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通州西海子公园的西北部,在松柏的树荫下,有一座经常被游客参观的坟墓,那就是李卓吾的坟墓。
李卓吾是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在明代,李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自称是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他批判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和一些伪主义,甚至提出了以反对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的观点。当时是令人震惊的言论。李治的观点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但同时,由于他的观点被朝廷压制,很多人离开了他。
李志七十多岁的时候,在一个忘记了岁月的朋友的帮助下,他能够住在通州。晚年在通州度过,死后葬于通州。
成功之路
李志,1527年生于福建晋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他参加了联考,但两次联考都失败了。四年后,李志成为恭城(今辉县市)的传教士(类似教育局局长)。他已经教书三年了。嘉靖三十九年,李治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嘉靖四十三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嘉靖四十五年任礼部尚书。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虽然他是个官员,但他的生活仍然很差。
嘉靖三十九年,父亲去世,时任南京国子监博士的李治回老家参加丧礼,按礼制忧国三年。这时,东南沿海遇到了麻烦,他和妻子女儿遇到了敌人的围攻。丧末,李志举家三十多人迁居北京,暂时找不到工作,只好想办法像老师一样生活。十个月后,我终于拿到了北京的国子监博士(从八步教官那里),然后传来了爷爷去世的噩耗。他和家人一起回了老家,再次尽孝。经过这一折腾,本来就不富裕的他,更是雪上加霜。
他在安排祖父葬礼的时候,回到恭城接妻女,却得知了更悲惨的消息:当时他把妻子和三个女儿安顿在当地,给他们买了几亩地,但后来河南遭受了很大的灾难,当地救济缓慢,两个小女儿饿死了。
这段痛苦的经历,加上王阳明任礼部尚书期间对王阳明学说的研究,促使李贽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李治也结识了泰州学派的重要人物(王阳明死后,其弟子王艮回到泰州讲学,后称泰州学派),如王绩、罗汝芳、耿定祥等。他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感受,致力于开拓人民的智慧,赢得了李志的青睐。
万历九年(1581年),李治从云南辞职,留在黄安和湖北麻城讲学、著书。在麻城教书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追随者,有男有女。经常发表令人震惊言论的李治,行为上也是叛逆的: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他在麻城一座寺庙里出家。
因为他在北京为官经历短暂,而通州又是南方通往北京的要道,所以与通州有很多交集。第一次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之恺夫人带着孩子去北京等待朝廷的新任命;第二次是在隆庆元年(1567年),李治进京,在礼部工作;第三次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治逃到北京,住在西山的极乐寺。他在《续焚书与潘》中写道:“若未决,与小川同船赴六合,大门口见老舅。虽然不是仆人自己的,但你也可以说仆人没办法。”这是李志第三次来北京。他从潞河下船,来到通州市,然后去了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次年春天,他乘船沿大运河离开北京。据记载,李志在72岁之前至少去过或通过通州6次。
生与死的区别
然而,李志晚年生活在通州,没有一个生死与共的朋友:马经纶。由于李志令人震惊的言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马经纶是当时李志的“铁杆粉丝”之一。
马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字主一,号成锁,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州)人。马经纶从小聪明好学。27岁那年,他考上了自己的丑系,成为一名学者。起初,他在工贸部实习观察政治。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任山东肥城县令,爱民,成绩显著。万历二十三年,马升任监察御史,革职回通州老家。
他整天阅读书籍和历史记录。在他的家乡,马,谁是勇敢的正义在诚实和坦率,做了很多好事。他把工业部左侍郎迁葬,把教师李春雨和挚友吴也葬了。他还以正义的方式埋葬穷人,每年都照顾穷人。光绪年间《通州志》卷十收录了他为通州林氏妇女所作的《林氏墓碑略》。
当官时,比李贽小三十多岁的马经纶,对李贽仰慕已久。马罢官后,致力于经学研究的越来越认识到李治的“离经叛道”思想。他们经常用诗歌和散文交流,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李治第三次出京后(1597年),住在他的朋友、山东济宁漕运总督刘东兴那里。在此期间,马前往山东寻找李志,与李志重续友谊。这期间,他们又讨论了周易。后来,马经纶有事回通州,70多岁的李治执意要送他千里迢迢到天津芷谷。路过大运河临清门时,李志感慨万千,写了一首《与马城出临清门》,感叹他们的情谊:千船临清州,关门的开关不自由。谁愿意以非营利和非盈利的名义,只有你和我醉了,浪费了。
1600年夏秋季,李志结束了在山东济宁、南京等地的旅行,再次回到湖北麻城。这次他遇到了麻烦。因为李治的非正统论引起了当地乡绅的极大不满,他们散布李治懂巫术的谣言,煽动老百姓围攻李治。
听说李治被迫害,马经纶不远万里来到湖北营救李治。为了照顾李志的生活,马经纶决定带李志去他在通州的家。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治到达通州后,每天和马一起研究《易经》。李治继续写《易音》,和马一起读《易经》。他经常引用苏东坡的一句话“读经书不厌,但要细细读来,知己知彼”,以示学习的态度。闲暇之余,马经纶陪同李志一行参观了周边地区。李志在《有序回报温泉》里记录了他来通州后的一次郊游场景:春天过后,他和马成一起等着北上,路上出了汤坑,直接在商场里选了张子,带着侄子去晁谷发家,还有他的小伙伴陈璧,有一次我在这里,连喝了三天,然后一起回去了...
今年“公安三元”之一袁中道也来通州看望李志。李志在湖北讲学时,袁中道深受李志的影响。
李志在《小修后》中说:“我老丑的时候,在六合麻城研究所,遇到了袁小秀的三哥。虽然没见到太师哥哥,但看小修就够了。再看这卷!”谈话中,袁中道劝李志少吃肉,因为听说李志喜欢吃肉,认为吃肉太多不健康,李志不听。今年夏天,我的朋友刘东兴也多次派人去接李志。他拒绝了刘东兴的好意,只是复制并发送了他的杂记作为纪念。
也许是经历了漫长而不确定的人生,李志对通州的生活很满意。来到通州后不久,他写了一首诗《夏至后第二天马里山园林池小集》:只有在通州,他实际上赢得了巡回演出。清阴痴迷钓鱼,曲水是船。细面不是燕麦,茶是虎丘。今晚会有风和雨,我想呆很久。
在通州,李志抓紧时间写作,继续修改《易音》。据他自己的记载:“与一起读《易》,凡千次,一年与《九正一音》成。”这是他最后的学术著作。写完《易因》手稿,他请马提出建议,马建议将书名改为《九正易因》。听到朋友的建议,李志非常高兴。他把它记录在这本书的序言中。
当李治在通州度过他难得的闲暇时光时,朝廷一些人对李治的迫害并没有停止。万历皇帝把李治扔进了北京大禹。马经纶救过不少人,多次帮助李治辩解和辩解。马经纶在《与李叶林去小寺口》中说:“(李贽)从来不自设门户,不设藩篱,不开宗派,不立纪律,从来不抵制颜登坦,收一人为徒。”大意是说,李治既不拉帮结派,也不造反,所以朝廷应该立即释放李治。也许是马经纶的努力起了作用,朝廷并不打算关押李治,而是把他送回了老家。得知这个消息,李志觉得这是对他的极大侮辱,决定表达自己与死亡的抗争。
袁中道这样记录李志之死:“有一天,他叫服务员去剃了头发。服务员走了,用刀割断喉咙,两天呼吸都停不下来。侍者问:‘和尚(李治自称编者按)痛吗?’指着书说,‘不疼。他又问,“和尚为什么要割伤自己?”书上说:‘70岁的老人想要什么!’所以,绝对。“李志故意叫监狱里的服务员给他剃头,趁机抓住剃刀割断他的喉咙,在血泊中死了两天。李贽刚烈的性格备受推崇。
李志之死,最让人难过的是马经纶。他煞费苦心地将李治的遗体运回通州,安葬在城北傅颖寺西侧的一个高坡上。这是李志和马商量后选定的地方。李志的老朋友焦红题写了“李卓吾先生墓”。八年后,李志的学生王克水、梅、苏捐款为建碑。李贽死后,当时许多学者来到北京,在李卓吾的墓前哀悼。崇祯八年(1633年),刘东、俞以正合著的《皇帝风光简介》记载了李治墓的情况:“葬高一尺,周有白杨百余株。纪念碑二:一、李卓吾先生墓,焦红秣陵题词。一、卓吾老子墓,可写黄王美,碑不以乡命名,但称卓吾老子。”
几百年来,李志的墓发生了变化,移到了现在的西海子公园。李志也成了通州历史文化的名片。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李贽晚年寓居通州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