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陷“贩卡门”,“换汤不换药”的骗局为何屡屡得逞?」
本篇文章1098字,读完约3分钟
大学生“卖”新注册的银行卡,用于境外洗钱,从而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这不是一部犯罪电影,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1岁的浙江杭州小伙子李明(化名)没想到会被江苏无锡警方叫到派出所问话。早在一个月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公安机关就接到当地市民举报,称接到诈骗电话,通过网银被骗走2000多万元。犯罪分子经过调查,在国外犯罪,当事人的资金被骗,然后流入国内银行账户,有很多神秘的来源。李明的银行卡账号就是其中之一。
报道称,买卖银行卡(银行卡、对应绑定手机卡、身份证、u盾)的“四件套”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大学生位于链条顶端。黑银行卡经销商经常通过兼职打入学生,轻松诱惑学生,高薪兼职,每张卡150-200元。
不难区分,“卖卡门”不是新型诈骗,而是近几年频繁发行的兼职诈骗的“翻新版”。随着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与时俱进,诈骗手段由旧到新更新,将骗局“引”进了2.0时代。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披上金融外衣后卷土重来。但说到底,它的使用无非是大学生受害者贪小便宜,相信麻痹大意的心理,以及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然后,他们整合非法渠道获得的信息,大做文章。经过包装、设计、制造诈骗场景,最终达到收钱的目的。
从举报内容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只想加闲钱网购、消费或在网吧打游戏,然后草草给骗子身份证等信息,甚至出现集体宿舍被骗的现象。必须注意的是,银行卡不是闲置的东西,要妥善保管。废弃的银行卡要及时注销,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转让或出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涉案大学生既是受害者,又是“帮凶”——希望不劳而获,轻松月入万元以上,却不知道出售自己的银行卡损害了个人名誉。同时,它们明显违法,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从违反金融管理法规,被警告、罚款1000元,到涉嫌构成《刑法》规定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等。
银行、高校、学生、警察各司其职,才能避免“卖卡门”现象的再次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开学后,公安部门、金融机构、学校老师都会发布预警,提醒学生防止兼职造假,但预警属于预警。兼职诈骗依然打着“招人”或者宣传快速致富机会的幌子,在网络上招摇过市,诈骗、诈骗频频上演。
根本原因在于调查主体不明确,监管不力,部分学生认为有利可图。要切断银行卡对黑色产品的买卖,大学生必须放弃“贪利”的思想,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凡事都要看紧。同时要强化法律观念,识别诈骗套路。如果想做生活费兼职补贴,也要通过正规平台申请,避免对个人信用和财产的双重损害。对“卖卡门”等兼职诈骗的治理,不属于教育部门的监管范围,应由公安机关严肃查处,及时发现虚假信息,接受受害学生举报,铲除诈骗团伙。(孔德奇)
标题:「大学生陷“贩卡门”,“换汤不换药”的骗局为何屡屡得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