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兼职送外卖”何以收获舆论同情?」
本篇文章1586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四川省通江县一名教师在节日期间兼职接生,被媒体报道后引起网友热议。5月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委托人李先生夫妇处获悉,在受到媒体关注后,在网上引起热议,李先生已辞去兼职外卖。(5月8日,报纸)
通江县的李老师可能没想到,她会因为兼职送外卖而成为新闻人。虽然在引起网友热议后,李先生已经辞去了兼职,但留下的讨论并没有散去。回顾这次新闻事件,可喜的是舆论并没有批评兼职送货员李先生。相反,李先生为什么获得了舆论的大量同情,值得深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李先生在休息时间兼职提货,通过努力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是正常的。李老师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老师,她吃的是“公粮”。吃“公餐”就是为“公共管理”服务。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教师违章兼职。只是这些规定,更多的是指禁止编辑教师到校外培训机构工作赚取“外快”。因为这种兼职行为,老师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诱使学生在培训机构补课,滋生腐败;其次,一些教师在为家庭教育教学时不放心,导致“先教后不教”的现象。李老师的兼职送货显然不在禁止兼职范围内。这也是李老师赢得舆论同情的原因之一。
此外,李先生兼职送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卖的人需要跑去接单,可以降低血糖;第二,在接单发货的过程中,也可以四处游走,增长见识,增加收入。从这些原因中,我们可以窥见李小姐的生活状况。首先,李先生身体不好,血糖高,经常吃药;其次,李先生收入不高,兼职接生可以补贴家用。虽然在采访中,李小姐声称自己和爱人都有正式工作,平时不担心生计。但是,这是舆论回应的套话还是真实情况的表达?恐怕前者可能性更大。
李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爱人是当地一家医院的护士。这样的家庭组合其实并不富裕,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虽然我不知道李先生的家庭结构,但我不需要承认经济压力,因为我三十多岁了,又老又年轻,身体不好。事实上,李先生的情况和大多数工人阶级一样。人们不忍心批评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李先生就是我们。网友同情他,也同情自己。
长期以来,说到教师这个职业,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给他们加上很多道德光环。教师是勤劳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辉煌的事业。每一个标题都闪耀着金光,是一种道德上的赞美。但是,尽管有这些称号和光环,教师首先是人,一睁眼就要面对“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生活。他们还有房贷和车贷的还款压力。人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很高,但教师的工资相对较低。
如果李小姐月入过万,就不会经历非全日制分娩。但现实是,接生人员的月薪往往高于当地普通教师。在大众眼里,教师这个职业比外卖工人好,但是说到工资收入,很多老师可能还不如外卖兄弟,甚至还有差距。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会因为这个专业收入差距而受到伤害。李老师兼职送外卖也反映了老师工资低。这个问题虽然经常被提起,但始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无法有效解决。
很多地方为了提高教师工资,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同地公务员”。虽然有文件和政策支持,但提高教师待遇往往是一种“纸上福利”。其实,教师和公务员在工资上是差不多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公务员年终一次性奖励比教师高。很多地方政府也想给教师和公务员一样的年终一次性奖励。然而,由于教师基数大,地方财政根本负担不起。归根结底,教师待遇低的根本原因是当地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不厚。
近年来,教师待遇事件不断发生。媒体也跟进报道了不少。人们听到这些消息后,往往更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这一次,公众对兼职送外卖的李先生表示同情,说明舆论对教师的生活不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诉诸道德绑架,强迫教师“守贫”,只讲敬业,不讲待遇。
老师是人,不是神,是做普通工作的普通人。他们不需要被神化,也不喜欢生活在人民赋予的道德光环下。把他们当成普通人,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其实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沈道元)
标题:「“老师兼职送外卖”何以收获舆论同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强推网文免费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