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还原30年代的画中旗袍?
本篇文章3261字,读完约8分钟
服装是一门综合一切的艺术。从空的观点来看,服装就像是用布料制作的雕塑。服装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讲述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也是最私人的物品,承载着人们的记忆。近日,“衣服:20世纪中国绘画中的服饰”在上海海龙美术馆(西海岸博物馆)展出,勾起了人们对特定时代的回忆。展出的40多幅现代中国画与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服饰和艺术文化趋势有关。展览中,龙美术馆馆长王伟特别邀请上海服装品牌“庄容”在常书鸿的画作中再现两件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本期我们分享绘画中的服饰之美,通过服饰的观感帮助你更好的解读绘画。通过展示20世纪中国服饰的出现和发展,我们也反映了艺术、社会生活和中西时尚的相互影响。
“服装:20世纪中国绘画中的服饰”展览由“中式创新”、“西式旗袍”、“集体简约”和“开放与融合”四个部分组成。绘画与服装、瓷器、文学并列,美不胜收。穿梭在龙美术馆的展厅里,仿佛步入了“Shi/きだよ 0”的隧道。绘画作品和服装设计相辅相成,似乎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
1912年9月,《申报》记载“西装革履东方人,中国人什么都装,复杂到无以言表”。19世纪中后期,港口的开放和西化的确立,使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20世纪初,满汉民族日益融合,中国传统服饰得到发展和更新。清代服饰的基本形式仍然保留。长袍马褂,军装西装,各种中西风格交织并存。在《中国式创新》一节中,唐玉玉女士(1906-1992)于1925年创作的《读书报》引起了编辑们的注意。图中的女子穿着汉服,坐在窗前看报。可以看到当时的大袖连衣裙。“裙子”一般指上身穿外套,下身穿裙子;“倒大袖”是指袖口宽至喇叭状。之后镶嵌、轮圈等装饰逐渐简化。该作品曾于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上展出。
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时尚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西式服装被视为追求新思想和文化的外化象征。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也被认为包含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西式服装和西装的盛行影响了中国传统服装业,西式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更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每次大革命或战争后,服装的款式都必须回到原来的样子。1949年以后,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万物废墟的阶段。艰苦奋斗,平平淡淡,艰苦奋斗,是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精神。人民勤俭节约,各行各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服装的整体风格趋于简约、朴素。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风格的变化直接体现在服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上。人们可以根据场合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服装。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促进了服装设计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来中国参加时装表演,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邀请国际时装设计师来中国表演。
1984年电影《红衣女郎》大受欢迎,片中的劳模和街上其他女孩一样穿着时髦的红裙子。这是主流媒体对漂亮衣服的肯定。东华大学艺术学教授严向阳在《中国近代海派服装史》中提到“特别是1972年以后,上海人首先在衣领和袖口露出鲜艳的颜色,用当地的方法把刘海弄弯,熟练地编辫子。非常蓬松;在公园里,他们会脱下外套,穿着鲜艳的毛衣拍照……”
展厅里,王六秋先生(1919-2011)画的是1995年的作品,题中有“花衣”二字。20世纪90年代,人们接触到了更多关于国际潮流文化的信息。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连衣裙都是这一时期的流行服饰。其实“穿色彩鲜艳的衣服”已经不稀奇了,但选择鲜艳衣服的自由其实归功于改革开放。如今,中国服装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并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继续发展和追求卓越。本次展览还将展出艺术家、唐昱宇、、常书鸿、、费义夫、、杨、姚的作品。展览将持续到11月15日。你不妨仔细看看绘画中反映的20世纪中国服装的变化,感受时尚之美。
旗袍传达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蕴
在世人眼中,旗袍无疑是代表中国女性的国服,只有旗袍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的东方气质。油画《姐妹》是常书鸿先生(1904-1994)1936年留法期间创作的,同年获法国国家沙龙银奖。这幅作品是由画家的特别摄影师马克·沃克斯拍摄的。时至今日,你仍然可以在里昂中国法学院的档案馆中查阅到这部作品的黑白历史档案照片。
在这部作品中,两姐妹穿着旗袍在客厅看书。两姐妹其实都来自常书鸿的第一任妻子陈志秀。在法国期间,有许多陈志秀的创作。图中的场景是当时这对夫妇在法国的住所,也是当时在法国的留学生经常去的聚集地。“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在常书鸿法国的家中成立。
常先生在西方油画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东方女性穿旗袍的形象来呈现中国的审美意蕴和民族风格。在这部作品中,两个女人穿着不同颜色的旗袍,左边的女人穿着黑色背景上带有白花的传统旗袍,表现出端庄典雅的气质;右边的白色旗袍看起来半明半暗,半透明,非常合身,上身高领旗袍风格,下身西式连衣裙风格,中西合璧,时尚优雅。
20世纪30年代也是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油画本身,还是画中人物,都体现了当时中国艺术的发展。此次常书鸿先生油画中的旗袍由上海服装品牌“庄容”翻印,其“中国女装制作技艺”为上海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取决于手绘师和制作人的
学会想象和审视
为了通过服装造型来呈现油画中的旗袍,更好的诠释作品,在尊重原画的基础上,“庄容”服装制作者在重刻的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有的是看得见的面料和材料,有的是看不见的工艺和结构。
根据历史判断,姐妹花作品中的黑白花旗袍应该是当时的真丝印花缎布,是30年代的长款旗袍。旗袍是一种和地面一样长的旗袍款式。整体风格修长合身。上半身高,衣领到下颌下,再到耳朵。上面装饰着三个字钮,美化脸部。在身高和大腿下面,大腿边缘嵌有蕾丝,走路时摆动,很精致。据了解,制作和修复这件旗袍花了40个小时。
为了尊重原画,一位专业的手绘艺术家首先创作了几个版本的草稿,画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花朵,然后根据旗袍花在画中的定位逐一排版,最后确定最接近原画的图案和排版(1:1还原),用手绘面料进行二次创作。旗袍正面的图案可以看到,而旗袍背面的图案和位置可以由手绘师想象和细看。
确定图案后,时装设计师花了近80个小时手工绘制花朵。因为手绘颜料对面料的渗透力很弱,一片花瓣需要几层的绽放才能达到我们现在看到的效果。旗袍花在原画中的效果和位置一一呈现,让观众更直观、更真实地欣赏旗袍的原貌。它的袖口和裙摆嵌着细细的蕾丝,非常漂亮。放大油画细节,购买几十个花边图案,最后从尺寸和图案上选择最相似的花边,效果非常逼真。
半透明的白色薄纱旗袍是中西合璧的款式,上半部是高立领的短袖旗袍,袍身从脖子到臀部贴身。下半身采用西式服装,从臀围有一条不开衩的袍裙,与地面一样长。丝绸衬裙里面穿,外面是假的,里面是实的,外面是短的。时装设计师们采用了既透明又有弹性的真丝乔其纱面料,如果一层太透明,就用两层结合起来做。视觉效果到位,但制作难度增加。因为两层面料的稳定性不如一层,所以要小心耐心的把两层面料做成一层面料,时间会越来越长。
根据油画可以判断它的下裙是西式长袍风格,面料是那么的清晰轻盈。如果采用传统的旗袍制作工艺,会擦伤接缝,裙子边缘会比较僵硬。适合织锦缎或厚重的绣花面料,但不适合在这里使用。所以设计师判断是“法式边”工艺缝制的。
然后,两件旗袍都是袖子设计的。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款式已经凸显了女性身材,拉链也没有普及,都是穿正品开衫的旗袍。尤其重要的是要把省道和旗袍的全国拉力转移过来。根据这些历史基本点,再根据画中模特身上旗袍的比例,算出领高、袖长、裙长等一系列具体数据。
众所周知,常书鸿先生是著名的敦煌学者,或者说首先是杰出的油画家,是上个世纪中国艺术的开创者和开拓者之一。当年回国后,他的很多油画都受到了战争的洗礼,很难保存下来。现在,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欣赏到常书鸿先生的珍贵作品,通过服装制作者娴熟的双手呈现出两件旗袍的原貌,为大家观看画作提供了更直观的物理印象,这真的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展览资料由龙美术馆研究部提供)
标题:(文化)如何还原30年代的画中旗袍?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元旦”演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