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吉林福音时报”,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榆树、德惠、蛟河、桦甸、舒兰、磐石、公主岭、双辽、梅河口、吉安、临江、扶余、洮南、大安、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等各市发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新闻 >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作者:阙永春更新时间:2020-10-20 05:48:01 阅读:

本篇文章2271字,读完约6分钟

篆刻是中国古代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时至今日,“古意”仍然是篆刻是否具有“高水准”状态的重要基因。但是篆刻不能止于古代的造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依然是它的生命价值。在篆刻创作中,“古”不仅是由书法、构图、刀切、篆刻等综合元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种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永恒生命意识和崇高的古代精神风貌。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中国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形成取决于阴阳的开合。《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说:“万物有阴,有阳。”世间万物都是以阴阳结合的形式存在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种阴阳运化的表现形式,代表了宇宙生命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模仿古代印章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古代印度人利用阴阳人物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气质,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生活形象。印面上的阴(阳)线是在有形的“实在”和离开朱(白)而产生的无形的“虚”之间形成的。它与生俱来,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充满生动魅力、意象饱满的整体氛围。这种整体气象既体现了阴阳交缠的生命意识,又体现了气势、飘逸神韵、浑意境的内在精神风貌。这种生命意识和精神风貌影响了人们至今的精神气质和审美生活。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创新”是篆刻历史发展的必然追求,创新是篆刻创作的灵魂。“新”是从篆刻历史和篆刻创作的角度来理解的。一方面是在传统篆书、章法、刀切、钹印的基础上交流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是篆刻艺术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时代审美特征相结合的新颖呈现。“如果长期变化,也不乏一般规律。”只有深化印度传统,深刻理解中国人的审美精神,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绘画、书法的滋养,以及时代潮流所激发的创作激情和艺术灵感,才能在现代转化丰富的传统资源,实现篆刻的创新发展。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古文字是篆刻这一独特艺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代神话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演变过程中,汉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美。许慎在东汉李周的基础上,将汉字造字方法总结为“六书”,使汉字的形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意蕴。古人最早创造象形文字时,是以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川、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为实物。所以汉字造型呈现了宇宙中数以千计的生命意象,蕴含着天地神韵。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陈寅恪曾说:“解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部文化史。”比如“武”字,说:“定功德而兵,故止葛为武。”“武”实际上隐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葛制武”和追求和平的思想。比如“天”字,《说文解字》说:“天,典也,至尊,从大者也。”体现了宇宙的永恒。“天”在其造型中有“人”,形象地说明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在造字中赋予了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追求形而上的“道”,在篆刻用刀笔书写人文精神、传达审美情趣、深化作品的形式语言和意境创造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有无”、“有无”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老子的“无所用”思想对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的“有无”、“以虚载实”、“化实为虚”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造绘画环境时,画家特别注重“空”和“留白”。清朝时,笪重光说:“虚与实是生在一起的,没有画是一个奇妙的地方。”这对印章切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设计印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近在咫尺”这几个字,还要看着空没有文字和笔的房间,努力达到“住在环境里就像在外面一样”的艺术效果。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风格是人”,新的艺术风格是个性的投射。篆刻者的创造性人格是篆刻创新的前提。艺术成败的关键在于篆刻作品能否体现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篆刻者的主体精神和气质。赵、吴昌硕、、齐白石的篆刻都有鲜明的个性。吴昌硕崇尚古意,师法古今,共同生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篆刻形式语言,文字浑雅,边条破碎,规则新奇多变。篆刻的个性化形式语言是由特殊的文字、刀和规则形成的。齐白石用三公山碑的时态字形做篆刻。他一刀入印,嚣张跋扈,一脚踩出一条刚强傲慢的直线,构成了一幅独特生动、陡峭宽阔的构图,表现出“敢独作”的大工匠风范。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刘熙载在《书的介绍》中说:“书如书。如果你学习,如果你有才华,如果你愿意。”书法是书法家人格的心电图。颜真卿的英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悲凉之心,展示了严书法的浩然之气和庙堂精神,也使他的书法豁达、庄严、壮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学以气为主”。“气”指的是人性。艺术家有什么样的自然天性,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这是分不开的。刚柔相济,巧拙相生,粗犷细腻,豪放婉约等。在艺术创作中,一切都是由艺术家的天性来表现的,这种天性是自然流露的,是真诚的,是不可强迫或改变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艺术市场中,篆刻者应该能够遵循自己独特的本性,不随波逐流,不赶潮流,以“天如水”的心态和朝圣般的虔诚认真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个性化形式语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篆刻者长期鲜明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创作经验形成的。篆刻的大胆、松散、大胆、安静、优雅和清新,也是篆刻艺术家气质、教育和抱负的最直接反映。篆刻者一定要勤勤恳恳,博览群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印度虽然心平气和,但是有自己的世界。它关注的是书写形式、布局气象、刀笔精神、自然情趣、意境。篆刻的学习和创作需要“古为今用”,商鞅活了几千年。在潜心研究传统的过程中,篆刻者需要不断体味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文化精神,领悟自己的人生境界。比如吴昌硕攻打石鼓文几十年,“一日有一日”。“九层平台从累土开始”。篆刻家不仅要继承传统,围着经典,集沙为塔,还要敢于突破传统篆刻和印刷的界限,在创作实践中适应时代的需要,创作出具有传统意义、当代气息和独特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标题:(文化)篆刻为何不能少“古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吉林福音时报介绍

吉林福音时报立足本地,服务市民,是吉林省内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媒体传播媒体之一,专业的编辑、记者团队为网民提供新鲜、真实、有用的新闻资讯。在吉林福音时报不仅可以看到最快最全的长春新闻资讯和生活信息,还将要闻、焦点、社会、民生、财经、房产、汽车、教育、健康、旅游等一网打尽。特色鲜明、内容丰厚的吉林新闻网让您的视野丰富多彩,让您的生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