘦到40公斤。一天,厂长饶斌来到车间视察工作。她大胆地走上前去说:“厂长,我有事麻烦你。”饶斌个子高,车间里的噪音很大,所以他弯下腰听周彩玲说话。她说:“我是我们厂一胎三个孩子的女工,我叫周彩玲。”饶斌和她握了握手,高兴地问道:“孩子怎么样了?”她说:“孩子没事,但是托儿所没床。找私人,经济负担太重。”饶斌让秘书把这个情况写下来,第二天早上上班时,车间主任通知周彩玲,孩子的托儿所已经安顿好了。
饶斌对工人的态度极大地鼓舞了周楚龄。她学习刻苦,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标杆班长”等荣誉称号。
很多年后,周彩玲被调到第二汽车做技术骨干。在一次技术表演中,饶斌认出了她,问道:“孩子们怎么样?”知道孩子都来二七了,就真心邀请周彩玲带孩子去他家玩。
平易近人
饶斌在一汽工作的时候,拜过一个师傅,那是1958年。当时他号召全厂干部定期到车间参加生产劳动,沟通干群关系。他给车间树立了一个榜样,于是23岁的青年工人刘成了45岁的饶厂长的老师。
刘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当车间主任领着饶厂长向他说明来意时,他惊呆了,心想:“我怎么可能是他的师傅!”饶斌看出了他的担心,真诚地说:“今天我来认主人了。之后我会在这里学习如何操作,和你一起工作。一周来两次,希望你能接受。”从那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遇到刘,他总是叫“师傅”,甚至不叫“刘师傅”。刘向他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师傅就是师傅,不分老幼。”
1959年底,饶斌被调到第一机械部。临行前,他抽空去车间与刘告别,并与合影留念。1967年,刘调任第二汽车。报到那天,已经调到二汽厂长的饶斌,邀请他和几个大学生一起吃饭。他说:“我师父今天来了,我想包饺子给他吃。”
1987年,刘得知去世的消息后,决定到北京为他送行。当时火车票很难买到,他刚好遇到一个退票顺利到北京的。在八宝山公墓,饶斌夫人拉着刘郭亮的手,流着泪说:“刘师傅,我知道你一定能来的。”
参考文献
1.《饶斌传》(张茅著)2。《饶斌回忆录》(陈清泰著)3。《中国汽车工业建设的杰出奠基人和开拓者:饶斌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饶斌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编委)4。《第一汽车厂志(1950-1986)》(第一汽车厂史
标题:(文化)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饶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溯源鼎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