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心目中,老子是神仙,庄子是得到真理的真人。作为道家的代表,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广阔的,他们是天生的,他们的生活是洒脱的。但其实远非如此。
中国学者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中国的大思想家,著书立说,都是为了拯救世界,拯救人民。晚年,老子决定离开人世。出函谷关往西走,关官尹让他留下一句话,他就写下了五千字,后人称之为《道德经》——一本治理天下的书。老子红尘未脱,忧世。庄子充分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写出了后世称之为《华南经》的东西。老庄还声称《道德经》和《南华真经》成为道教经典。老庄思想有先天因素,但正在积极入世。庄子曾经享受过!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嘲讽老子的诗:“与其说是知,不如说是言,这句话是我从老君那里听来的。如果道老君是知者,为什么要写五千篇?”这不是了解中国古代圣贤的心思,而是忘记了中国文人的大义。为什么老夫子能说会道,卖弄这种小聪明,给别人看矮个子?
老子思维的逻辑是从宇宙观到治道,从自然之道到君臣之道。思想之河从源头上来,顺流而下,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顺畅和通达。《老子》这本书与道德密切相关,其主要对象是“圣人”,即得道的统治者,然后延伸到他的臣民。《老子》共81章,“圣人”一词出现32次。除了“圣人”一词在某些章节中反复出现,其余都被视为每章论证的立足点。在这81章中,约有12处“贤者”的主语被省略或被其他词(如王侯)所替代。此外,约有24人谈到传道与治国、从政与立业的关系。毫无疑问,老子面对的是君王和臣子,讲的是治理社会的哲学和治国的道理。所以历代王朝和无数统治者都重视《道德经》。汉代,在汉高祖、、文帝、景帝时期,黄老艺术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唐、宋、元、明、清时期,许多皇帝都把《道德经》视为“南王之术”,治国之道,把学习《道德经》作为必修课。
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其他思想,诠释了老子的思想,将“道”投射到更广阔的时间、空和世界,探索天、真理和人性,关注世界的规律。他以眼观天下(“天下”),以心观帝王(“应帝”、“让王”),以言论道(“天地”、“天道”、“天命”),以谋天下(“人间”)。庄子就像《幸福之旅》中的大鹏鸟,但当他飞得越高,看到的却是“人间之城”。他看到了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图景:那是打结的时代,荣成、大定、黄波等传说中的宗族首领实现了天下的统治,百姓衣食无忧,风俗优美。邻国面面相觑,鸡犬之声不绝于耳,百姓至死不互通;他猛烈抨击孔子和墨子心目中的理想国王,不留丝毫怜悯之心:唐尧、虞舜、于霞、周文王、周武王等聪明无知,扰乱了世界;他看当代统治者,不满,不顺眼,缺乏自信。带着对现实世界的悲观和失望,他常常逃入虚幻的世界,发展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和达到人、现实人、神的梦想。历史上,庄子最美的时代是在唐朝开元年间,被唐玄宗李隆基封为华南真人,庄子被封为华南经典。与《道德经》相比,《南华经》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较少,但却成为了士人与世抗衡的精神宝典。
老子治国观的核心是无为而治。《道德经》中有很多论述:“圣贤无为而教无字”;“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没有欲望,人也单纯。”无为而治的灵魂是知行合一的道。
“万物皆杂”就是说它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庄子《瀛帝》载:南海之帝为太,北海之帝为胡,中央之帝为乱。处在一个混乱的地方。混乱被善待。尤、胡欲报乱之德曰:“人皆有七密,可闻、可见、可吃。这是独特的。试着凿一下。”一日不知,七日乱死。分,审,一律,是非,是非,明辨善恶,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甚至是有害的。水有鱼龙混杂,世间有善恶美丑。鱼有鱼道,虾有虾道,人群中有球道、佛道、魔道、圣道、俗道,坚持一贯性是不可能的。俗话说,水清则无鱼,人来视察则无弟子。在植物王国里,有香花,有毒草,好与坏并存,可以激发活力。
“独立不变”,道是绝对的存在,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它,没有任何意志可以影响它,“天地无情,万物为狗”,所以只能顺应它,辅助它。逆着路走,做自己想做的事,再好的愿望也只能走到对面。越用心,越努力,越有害。
“每周旅行没有危险”。道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天地各有各的道,万物各有各的道,众生各有各的道,地方各有各的道。青竹,沉郁黄花,无非是道。明白这个道理,用心去发现,亲身体会,有效利用。
“为天地之母”,道是万物之源,“道生一,生二,生二,生三,生三。”万物依次呈现“道、德、物、器”四种形态,“道生之,德育之,物成之,器成之”。域内有“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四大区。他们有自己的方法。"民守法,地守法,天守法,道自然."遵循道的法则,一切都会自己成长和繁荣。
老庄是千岁师,弟子有智有愚。道是一个绝对的存在,但对它的理解和把握却受到人的才能、经历、喜好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看看三代开国皇帝:研读《道德经》,读到“古代皇帝王有一种恬淡的野心,以民心为心”,他是为民执政的。农民出身的明太祖学习了《道德经》,意识到“冯春正在成为一股大风”。他想建立一个静态的农业社会,强调基础,压制末端,禁止人口流动,禁止百里之内的人。“农民一英里内不能出门,黄昏时才能进去”。回归普化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停滞不前。清史祖读《道德经》时,读的是“杜菁”和“宽容”。他以宽大为政,整顿赋税,刷新吏治,协调民族关系,缓和满汉对峙,使入朝中原站稳脚跟。一般来说,都是取其所需,但取其所用更为合适。
老子把道德经写到第七十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突然,他的内心充满了起伏,他感慨万千:“我的话好懂,好做。这个世界不能知道,它做不到。”了解我的人少,模仿我的人更难得到。唉!世界上的圣人,别看他在外面穿着粗布衣服,但是怀里抱着美玉!看来他老人家不是个买得起放得下的人。纠结于自己说的话不被理解,活不出世界,“至善世界”的理想社会无法实现,只好站出来安慰自己。神仙老子,圣人般的类型在哪里?庄子写了《华南经》,该结束了。想起好朋友惠施的“奇谈怪论”,忍不住砍价:你惠施的理论和努力“对事无用”,“伤心老公!”(什么东西都有什么用,可悲!)这不就是惠施批评庄子的吗?“这孩子的话又大又没用,大家都去(抛弃)。”庄子陷入了“执着于用”的陷阱,忘记了自己对惠施话的反驳:不善用则不能用,心则不通;什么都没有,对什么都有什么危害!比天高的庄子是如何像大鹏一样落地,成为实用主义者的?“世界”情结难破!自由旅行的庄子,自由的精神在哪里?
庄子,谁出生的?谁使用世界?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老庄何曾乐逍遥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