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失的“长春公园” 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公园
本篇文章3310字,读完约8分钟
如今,位于绿色公园郝跃路的长春公园是长春的著名公园。公园里的植物、花卉和娱乐设施造福了市民,成为长春人吃饭的好地方。在长春的历史上,有一个最早的政府建造的公园,也叫长春公园,和今天的长春公园没有关系。这个公园在哪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长春只有200年的历史,但在上世纪初,地方官员接受了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高度重视公园建设。早在1909年(清朝宣彤元年),长春商埠的设计规划就如火如荼,地方官员有意在商埠修建园林,但在当时只是一个想法,并未付诸实施。根据分工,当时在吉林省西南路丙北路的严负责商埠的规划和建设,当时在长春任知府的孟也积极参与“张商埠及巡抚驻地地址调查”的工作,工作十分繁忙。但是,的过分参与引起了颜的不满,于是他以越权为由向吉林省省长陈报告。结果,孟被贬到双城府当知府。
争“西园”商埠区打造“中华园”民国时期,商埠区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已经呈现出较大规模。当时,中国官员想与日本在满洲铁路附属区建造的西方公园竞争,并计划在商业港口建造一个空公共活动公园。这个公园被称为“中国花园”,也称为“长春公园”。这时,孟不仅回到了长春,而且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主张建造这个公园。
当时长春公园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吴栋路东段长春新天地室内公园的位置,占地“28亩”。根据地图上绘制的比例尺,“28亩”所用的单位是“小亩”,即15亩为一码。转换后,当时的公园面积约为1.9万平方米。据《长春县志》记载,公园建成前,原是回族的土地。清末,长春北门外,今吴栋路与长通路交汇处,曾是回族聚居区。大部分回族人都死在这里,葬在这里,离清真寺只有400米。民国初年归商埠所有。商埠开发的时候,因为是墓地,这里没人开发,所以林木茂密,一片灰暗。在公园选址上,孟宪宇看中了这个距离道观只有500米的森林,当即“打算在林地上创建一个公园,供公众观光”
经与长春士绅商议,孟被任命为吉林省民政厅厅长齐耀林(职能相当于省长,不久改为巡抚大使),于是开始划定边界,确立范围,约为“南北50尺,东西60尺”预计在当年夏天竣工通车。从当时的地图可以看出,公园的形状近似直角梯形。
1914年7月,在完成公园的规划和划界后,孟被提升为吉林省巡逻大使。时任吉林省教育厅厅长的郭宗熙接任了他的职务。郭宗羲上任后,立即对园区进行了测量。“计划先建七间房子,以便招人看守。”。公园的建设始于1914年9月,并承包给了建筑公司。该项目包括房屋、展馆、景观和桥梁等。,并于6月13日竣工;种植花卉后,于7月底竣工并向公众开放。
建成的长春公园四周是砖墙,上面有“密密麻麻的木栅栏”,东西南北面向马路,三面有园门。据记载,公园东北面有秋千、铁棍、桌椅供游客休息;北面和东面的於菟和涂刚上都建有木亭子,到处都种着榆树柳。在公园的南面,有一条名为九曲曹婷的长廊,这是官方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公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位于公园中间高地上的木制亭子。公园建造者郭宗熙题写的“凌飞亭”牌匾挂在北檐下;两边的柱子颇有意境:“半池水可藏月;地上有钱就能买到春天。因为公园里有最多的榆树,每年晚春,钱都会掉得满地都是。灵峰阁西侧有假山、洞穴、喷泉。在公园的西南部,有两栋楼,分别是公园管理机构——公园办公室。整个公园里,除了榆树,还有柳树。花草数十种,如石榴、柳树、海棠、玫瑰、兰花、玉簪、牡丹等。”百花齐放”。公园还引进了一些动物,如鹤、熊、狼、狐狸等,当时轰动一时。
此后,公园不断增加新设施。1922年,张在整个东北地区修建了无线电报和有线电话,年底修建的50英尺高的信号塔矗立在公园里;1925年,为东北军提供服装的吉林服装厂在园区西部建成。1926年6月,长春开埠局还成立了“长春商埠大众图书馆”,坐落在公园北面的两座旧瓦房内。图书馆里有桌子、凳子、新旧书籍和报纸供任何人阅读。当时报纸新闻评论说是“文明的进步大有裨益,公园还加了一些高雅的好东西,比以前的评书场、螺子戏、餐厅差多了”。这座图书馆的建立确实是长春文化发展和人民智慧不断开放的象征。
当时长春已经有了隶属于日本的西园(现胜利园)。然而,公园建成后,它是中国人的公园。公园的布局和风景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受公众的喜爱。每年春夏之交,游客们被编织起来,四处看看,这是“市中心的一个凉爽的地方”。同时,公园内甚至还有评书场、洛子戏等表演。甚至有十多位俄罗斯工匠,以俄罗斯的达乌罗夫为首,在园内“成立李逸艺术大会”,进行商业表演。
除了供大众游玩的乐趣之外,当时长春的学生也经常因为分居、军休、转学等原因选择这个公园。作为长春老城唯一的大型公共空厅和商业港口,长春的许多大型集会或长官、士绅、军政学者举行的庆典也选择在这里举行。例如,1915年8月1日,为庆祝驻长春陆军第一混编旅长裴耀天旅长的任命,当时的长春县知事彭华清和警察局长蒋与士绅、商人、政学者一起举行了公开仪式,并决定在公园举行“大宴”。19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个国庆节,机场路的尹才云升带领社区聚集在长春公园。1925年,吉林省省长孙烈臣在奉天去世后,长春各界仍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会议。
在以往长春公园举行的所有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1925年长春学术界和报纸为支持上海五卅运动而举行的大规模集会,引发了学生与警察的冲突。五卅运动后,省政府二师正在举行学生运动,驱逐校长王庆耀。随后,学生们把这项活动变成了声援五卅运动。据《盛京时报》报道,1925年6月13日,学术界为悼念活动做准备,但被当局制止。21日,以省二师为主体的长春市学生会和新闻界人士齐聚长春公园,准备投入上海遇难者的精神,发表演讲。长春市警察局责令警方“督促该协会迅速解散。所以同学们都反对,和警察吵了一会儿,引起冲突,导致一个巡警受伤。被劝走后,同学们都去吉大港路部门投诉。孙启昌在了解了学生的诉求后,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每个学生都要先回学校,第二,命令每个学校提前放假,避免麻烦;第三,学生“绝不能随意沿街游行、演讲,但可以集资养活上海的学生和工人”。孙启昌的妥协标志着示威运动的胜利,但随后苏金山等11名学生被开除,部分进步教师被开除。
为了加强管理,公园还有一个公园办公室,有一名主任和许多公园仆人,他们负责日常的维护工作。然而,公园一直是小商贩的聚集地。长春公园开放后,公园周围的道路上摆满了小贩的床位,秩序非常混乱。在公园里,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士兵在里面赌博,流浪汉上吊。春夏之交,公园里还有各种各样卖冰糕和香烟的摆摊床。1918年,郭宗羲升任吉林省省长后,开始被冷落和冷落。随着时间的推移,1924年左右,公园里没有专门的经理,所以公园的亭子荒芜肮脏,虽然有游客,却没有隐居的兴趣。当时,如何改造公园是当局头痛的问题,季常道尹或开埠局局长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对公园服务进行集中清理和改造。虽然历年来商埠局等官方机构都有拨款对这个公园进行修缮,但总体来说还是“没有达到完美的水平”,以至于“漏水,游客少”。到20世纪末,长春开始组织市政管理。1929年7月,新任命的市政筹建处主任周对该园十分重视,并专门拨出一批资金进行修缮。经过这次改造,公园的面貌发生了变化。“鲜花盛开,每天来公园的游客都有摩肩接踵的倾向。”。次年夏天,公园管理人员还以80元的价格买了一对八哥金券(日元)。八哥还“会说中日话,每天来公园的游客络绎不绝”。1931年12月,长春公园连同“长春市图书馆、商埠小学、托儿所市场管理处”等市政府机关,要上报第二年预算,显示当时的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长春进入日伪统治时期,这个公园改名为新景公园。1945年长春光复后,国民党改名长春公园。根据老长春人的记忆,这个公园直到50年代初还存在。夏天,周围有卖食物的小商贩,公园里有马戏团杂技,像庙会一样。后来公园被毗邻其西侧的3505军工厂(原吉林服装厂)占用。半个世纪后,公园见证了民国和伪满洲国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恢复、长春的第二次解放和建国后长春的繁荣。最终,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存在于历史的记载和几个老长春人的记忆中。
标题:(文化)消失的“长春公园” 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公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张伯驹潘素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