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手上春秋》:好奇心与历史意识的有机结合
本篇文章1487字,读完约4分钟
“三百六十线,线是冠军。”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都局限于某个行业,我们都处在社会分工的精确体系中。其他行业的人的生活状态往往是模糊的,交错的。但是作家都是很好奇的人,总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比如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中写道,沈从文少年时上学路上经常溜到路边杂货店去看木匠、石匠,给他的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汪曾祺的小说也写了很多手工技艺。南湘的《手里的春秋》(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也是如此,但他比沈从文、汪曾祺更有时间意识。他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技能可能会慢慢消失,所以他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本书的收集和写作上。他想把技能、人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从手艺来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小手工业在大工业面前的衰落趋势,这似乎是不可逆转的。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都是如此。一切固体的东西都消失了,包括工业革命对农耕文明的强烈冲击,人们几千年来习惯的生活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发生了改变。小手工业也是如此,生产力不如机器生产的时候必然消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时代与大工业时代不同,因为在我们的时代,大工业也遇到了挑战,制造业并没有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而是处于后工业时代,美国、日本、欧洲都是如此。后工业时代,以技术为核心的手工业具有一定优势。像《手》春秋写的一些技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产业化。相反,它们在后工业时代具有一定的优势,既有工业优势,也有技术优势。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时代,再次看到手工业就特别有意思。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可以说处于两个工业时代的重叠阶段,即手工业与大工业的矛盾,大工业与后工业的矛盾。因此,我们的手工业在这种双重矛盾的夹缝中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并保留了更多的文明形式。南翔的《手里的春秋》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药房、制茶、置骨、宣纸垂钓、铁板浮雕、棉画、八宝印泥、下步绣、蜀绣、蜀锦、成都漆艺、锡伯角弓、壮族女红和当代工匠的钢结构建筑。这些工匠历史悠久,在中国几千年来慢慢叠加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实际作用。每一种工艺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从工艺的角度观察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呈现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不仅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文学擅长的领域。
《手里的春秋》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80年代“寻根文学”的精神。不同的是寻根文学寻求的是传统文化的“根”,想要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手里的春秋》也是一种“寻根”,但它寻找的不是文化的形而上根源,而是形式下的具体工艺。这可以说是寻根文学的具体化,比以往的寻根文学走得更深,表现了各种工匠的沧桑和目前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传统文化在手艺上的积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正是有了不同的视野和视野,他才能深入不同的领域,发现那些将被时代淹没的工艺及其继承者,向我们呈现一些陌生的领域、陌生的行业、陌生的工艺。
《手里的春秋》既有学术又有民间,既有亲身经历又有见闻,很好地结合了南湘作家学者的身份。如果没有学者的眼光,他不会选择这样的题目;如果没有作家的文笔,他也不会写得这么精彩。只有把学者的知识背景和作家的写作才能结合起来,才能出现《春秋》,才能通过这本书看到各行各业、各行各业、各行各业的人。南翔把他的好奇心和历史意识结合起来,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不同的领域,让读者看到有那么多人在那么多不同的行业里工作,在不同的行业里有那么多“绝活”,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和他一起思考传统工艺在这个后工业时代的未来命运。
标题:(文化)《手上春秋》:好奇心与历史意识的有机结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