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大学来的扶贫队真是神了”
本篇文章1637字,读完约4分钟
三月的季节,水竹笋快乐的发芽生长,层层的水竹编织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梯田。这是安徽省金寨县大凡村的高山流水竹种植基地,春意盎然。
种植基地的主人叶乃军在地里忙碌着。“农忙季节没人等的时候,天气就变暖了。耕作、选苗、入田一刻也不能耽误。忙的时候,中午没时间回家吃饭。”。
几年前,叶乃军还是一个贫困户,靠种几亩地为生,年收入不足5000元。短短几年,叶乃君的人生经历了从贫困户到大种植园主,从抑郁到志满的“巨变”。“大学来的扶贫队真是神啊!”叶乃军表示,这一切都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扶贫团队的到来。
2015年9月,安徽农业大学向大凡村派出扶贫小组,组长吴为该村首任书记。“房子破了,卫生条件差。唯一的主干道是晴天灰,雨天泥,连居民用电都不正常。”吴清楚地记得来到这个村子时的第一印象。
刚来的时候,村里人也对省属高校的年轻人冷眼相待。“当我参观这个村庄时,村民们要么避免看到它,要么保持沉默。第一次组织村民会议,没几个人来。“。
"做实事能赢得村民的信任."该工作组决心啃下这一深深的贫困“硬骨头”。
要想富,先修路。吴带着村里的小分队跑来跑去争取资金。一年时间,大凡村修建了7条硬化道路,总长12公里。当第一条水泥路正式通过时,村民们兴奋地燃放鞭炮。
修路也打开了专案组和村民的“心灵”。
当事情变得棘手时,工作小组开始了第二个伟大的项目——搬迁。本来以为这种利民利民的好政策会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但在搬迁之前,第一批计划搬迁的24名村民没有一个出发。搬迁资金从哪里来?这项政策什么时候实现?搬出去之后我们能做什么?村民们顾虑太多。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让“清账”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中,专案组挨家挨户传递政策,倾听他们的声音,连续几个星期,晚上计算办公室每户的搬迁账目,让村民吃“定心丸”。
很快,第一批8名村民终于签署了搬迁协议。不到两年,大凡村143户搬迁,其中贫困户64户。全村搬迁50%以上。去年年底,他们都搬进了新房,彻底搬出了“穷窝”。
天气变了,人心和谐,创业的动力更大了。
要使人脱贫,关键是要找到能致富的产业,让产业能永久消除贫困。专案组请来了学校的专家为大凡村的产业发展“问脉”。
大凡村平均海拔600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以前水稻产量只有200多斤,质量不好。苦于找不到发财的门路,大部分年轻人只能出去打工。
出乎意料的是,学校里的几位农业专家看了看村里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却发现到处都是“宝藏”——发挥高海拔地区的环境优势,建设高山有机农业,一定会创造出致富之路。
说到这里,村民们不“买”。“种了几代的地不出名。有几个专家能随便说几句?”叶乃军也持怀疑态度。后来在专案组的动员下,种了几亩高山水竹,并根据学校蔬菜种植专家的建议,改变了品种,加强了田间管理。让他惊讶的是,他一个赛季就赚了很多钱。
“专家的话真管用!”这大大增强了叶乃军的信心。三年来,他扩大了茭白的种植面积,净收入增加了1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大种植园主。
学校因地制宜,帮助大凡村制定全村产业发展推进规划,建设高山茶、高山有机香米、高山蔬菜、生态养殖、中草药、蚕桑等特色产业,使大凡村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2017年,大凡村从原贫困村成功脱贫,贫困帽彻底摘掉。
这几天,村民窦振山并没有闲着。他刚买的100只鸡要喂,地里的工作也没有耽误。“我家耕地少。我计划今年种3英亩水稻。我不忙的时候,隔壁邻居种了几十亩天麻。我缺乏人力去培养。我就是会工作,忙起来也能挣几千块。我能吃得苦,能发财!”窦振山信心满满。
如今,在安徽农业大学技术援助与扶贫团队的努力下,大屯村打造了一批优质产业:近千亩高山有机香稻基地,连续三年增产增收,完成有机认证;新种的500亩茶园生长喜人,马上进入采摘季节;大别山黄牛养殖场规划的雏形已经出现;天麻、野菊花、金银花等中药材产业蓄势待发,乡村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世代贫困的小村庄正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方记者曹磊
标题:{教育快讯}“大学来的扶贫队真是神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