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亥岁画丰年
本篇文章2860字,读完约7分钟
黄州肥猪兴旺,收获丰收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陶瓷文化
东海涛猪圈
猪徐悲鸿
帅狗摇尾巴,金猪显光彩。我们迎来的猪年,似乎唤起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和愿望。在象形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猪的痕迹,最典型的是“家”。下方的“貘”字,是古代最常用的猪名。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汉代的陶制猪圈,里面的猪是丰满的,温顺的,恭顺的。它们与陶艺建筑模型相结合,既代表了当时人们的世俗家园,又承载了他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陶猪葬在西汉开始流行。汉武帝杨陵出土的彩陶公猪、母猪、乳猪,逼真逼真,堪称精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陶猪的鬃毛已经退化,獠牙也不明显,完全是家猪的形状,一定程度上也传达了“山水之治”的时代气质来调理。在,还有一个关于龚童年的故事,就是“牧海”,苦读,最后封脸。直到清代,杨柳青以“三字经”为题材的年画中,也有一部名为《伐竹简》的作品,描绘了公孙弘在自己的竹林里为了放猪而把竹子砍成竹简临摹书籍的勤劳故事。画中,龚坐在树下砍竹子,一黑一白两只猪低头吃饭,体现了主人公的吃苦耐劳和好学精神。
但是对于汉武帝来说,驯服的家猪显然很难与他的勇敢和尚武的性格相匹配。这似乎是从他小时候妈妈给他改名叫“刘智”开始就有了伏笔。“匕”是野猪,威力无比,凶猛无比。圈养和围捕包括野猪在内的各种野兽,是汉武帝毕生的爱好。以猪出名也成了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奇闻。茂陵博物馆霍去病墓石雕中有一只石野猪。这个雕塑表现了汉代的雄浑风格。虽然已经风化很久了,但是野猪特有的长吻和高耸的鬃毛还是可以看到的。栩栩如生的野猪躺在地上,表现出顺从和服从的表情。在西汉以来的许多文物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野猪穿越各种神仙和狩猎题材的痕迹。比如河北定县三盘山出土的西汉金银铜车伞领上复杂精美的花纹中,就有野猪出逃。早在《左传》中就有许多猎野猪的记载,汉武帝以后也没有改变。杨雄讽刺了汉成帝以牺牲人民和金钱为代价,热衷于捕杀野猪、熊、老虎和豹子的饥荒政策。直到唐朝,这种时尚还在宫廷中延续。《唐代名画》曾记载唐玄宗在玄武门北猎两只野猪的故事。李隆基面对猎物欣喜若狂,立即召见善于描绘动物的画家魏步坤,把这一幕描绘出来作为纪念。魏步坤可能已经成为中国最早以画猪闻名的画家。可惜今天看不到他的大作。
而在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地发现的“杀猪”砖画,为我们了解早期的猪画提供了素材。图中,一只大肥猪躺在几箱待宰的猪身上,表情安详。有几次放了一个木盆,后面的一个屠夫拿着刀往前走,不禁让人想起《木兰辞》里流行的那句“磨刀霍霍,为猪为羊”。画面线条流畅,粗细变化。侧重于肥猪的头部,结构关系准确。嘴巴和眼睛涂有红色色素。倒伏的鬃毛用短而有力的线条绘制,突出了皮毛的质感。《杀猪》体现了早期中国画以线条造型为主的技术特点。属于墓室壁画中常见的“厨房”题材,以屠宰祭祀现场为主。猪作为祭品的历史几乎和被人类吃掉的历史一样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保留着“过年杀猪”的习俗,显示出它在我们传统旧俗中的地位。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玉猪龙”。因为这些玉器有猪鼻头,所以得名。虽然这种玉的使用目前仍有争议,但其作为祭祀器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带有猪图案的陶罐。陶碗上描绘了一只眼睛宽阔、鬃毛高耸的猪。它四肢着地,鼻子朝下,好像在到处寻找食物。猪身上刻有纹饰,有很强的装饰感。此外,山东大汶口文化中还出土了猪形陶壳。早期文明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个“桂尊”。这种罕见的商代猪形青铜器有凸起的眼睛,略微倾斜的鼻子和各种装饰图案,如云雷纹。背部可开,盖扣为凤鸟,前肩后臀穿孔,设计十分精致。有学者推测应该作为祭品而不是活猪来做,并多次使用。此外,同一博物馆还有一件类似年代的猪形青铜乐器——顾青。使用的是猪形青铜器,据我们所知,现在陕西博物馆有西周的国尊,上海博物馆有商代的郭子等。前者简洁但更写实,耳朵结实,吻部短,可能是乳猪的形象。它光滑的外观显示出肌肉的丰满,这与李尊的外观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也可以从后面打开。另一方面,貘的装饰风格接近貘,但外观更抽象。值得一提的是,竹简两端是形状对称的猪头,与荆州博物馆的战国猪形漆酒盒相吻合。后者也做成双连体猪的形状。两侧的猪头只是作为器皿的把手,全身都画有装饰图案。这种双头猪很符合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个叫“冯冰”的奇怪形象,有很强的神秘色彩。
无论是陶器、玉器、青铜器还是漆器,这些传世的猪形杰作都体现了猪与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关系。自汉代以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融合,猪的艺术形象从礼仪和神秘转向多元和世俗。
宋画中的猪很少见。除了表现神怪题材的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北宋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猪。图中七只肥猪正沿着长满柳树的护城河岸缓缓行走。虽然这些猪在画中定位偏了,但画家还是仔细刻画了每只猪的鬃毛,重点刻画了它们拱觅食的动态。然而猪的主人并没有出现,只有对面的女人因为害怕被吓到而紧紧抱着孩子。《清明上河图》中的这一细节作为描绘当地风俗的杰作,说明北宋时期仍有放牧家猪的习俗。在何猷的《南宋客家人草堂图》中,一个牧童在院外河堤上放猪,呈现出与《清明上河图》不同的田园风光。画家虽然只以剪影的形式表现了两只小猪的形状,并没有刻画太多细节,但形神兼备,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一点情趣。
与宋画中以猪作画的做法不同,从清代开始,画家们开始诉诸猪作为主角。清代安徽画家江钰的友人所作的《猪的樊页》堪称精妙绝伦的杰作,展现了一只大肥猪在水边踱步的场景。绘画强调墨染,用不同的墨色表现猪的肌理。这头大肥猪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们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祝愿。当代扬州画师王肃也画过一只母猪。这部作品以无骨的方式展示了农村生活的一个瞬间,使用了令人眩晕的染色技术——三只小猪在争夺食物,一只小猪靠在栅栏上玩耍,而老母猪平静地看着小猪,对她的儿子表现出深深的爱。
20世纪,猪开始成为画家的常客。晚年的齐白石经常描绘自己小时候在老家行唐老屋外养猪的情景。像他这样的画家很少用亲身经历来画猪,所以他作品中的猪总是充满了趣味和生动,延续了传统绘画中的自然趣味。董的油画《小白猪》也有同样的兴趣,这幅画是1961年在西藏写生期间画的。图中正在喂猪的藏族小女孩和小白猪和睦相处,平淡天真。
1935年是猪年。面对混乱的局面,徐悲鸿画了一幅“猪”来消除后顾之忧。他用充满活力和湿润的笔触描绘了一只母猪和六只小猪互相张望的场景。画的左上角题词是“一海危亡之时”,表现了画家的爱国精神。此外,徐悲鸿还创作了许多猪画。这些画中的猪不仅表现了艺术家高超的现实主义技巧,也传达了他对家和国家的深厚感情。
丰收的表现也成为后来很多画家画猪的立足点,比如黄舟画的《肥猪繁盛与五谷丰收》就是一个例子。在马树林的“好运和好运”中,猪的外表是无辜的,令人愉快的。在“年画运动”中,猪作为丰收、富足和幸福的象征,被画家广泛使用,创作出许多生动的作品。
(作者:王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
标题:(文化)亥岁画丰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品读画家赵文砚国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