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帝庙:曾经的“长春第一大庙”
本篇文章3289字,读完约8分钟
当时我们勇于献身三国,古祠堂遍布九州。
台阶下,松树高数百尺,怒而不能歇。
上面这首诗是古人对关羽的评价
中国有无数的寺庙,寺庙,寺庙
里面还供奉着大量的佛、神、仙、圣人
如果要问中国什么寺庙最多?
答案是:夫子庙最重要
大多数武术都是关庙的
在封建社会
关帝庙绝对值得
“数量最多的寺庙”的名称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
通常是关于公共寺庙的
据说在清朝,
中国有不少于30万座关帝庙
长春历史上也有一座关帝庙
今天我们将谈论长春的关帝庙
原点
长春馆成立前一年
朝阳和尚在长春建了第一座大寺庙
在中国古代,人们聚集的地方通常有孔庙和武庙。在没有行政系统的地方,往往先有武祠,哪怕建筑很小。文庙建于长春堂建立后仅73年(同治十一年),长春关帝庙建于长春堂建立前一年1799年。当时,朝阳县因僧都来到宽城子,在“寺基洼地一段”建立了朝阳寺,这是长春已知最早的寺庙。这座寺庙也被称为“关帝庙”:
根据台湾历史研究机构的档案记载,第一批长春移民是在乾隆五十四年(而不是《吉林通志》记载的乾隆五十六年)从当时的直隶建昌等县(根据档案的叙述,平泉、朝阳、赤峰等县也应包括在内)来到长春的。其中一个来自宽城的无家可归者,宽城是平泉县管辖的一个重要城镇,位于北京通往蒙古彝的路上,建在伊通河边
经过几年的发展,宽城子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加。嘉庆元年(1796年),宽城子走出蛮荒,建立了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对宗教的需求。正是在这个时候,朝阳县的佛教高僧来到长春,开始了朝阳寺的建设。所以关帝庙在建立之前就出现在长春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文庙,在一个地区繁荣之前是不会出现的,是一个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
全盛时期
从三个关帝庙开始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熏香一直在扩大和繁荣
据史料记载,长春的关帝庙位于空老长春南门外。最初只修建了三座关帝庙和五座佛寺,后来陆续修建了更多的佛寺。据《吉林通志》记载,当时的朝阳寺也有“三娘庙、一老君堂、一意大利真人庙、一失传真人庙、一胡鼎真人庙、一大仙堂、一王耀堂、一魁星楼、一陆地庙,西设七庙。
按照惯例,朝阳寺的寺庙大部分都要单独修建。也许是因为长春早期移民处于创业期,没有那么多富商支持,人民需要,所以很多寺庙就一起建了起来,成了联合寺庙。其中由于关帝庙最早建立,是主体建筑,烟火最盛,所以人们称朝阳寺为“关帝庙”,当时的老长春人和报纸也亲切地称之为“老爷庙”。
后来关帝庙里的建筑换了好几次。1901年,王任长春知府后,将魁星楼迁出关帝庙,在长春老城区东南、文庙左前方的伊通河畔另建一座三层魁星楼。1904年,住持陈静修建了关帝庙三座及各辅助庙。此时关帝庙的香火异常旺盛,而且还在不断膨胀。据一些史料记载,清末时,整个寺院房屋达到128间;到1914年(民国三年),增加土制平房43间,关帝庙达到顶峰。
根据《长春近代建筑》所绘关帝庙的结构图、相关记载和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关帝庙是一个长方形五边形,南北长近80米,东西宽30米至42米。大门前有一个open/きだよ地区。大门两侧是一对石狮子和高高的旗杆。进入大门后,面对它的主要建筑是关帝庙的正殿,位于与娘娘庙的南北主轴线上。关帝庙东南有钟楼,东北有砖砌的两层四合院亭,是全庙最高的建筑。关帝庙的北面是娘娘庙,两边是祠堂、大仙堂和老君堂。从现有的老照片可以看出,老君堂等建筑后面,即关帝庙东北角,有一座两层斗拱城堡,很可能就是后来迁到伊通河的魁星楼。
纪念
壮观的建筑被大火烧毁
几场风暴过后,只有青铜雕像描述过去
关帝庙作为前“长春最大的寺庙”,其命运就像中国众多的番禺古刹一样,繁华的香火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农历四月十八日是关帝庙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1922年的这一天特别繁华,香客来来往往,“比往年更繁华”。在关帝殿,晚上10点左右,太多的熏香复活并蔓延着火。虽然方丈陈静早有警觉,“迎人多,消防队待水救火”,但为时已晚,一座宏伟的关帝庙被烧毁。
1923年,寺庙重建,关帝庙“金碧辉煌”。这场灾难过后,关帝庙的香火依然旺盛。关帝庙的历史和烧造过程都被烧在一个高两米,宽不到一米的石碑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1948年长春解放时,关帝庙因时局动荡而完全闲置。直到1951年,苗振成为寺庙的住持,其他僧侣陆续回到寺庙,关帝庙重燃香火。“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堂改建为“文化大革命小学”,彻底被毁。改革开放后,被毁的寺庙遗址长期处于废墟状态,地上散落着一些圆形的石柱和长石板,以及1923年重建关帝庙时的寺庙古迹。
2002年左右,这片土地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这里建起了一排排的高层住宅,掩盖了以前的关帝庙遗址。然而,为了纪念这座寺庙和长春历史上的“武生”关羽,人们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关羽金像,可以看作是对老长春人的纪念。今天,当人们从龙家机场高速公路开出来,沿着吉林路走,穿过伊通河上的长春桥时,一定会看到关羽的站立铜像威武地站在路的北侧河岸上,看着来往的汽车,看着各种情况下的人们生活。
长春关帝庙的建筑群落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因为它建于长春建立之前,是长春最早的宗教建筑,对于研究长春城市和建筑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长春关帝庙的祭祀与救济
长春关帝庙建成
在它开始衰落的100多年里,
规模在不断扩大
除了宗教目的,
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成为当时政府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庙会活动展示了市场的繁荣
作为长春最大的寺庙,关帝庙的熏香异常旺盛。农历二月八月初五是一年中供奉关羽的庙会日。每逢庙会的日子,庙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三教九流,五行八工都聚集在这里,显示了市场的繁荣。
所有庙会中最热闹的是农历四月。“农历八、十八、二十八日有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八日“焚香会”的时候,“男女老少”都会去关帝庙、娘娘庙烧香。根据当时的报纸记载,每天都有“城乡妇女和各色杂人等”涌向这里,“捐香者络绎不绝”。“披着帽影”,“粉的白的绿的挤在路上,姐姐叫妹妹,妈妈叫女儿,声音嘈杂,死去”。可见,庙会中女性占有很大比例,她们不是来拜关公的,而是来娘娘庙烧香的。这个时候,也是年轻人最幸福的时候。
从中华民国到伪满洲国,官方祭祀一直持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中国“开始尊圣贤模范军人,崇尚天子武功”,以国家名义祭祀武将,春秋时期也分两次祭祀,就像祭祀孔子一样,于是各地的武将开始“拜关悦礼”。关羽素有“武圣”之称,所以一切祭祀仪式都和祭祀孔子时一样。
鉴于长春没有岳庙,驻守此处的东北兵略显灵活,在关帝庙上加了一个岳飞的木主(牌位),模仿大成殿的格式,在关帝庙的东西两侧,放置东汉末年以后各大朝代24位武将的牌位作为附属品。
牺牲武将,主角当然是武官。驻守司令的最高武官是姬昌司令,所以这些年一直是首席牧师。
关帝庙的祭祀延续到伪满洲国。自1932年以来,伪满洲国还将中秋和中秋节的上5日定为“法定国祭日”,并将其提高到“国家”的高度。伪满洲国军政大臣作为主祭主持祭祀活动。
发挥慈善和社会救助功能
长春关帝庙的功能不仅限于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还具有慈善、救济等其他社会功能。在清代东北,许多寺庙都有大面积的土地和建筑作为寺庙财产。
清末,在关帝庙的全盛时期,空的房屋扩建了100多所,这一时期也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时期,因此长春政府在关帝庙设立了许多政府办的慈善或救济机构。比如宣彤时期,长春巡警署为了弥补警力不足,将巡访队改组为巡访队,招收了100人。这些球员的训练场地位于关帝庙前的空球场。
在关帝庙里,还有一家在长春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粥厂。这个粥厂,叫南关粥厂,建于清末,一直到1931年还在经营。当时长春最著名的商人、士绅孙秀三,长春最著名的律所义发和的经理,担任粥厂经理多年。孙秀三为了按时开粥厂,每年都要早早的筹集资金,不然那些“穷人和乞丐,一天都不会吃饱”,会“饿肚子”。当时甚至在东北影响很大的《盛京时报》也多次报道长春的两家粥厂。
作者:杨洪友,长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科研部主任[/s2/]
标题:(文化)关帝庙:曾经的“长春第一大庙”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章太炎壮志未酬长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