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用写作留住时间
本篇文章1590字,读完约4分钟
读陆臻的散文《书与信中的旧时光》,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时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段时间。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时间的容器。我们的人生历程就是不断从容器中抽出时间的过程。时间的无休无止显示了生命的短暂。正是时间无与伦比的力量显示了生命的脆弱。人只有意识到时间是不可逾越的,是不可战胜的,才会恐惧,才会珍惜。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某些人来说,无尽的时间在晚上更长,在白天更长。为了打发时间,他们要么打牌,要么打麻将,要么打游戏。反正他们只要分阶段打发时间,好像就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时间当然保持着它一贯的尊严。《黄鹤不归土》对送走它的人没有留恋。
其实我们的写作也是在消磨时间。但不同的是,我们度过的时间似乎并没有走远,有时候还会回来重温旧梦。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最近才意识到。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一套《刘庆邦短篇小说集》。收到样书后,我重读了一些章节。那些章节大部分是我三四十年前写的,人物、情节、细节都记不太清了。重读之后,我们仿佛久别重逢,过去的一切豁然开朗。我的心充满了起伏。先是含泪对视,然后紧紧拥抱。由此可见,写作不仅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也是保持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不禁感叹,这辈子能选择写作真的很幸运!
我明白了,吕振的书也承载着时间。书的内容分为“书瘾”、“仁济”、“读札”、“鉴赏”四个系列。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四个质地细腻的容器,装满了时间。有的时候就像食物,五谷丰登;有的时候像春天,碧波荡漾;有的时候像酒,香气四溢;有些时候就像金子,闪闪发光。比如第一辑吕振写的《在地铁上看书》,传达了他对宝贵时间的时间意识。他每天坐地铁上班要花一个小时。他充分利用这一小时,每天在地铁上坚持看书。他算了一下,他一周能读一本书,一年至少能读五十本书。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积累,是为写作做准备。要做一个好的作家,首先要做一个好的读者。吕振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认知和自觉的行动。再比如他在第二辑写的《上海鲁迅故居游》,读了很多,怀着崇敬和记忆写出来的。他写得很仔细,好像怕打扰鲁迅,写得很详细,把三层楼里的陈设都写了出来。在吕振的眼神和笔触中,我不仅“看见”了鲁迅的餐厅、画室、会客室、卧室,还“看见”了日历卡片、闹钟、旧藤椅、窗纸,以及鲁迅先生使用的修理工具和药品。除了实物之外,他还以一些实物为线索,写出鲁迅生活和工作的一些往事,可谓见物思人,情景交融。第三个系列是时间的记录,其中学者的书信和书信手稿跨越了半个世纪。换句话说,剥开茧,研究细节,追寻过去,就像慢慢品尝有文化气息的陈年葡萄酒,让时间变得醇厚而生动。第四辑是吕振写的书评,写得公正,充满感情,是仔细阅读后的思想沉淀。我相信吕振本人也喜欢书中这些有意的作品。但是喜欢归喜欢,过了十几二十年,他就不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记得那么清楚了,至少不会像刚写完一样背得差不多了。没关系,有文章,有书,有时间。几年后拿起书,你的时间就会回来,给你看过去的一切。
我一遍又一遍的说时间,其实是在说情感,思想,人生。时间是虚拟的东西。夜静的时候,虚拟的时间往往很吓人。我们对抗恐慌的方法就是通过劳动把想象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就像农民把时间变成食物,矿工把时间变成煤,我们把时间变成文字、文章和书籍。这样,我们把虚拟的东西付诸实践,成为载体。时间的载体不仅保留了时间本身,还保留了我们的情感、思想甚至生命。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的感情淡薄,思想迟钝,曾经存在的感情和思想似乎也不复存在。但是,莫道的过去,却成了一团烟雾,“花落时,君再遇”。多么幸福美好的事啊!
通过写作留住时间,留住生活,留住自己,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面镜子。回顾以前的作品,我们仿佛是在照镜子。通过照镜子,我们在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进一步修炼自己,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标题:(文化)用写作留住时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