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要为时代留痕
本篇文章2460字,读完约6分钟
11月6日,文化旅游部全国主题艺术创作总结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题艺术创作项目是继原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主题艺术创作项目之后的又一个现实主义主题艺术创作项目。该项目始于2016年,历时近三年。有180多位中青年作家参与创作,发表作品134部,其中70%以上是表现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和事件的现实主义作品。
今年国庆期间,这些写实题材的作品首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艺术作品展上展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大规模的写实题材艺术创作成果集中展示。在一个多月的展览期间,近15万名游客参观了展览。
描述时代的新面貌
通过推出国家主题艺术创作精选作品清单,我们可以立即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歌唱明天——创造千年雄安》、《中国自由贸易区》、《天下港珠澳大桥》、《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高铁进山》、《中国的“天之眼”》、《重型设备——海洋石油981》、《南海建设交响曲》、《互联网加创业时代》等聚焦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南北两极科学考察、京津冀协调发展 大众创业和创新,以及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脉和建设民族脊梁的重要主题,艺术家们描绘了一个激发人们历史意识、爱国情怀和美感的叙事语境。
在创作中国的“天眼”之前,周作为一个画家,从来没有想到他会与被称为“天眼”的射电望远镜(fast)联系在一起。接到国家主题艺术创作项目后,他上山爬山,第一次看到了《天眼》的真面目。
“直径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锅’,安坐在大山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形射电望远镜。”当周面对这一中国科技奇迹时,被强烈地震撼了,创作的冲动在他心中涌起。于是,他创作了大型主题版画《天眼》,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再现了这一“中国奇迹”,并以45度的经典视角,将“天眼”在群山中的雄伟、威严的外观囊括其中,以“凹印绘画”的精细表现能力,还原了项目的精准与严谨。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占星术和天文现象,将绘画浪漫化,以达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回忆起历时两年多的创作,周对有太多的感触。他最想说的是,“用手中的笔去画出反映国家发展基础和民族进步灵魂的作品,是一种荣誉。”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兴起和多元艺术模式的形成,以时代现实为中心的主题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遇。据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艺术》杂志社长、总编辑、博士尚辉介绍,文化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艺术创作,在实践中促进了主题艺术创作的当代发展,在理论上提出了“主题艺术创作的当代性”的新课题,对当代主流艺术创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中国有句古话,“一个人唱歌难。”。艺术家的才华只有与现实生活碰撞,才能产生灵感和火花。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艺术家把他们的爱献给了花鸟鱼虫,画笔总是描绘着自己“小世界”里的风景。无论他们的技巧多么精湛,风格多么独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总是有距离的。原因是创作远离现实生活。
由于国家主题艺术创作采用“创作研究班”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实地研究,收集风,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深度研究”的过程中,用历史温度凝聚的话题转化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写下来的话题,思想由时代驱动,形象由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塑造。
比如为了打造“抗震宋庄”,作者卓立深入部队基层连队,以“五个相似”的方式体验生活,与官兵一起生活、吃饭、工作、实践、娱乐,将真正的“角色”带入画面;为了创作《山村之夜》,作者张一博多次利用春节假期去陕北高原看望皮影传人;为了展示“雄安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作者马家玮和刘维嘉深入施工现场,为工人绘画,与工人交朋友,感受建设者和奋斗者的风范;为了展示孟泰、路遥、屠呦呦、袁隆平、范进士等英国模特人物,作者亲临现场,进行自我访谈,通过肖像塑造了新时期英国模特的精神面貌。
蔡超的作品是《高速铁路进山》,灵感来自于他乘坐高速列车旅行时,看到窗外的山路上,孩子们在玩轮胎追赶火车。废旧轮胎和高速列车显示出速度和时间的强烈反差。当时他想创作一部表现城乡差距的作品。
然而,后来,他的思想被深入他的生活和素描所改变。在山区和高铁沿线的小学里,蔡超画了很多草图,拍了很多照片。蔡超说,写生改变了他过去对农村孩子的印象,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衣着和精神面貌上差别不大,反映的不是城乡差距的拉大,而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高铁进山”自然就产生了。通过参与国家主题艺术创作,“蔡超”可以近距离观察生活。他们不仅看到了生活的真相,也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培养新的艺术家
国家主题艺术创作项目通过举办创作研究班创新性地组织实施创作任务。文化旅游部艺术系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等专业机构合作,举办5期2年制全日制创作研究班。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了140多名中青年创意工作者,每个班分配创意课题,以学生为主体。
这种组织模式的创新将现实题材创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创作促进教学。在推出一批具有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的同时,还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主题艺术创作的中青年骨干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芬英在创作中遇到过几次题材崩溃。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创作研究班唯一的女学生,她并不气馁,将选题视角从敦煌改为湘西,并在“深化”的过程中调整创作方向。
在得知王芬英最终选择了“精准扶贫”这个话题后,为创意研究班授课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刘金田,凭借对扶贫政策的深刻理解,引导她将创作思维转向基于艺术创作规律的“精准识别”,这让王芬英立即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村民评审会。她的国画《暖心——准确认定十八洞村贫困户公示会》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最终成为中国艺术节的重点作品。
王力可粉英,仍然有很多艺术家通过参与这个主题创作取得了艺术突破。据统计,在参与创作的183名作者中,50岁以下的青年作者占作者总数的70%,培养了一大批80、90后青年创作人才,成长迅速,成绩突出。
标题:(文化)艺术要为时代留痕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徐建新:笔意纵横抒神韵
下一篇:(文化)印章款识里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