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里洲纪事》:“解剖麻雀式”书写一线脱贫攻坚现场
本篇文章1685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百里洲纪事报:一线扶贫实录》网上讨论吸引了100多万人观看,引发读者和业界热议。
2020年是决定性的扶贫年。这部纪录片作品来自精准扶贫的场景。作者朱朝民记录了农村物质和精神的深刻变化,这不仅是对扶贫攻坚过程的真实报道,也充满了文学的审美追求。
百里洲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长江中游荆江段第一段,是长江最大的江心岛。由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多年发展缓慢,贫困人口6076人。两年来,朱超民深入百里洲参与扶贫工作,走遍41个村庄,多次走访百里洲的村干部和贫困农民。他真实记录了孤寡老人、独居穷人、留守儿童等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记录了他们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悲喜。
谈及《百里洲纪事报》的创作初衷,朱超民说,在扶贫工作中,她感受到了脱贫的伟大事业——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还有农村的社会变革和精神洗礼。“对于作家来说,记录下来是他们的责任之一,也是一个人面对文学回归本源的最好方式”。《百里洲纪事报》不仅是一线扶贫日志,也是一篇关于家乡百里洲的长篇纪实。与其他关于扶贫的文本不同,这部作品更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
网络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扶贫办支持,长安街读书俱乐部、湖北省作家协会、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赞助,北京华景时代传媒公司协办。在研讨会上,许多文学界的专家讨论了《百里洲纪事报》的主题价值、创作特色和现实意义。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敬铭说,这本书很有特色。第一作者与叙事对象和表演对象之间的距离为零,这在纪实文学创作或报告文学创作中还是比较少见的;第二部作品采用了详细的描述,深入生活的机制,用烟火在国家脱贫行动和普通人的生活之间建立了必然而紧密的联系。这本书不仅展示了这样一个摆脱贫困的主题,而且细节丰富;再次,作者在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学手法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小说家的特长,有意识地融入人物情感和心理的描写,使现实中的干群成为鲜活的文学形象。第四部《百里洲纪事报》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更加深刻。她的12个故事塑造了许多年轻和年老的女性形象,非常生动。
《文艺报》主编梁认为,朱超民有小说家的敏锐性,关注弱势群体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独特处事方式。还有她对底层人物的刻画,像秦夫人“我穷但不服输”。被支持的人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某些方面是执着的。“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是小说家无法想象的。只有深入一线,你才会发现更多,你可能会纠正自己。”
《人民文学》主编石认为,《百里洲纪事报》是一部非常扎实的文字,同时也是一部精神性的文字。可以说是对生命的血肉,从血肉到精神的描述。这本书是和人说话,听人讲故事。贯穿了“我看,我听,我想”的思想。总的来说,这12章是串在一起的,尤其是序跋,是一个整齐而不散的12块。这本书《百里洲年谱》,无论从作家还是作品来说,都是难得的示范。
评论家李秉银说,《白莲舟年谱》脚踏实地,充满了现实生活中的烟火,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和行动的命运,以及现实生活中时代脉搏的特点。这部作品通过12个家庭的故事,充分描述了百里洲贫困历史发生后的命运、性格和生活情感的变化。是一部很有个性,很有内容,很追求表现个性的好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超权评论说,《白莲舟年谱》是一部“解剖麻雀”的作品。首先,它选择了长江最大的江心岛百里洲来写中国的扶贫问题。百里洲就像一只麻雀,但它是完整的,独特的,典型的。作者以看豹写中国扶贫。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写扶贫,这是每个人作品的优势。作者既注重物质扶贫,又注重精神扶贫,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扶贫对象,尤为难得。
与会专家还表示,《百里洲纪事报:一线反贫困实录》关注时代变迁,聚焦反贫困细节,以文字回应时代巨变和人民精神成长,准确生动地反映了反贫困成果。这本书以细节取胜,既呈现了贫困户脱贫的物质需求,又借助驻地干部描述了“心理脱贫”的全过程,赋予了这些群体个体尊严,描述了新人们的时代精神气象,是记录近年来反贫困斗争的一部突出作品。作者作为扶贫干部参与了整个过程,扎根于民间;以作家的身份进行现场记录,是当代作家表达时代、处理现实题材的积极尝试。
标题:(文化)《百里洲纪事》:“解剖麻雀式”书写一线脱贫攻坚现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