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到抗美援朝,两支命运迥然的“东北边防军”」
本篇文章2947字,读完约7分钟
上个世纪,中国有两个“东北边防军”,都是负责保卫东北边防的。但在面对强敌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一个是张学良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面对日寇的进攻,他们奉行“不抵抗”,几个月就损失了几千里。所有的部队都带着民族仇恨和家庭仇恨撤退到海关...
一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东北边防部队”。面对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抗美援朝,保卫国家”,迅速出兵,发挥了国家和军事力量!
张学良的“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原是奉系军阀张指挥的军队,因总部设在奉天(今沈阳),故称。辛亥革命后,由保安部队和东北新军组成。1920年后,奉系势力扩张至关内,1926年春占领北京。1927年,张自称中华民国大元帅,接任总统职务。1928年春夏,被蒋、桂、冯、阎等北伐军打败,回到东北。6月4日,张在途中被炸身亡。其子张学良于6月19日出任奉天代理军务监,7月2日出任东北三省治安总司令,接管军队。经过与南京国民政府近半年的谈判,1928年底,张学良决定在东北“改旗易帜”,服从南京政府。12月29日,张学良、张、、万福林等人正式宣布改权。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民族团结。12月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军长,张、、万福林为副军长。沈阳东北边防司令办公室。在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冯军被立即改组为东北边防卫队,简称东北军。
1930年中原大战后,东北军成为中央陆军之外最强大的武装力量。1931年5月,东北军根据国民政府军队编制改组后,取消了陆军和师团编制,以旅为和平时期最大编制,分为国防部队和省国防部队。以色列国防军步兵有25个独立旅,另一个师(3个旅),6个独立骑兵旅,3个独立炮兵旅。省防卫军有3个步兵旅和2个骑兵旅。此外,还有空陆军空队的5架飞机和260架飞机;海军有两个海防舰队和一个河防舰队,20多艘大小舰艇,总吨位约32200吨,海军陆战队三个旅。总兵力30万左右。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关东军只有一万人,30万东北军奉命“绝对不抵抗”。这不能不提以前发生过的一件事,就是1929年5月发生的“中东路事件”。当时中国东北当局与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就中东铁路(原名董卿铁路,民国后称“华东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发生争执,引发武装冲突。由于篇幅有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不得而知,只有结果:东北军败北,部队损失,满洲等重要城市沦陷,以东北军失败而告终。
这次“中东路事件”,给张学良的打击很大。中东路事件前后,张学良完全不同。年仅30岁的年轻元帅,心中有这样一个逻辑推理:东北军打不过苏军,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俄罗斯。按照简单的数学公式,A大于B,B大于C,那么A肯定大于C,那么东北军肯定不是日军的对手。而且偏偏日本人也这么认为。关注东北战局的日军认为苏军“未来牛逼”,作战能力不可小觑;为了权衡,他们认为“这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很脆弱。日军“南进”的“避苏先打中国”的主张正在迅速崛起。关东军参谋石原慎子奉命起草《关东军占领满洲蒙古计划》,狂妄地宣称张学良不是真刀真枪能对付的,挥舞竹刀就能打败他。
我们常说关东军pk一万多,东北军三十多万,不完全准确。因为“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精锐步兵和大部分炮兵都分布在平金、河北、察哈尔。东北有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炮兵1个旅,省防旅,其中辽宁7.5万人,吉林8万人,黑龙江2万人,热河1.5万人。虽然有19万人,但装备比海关里的精锐部队差。尤其是省联防部队,一个旅的作战能力不等于国防旅的三分之一。而且部队部署过于分散,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19万东北军部署在从南方山海关到北方满洲里的广大东北地区,没有重点。
日军主力集中在以沈阳为中心,南蛮铁路为线路的地区。占领交通枢纽,才能快速脱身。而驻扎在附近的日本海外兵团之一的朝鲜驻军,也可以迅速增援。
日本陆军部和总参谋部制定的《解决满洲问题的计划大纲》认为,“在张学良二十万大军的围攻下,一万日军无法以普通方式与之作战。情况紧急的话,不先发动进攻就很难取胜。”因此,关东军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突然进攻、快速占领重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弥补与东北军的兵力差距。
而中国军队的克制和耐心,让关东军大为吃惊。北大营8000守军被一支只有700人左右的日军击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关东军迅速占领了辽、冀的交通要道和城市。由于兵力严重不足,它一再敦促增加兵力。为此,日本军部先后将20、10、8、14、6师从朝鲜、上海、日本调往东北。加上原来的第二师和独立铁路警备区,总兵力近10万。中国军队错过了最好的防守反击机会。
无论如何,“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在兵力上的优势是绝对的,但正是因为追求不抵抗,对方似乎赢得了一场不可能成功的军事冒险。
历史没有如果,但不能重复!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中国周边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美军入侵朝鲜后,战火烧到了鸭绿江,东北地区从战略后方变成了国防前哨。为了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作出了重要的应急决定,决定向东北地区抽调几支部队加强东北边防,以便提前做好计划。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1、第2、第8炮兵师,以及一定数量的高炮、工程兵、战车,组成东北边防部队,总兵力25.5万人。苏羽是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兼政委,萧是副司令员,萧华是副政委。周恩来将《关于防御东北边防的决定》送毛泽东审阅,并通知起草《决定》。毛泽东当天指示:“同意,照此办理。”
东北边防军战斗序列
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苏宇
东北边防军副司令肖
东北边防军副政委肖华
第13军团
司令员兼政委邓华
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
第38军(由112、113和114师管辖)
梁行楚司令
政委刘希媛
第39军(由115、116和117师管辖)
吴信泉指挥官
政委徐滨州
第40军(辖118师、119师、120师)
温玉成司令
政委袁升平
第42军(由124、125和126师管辖)
吴瑞林指挥官
政委周彪
炮兵第一师
第二炮兵师
炮兵第八师
高射炮兵、骑兵、工程师和摩托车手
东北边防军警惕地守卫着边境线
随后,作为战略机动兵团的第十三兵团和第四十二军,25万部队迅速集结,在东北东南部待命。当时东北边防军司令苏羽因病未上班。不久后,第九兵团和第十九兵团被抽调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在金浦和陇海铁路线附近的机动区。
朝鲜的局势非常危急,因为美军在10月初越过了38度线,入侵了朝鲜。10月4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组建志愿军赴朝作战事宜。中共中央决定立即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彭、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立即被派往朝鲜,与朝鲜同志合作打击侵略者,争取光荣胜利。”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发前往朝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边防军的建立,不仅巩固了东北边防军,而且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做了极其重要的战前准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是军事史专家)
来源:中国军事网
标题:「从“九一八”到抗美援朝,两支命运迥然的“东北边防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