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人类一种复杂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既表现为个体深层的精神活动,也表现为集体无意识行为。社会记忆,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灾难记忆...有一种记忆,没有特定的记忆主体,属于集体记忆的一种。通过群众的口碑代代相传,或者可以称之为民间记忆。这种记忆形成的文本包括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所观察到的韵体,以及类似于口述史料而未归入某一学科的散文体。在现有的考古发掘或历史探索中,民间记忆就像一把打开密室的钥匙,成为破解考古或历史文化真相的关键环节。
隐藏数百年前历史事件的童谣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童谣是“具有特殊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并且“珍惜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有重大发现”。考古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论断。
“石龙反石虎,金银十万。谁知道怎么破,就买成都府。”这是一首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流传了几百年的童谣。还有张千船沉银的传说,当地人津津乐道。2015年底,学术专家认定彭山“江口遗址”为历史记载的张的中心区域之一。传说成了历史事实,流传了几百年的童谣也没想到隐藏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按照民间文学的一般观点,传说本身是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的,其历史价值就不用说了。而童谣一直被认为是训练孩子语言和思维的民间智慧。大多是押韵风格,朗朗上口,地方色彩浓厚。从“江口申银遗址”的真实情况来看,这首童谣至少包含了两条信息:第一,沉银的地点应该离石龙石虎的位置不远;后来证明石龙石虎向西的直线距离约为1500米,即抚河与南河的汇合处,是明代正史、方志《彭山县志》记载张“江口沉银”的地方。第二,银矿数量巨大,“十万”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说明数量巨大;此外,还有“石龙vs胡适,金银采山,中华宝兴,民族显岁”的摩崖石刻,也证明了巨大的财富。
民间文学本身就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种文化元素的积淀,与历史不是直接的、必然的一一对应。但是对于考古来说,哪里有一块证据说一句话,又注重让物件说话,可能就是受此启发:洛阳铲不是发现地下埋藏秘密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历史事件可能永远成为一个谜,也可能在不经意间留下线索。这个痕迹可能是地上的废墟,地下土层的灰坑,也可能是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童谣。当时人们把历史资料编成口头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包含的历史真相逐渐被遗忘,这就需要后人沿着这些线索解开谜团。
一个传说暗示了黄金家族的家族源代码
传说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强调传说的历史意义,认为传说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历史事实。
如果说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而普遍留下红爪和雪泥,那么一个族群甚至一个家族的历史大多来自于口头的家族记忆,再加上战争、灾难等外部因素。即使有族谱等民间文献,往往也只能靠口述家族的过去代代相传。
河南中牟县一个蒙古族黄金家族的民族起源,是通过在该民族中流传的姓氏传说,辅以家谱和碑刻得到证实的。传说的内容大致包括先祖的身份——“穆王娇”、“将兵”;逃亡的原因——因触怒皇帝而避难;藏匿地点——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姓氏的由来——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他们被重新命名为“焦”、“肖”、“肖”。传说中的三个核心要素:民族认同、分布区域、姓氏来源,与历史和现实相当吻合。由此可见,口头传说文本,即使不是确定学校姓氏的关键因素,至少起到了诱导民族血统查询热情,为确定民族身份提供线索的价值。
家族史通过传说传播,成为家族成员的集体记忆。在中国,它不仅是一种民间传统,而且往往蕴含着特殊时期难以讲述的历史信息。就像萧家的氏族传说一样,起初为了保守这个家族的秘密,以祭祀和古语的方式偷偷自觉地流传下来。
岁月可以风化铭文,老鼠和苍蝇可以侵蚀家谱,传说作为活的文本一直在人们的嘴里流淌。虽然会受到记忆机制的限制,降低准确性和可靠性,但终究会保留线索,得到真相。
一段回忆,寻找西汉陵墓入口
除了流传已久,成为系统的固定记忆文本的童谣和传说,普通人对日常生活松散零碎的记忆,有时作为“史料”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这种日常记忆不一定是叙述者的经历,也可能是家庭成员的代际信息传递。另外,日常记忆所展示的“史料”价值也不是偶然的,大部分日常记忆都太过琐碎,不是“史料”;这种记忆只有符合特定的时代空环境,才能产生“记录”历史真相的价值。当然,人们的日常记忆是否能被深刻地记住还是未知数。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墓发掘中有一个戏剧性的场景:由于长期找不到墓门,发掘工作停滞不前。一个曾经在山里挖地窖的村民的记忆激励了考古队的队长。沿着这条线索,考古学家在山顶找到了墓道的入口,打开了通往地下墓穴的大门。
任何记忆理论都是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的,对记忆材料的寻找也是有目的的。而这些平淡琐碎的日常记忆几乎不在所有记忆理论的覆盖范围之内,它们的民间性和日常性使它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历史建设。正是考古发掘使这种日常记忆成为考古发掘过程中的一条线索和一个重要环节。
民间记忆是多样的。作为一种视角或思维方式,它可能在解决历史和考古之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必须承认,无论研究者多么科学严谨,记忆本身的模糊性使得任何记忆文本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也承载着一些可靠的史实。对于历史考古研究者来说,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草蛇灰线,就有可能打开某个历史真相的密室。
(作者:杨旭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民间记忆:一把打开历史密室的钥匙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