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车补成为干部下乡意愿的“反函数”」
本篇文章1116字,读完约3分钟
自公交改革实施以来,以“绕着车轮走,透过玻璃看”的形式下乡的次数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交车的利用率。但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接受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干部抱怨自己不能申请公交车,或者公交车补票不到位,出现了“不愿意没车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新华社5月29日)
货币化车补无疑是目前车改的最佳模式。但最好不代表没有瑕疵。特别是在一些地区,货币化车补单纯以工资发放后,干部领车补却不愿意下乡的问题逐渐突出。有的干部只有搭车后才愿意下乡,造成一些工作延误;我只想坐公交车去农村,但是一天只能转一个乡,做一份工作,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
按理说,交了车补,干部手里有钱了,应该更灵活,更容易下乡。但是为什么干部实际上到农村却变得越来越少呢?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在一些地区,汽车补贴是支付的。试想一下,车补是用工资发的,干部下乡越多,得到的车补越少。不去农村,剩下的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车辆补贴将成为干部下乡意愿的反函数。除非万不得已,谁愿意打车下乡?
干部不愿意下乡,其危害不言而喻。上面一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不下乡,整天呆在办公室,上级的政策不能落地,人民和政府的纽带就要扣;上级干部不下基层,就会脱离基层实际,政策法规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试想,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地图研究政策,执行政策,有什么针对性?由此可见,迫切需要纠正货币化车辆补贴实施中的缺陷,激发干部“下乡意愿”。
目前,我认为要提高干部下乡的意愿,首先要杜绝工资补贴。其实车补的本质是政府购买服务,车补的钱只能用于公务出行,不能用于个人收入。所以相关部门不能把车补放在工资里,而是单独计算报销。干部就算不用修车,也不会中饱私囊。这样干部会故意省补贴不想下乡?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车补不与收入挂钩,干部“花政府钱不难受”,会不会造成另一种浪费?这样的担心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为消除这一隐患,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政策,卡住车辆补贴额度,防止车辆补贴总额超过上限。其次,要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对有剩余车补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从而形成大家节约车补的良好氛围。
同时,主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出行条件。比如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区,鼓励租车公司发展乡镇一级的服务,让干部更顺利的下乡;利用互联网汽车平台,不仅最大限度地方便基层干部,还可以整合社会汽车资源。
简而言之,货币化的汽车补贴不是工资,而是政府对销售服务的补贴。只有丢掉工资意识,运用政府卖服务的理念和思路,评估车补使用情况,研究有针对性的方法,有关部门一定能激活干部下乡积极性,工作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薛家明)
标题:「别让车补成为干部下乡意愿的“反函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热线电话不通是个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