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鸣放宫:牡丹掩映的历史建筑
本篇文章1657字,读完约4分钟
构建文件
地理坐标:长春牡丹园
施工时间:1939年9月25日~ 1940年10月31日
设计师:宫二郎(日本)
建造师:朱忠作品店,木偶人
工程造价:140万元(假币)
建筑面积:5245平方米
建筑规格:地上一层,地下一半
文物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初夏,中国北方的春城长春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美丽景象。在人民街旁边的牡丹园里,牡丹和牡丹等花卉相互竞争,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牡丹园的西北角,在绿柳红花的映衬下,有一座白墙黑瓦的寺庙建筑,这就是方明宫。从1957年至今,方明宫一直是吉林大学重要的聚会场所,几代吉林大学学生的笑声、歌声和掌声在这里回荡。
方明宫建于1939年,它的名字叫“神武厅”,是日本侵略者为了纪念“2600年日本时代”而建造的。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栋楼的正门朝向与同时期长春大多数建筑的朝向大相径庭,而且朝向东南。其实原因很明显。作为当时高度政治化的建筑设施,“神武馆”不得不面向日本本土,即东南。
严格来说,神武寺旧址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宗教寺庙建筑,但它的实际功能是作为日本人在长春祭祀金木皇帝和练习武术的地方。在长春生活多年的日本老人中岛栗原曾在《长春地图》一文中回忆神武寺旧址的景象:“牡丹园和白山公园一样,也是东有大同街,西有朝廷的土地,只是稍宽一些。在这个公园里,有满族武术协会的道场‘真武堂’(吉林大学礼堂)。真武堂是一座纯日本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春秋时期的武道大会就在这里举行,你也可以在这里看到附近机构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练习枪剑术。本文中的“真武庙”是指神武庙旧址。
“神武馆”是以柔道场和剑道场为主要功能的建筑设施,由专业的武道场馆设计师设计,由满洲帝国武道俱乐部的技师宫地二郎负责设计和监督。“神武堂”的外观采用日本传统寺庙建筑风格,但建筑中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正厅建筑面积5245平方米,首层2829平方米,半地下室2189平方米,外走廊158平方米,高度22.04米。建成初期,大厅的中心是柔道馆和剑道馆,周围是VIP座、观众席、陈列室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大厅西侧有相扑场、小道场和半室外射箭场。正厅东侧是管理室。还有寺庙、朝堂、追悼会中心等。半地下室曾经存放过日本武士和士兵的骨灰。
“白墙黑瓦”往往是神武寺旧址留下的第一印象。巨大的黑色屋顶和白色墙壁相映成趣,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神武寺旧址的屋顶没有使用常见的休息山的风格,而是几个大大小小的屋顶相互重叠,相互独立,相互联系。这种独特的形状使屋顶在神武寺旧址的建筑风格中独一无二。在屋架建材的选择上,设计师根据屋顶的大小区别对待。正厅的大屋架采用钢结构,而一些小屋顶仍采用传统的木结构,而一些精选的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板。门、窗、吊鱼等建筑构件的造型明显受《建筑法式》(北宋李杰主编)的影响,应该与我国唐宋时期采用日本传统建筑有很大关系。
神武寺旧址建筑特色鲜明,但也存在一些普通人不知道的缺陷。标志性的屋顶黑瓦压盖比例略失平衡,瓦面重叠不紧密。虽然客观上达到了节约瓷砖的效果,但屋面渗漏的隐患是不可避免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朱红色大厅的主要入口不是由纯实木制成的。反而是龙骨是木头做的,表面贴了薄薄的木板,才是真正的“面子产品”。
当时,一座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建筑存在一些缺陷,令人怀疑。“神武寺”建成时,日寇已经深陷他们发动的战争泥潭,无暇顾及更多。此外,吉林丰满水电站开工建设后,东北地区大量优秀的施工技术人员和原材料集中在那里。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神武寺”的建设没有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导致上述缺陷。
抗战胜利后的11年间,神武会馆旧址先后被国民党军事学院、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行政学院(现吉林大学前身)使用。1957年,原寺旧址正式划归吉林大学一年后,吉林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余先生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意,将这座黑瓦白墙的建筑命名为“方明宫”。(作者王明英,吉林建筑大学寒地建筑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CPPCC长春市委文史委员)
标题:(文化)鸣放宫:牡丹掩映的历史建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