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关于《论语》的著作数不胜数,但很少有人研究过《论语》的书名。事实上,《论语》的题目远比任何经典都复杂。《论语》有十余种称谓,包括前名、化名、全称、简称;忠于自己的名字还涉及到《论语》的版本和流传,确实值得探讨。

《论语》的书名最早见于《礼记·季芳》。的传说是孔子的孙子司()编的。如果这是真的,就可以证明《论语》是孔子死后不久才写成并命名的。这大致符合班固的《韩曙文艺志》:“当时弟子自有记载,夫子既是卒,夫子又是统议,故称《论语》。”班固指出,《论语》的编纂者也是指名道姓的,之所以指名《论语》,是为了做一些“弟子自有记载”的文字材料的“议编”工作。这看似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

(文化)《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论语》的书名只在季芳战国时期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见到。根据孤证原则,不能完全证明《论语》书名存在于战国时期。《论语》的编撰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由多人组成的编撰团队完成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论语》的编纂队伍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组成,有《中公》、《子游》、《夏紫》、《曾子》、《子思》等多种说法。此外,这支编撰队伍还有两句语录:战国时邹鲁的学者和《川中雅努夫米经》时期的医生。这反映了《论语》的复杂性。无论是哪个编撰团队完成的,还是谁带队主编的,都没有证据证明《论语》一成书就被冠以《论语》的称号。否则,以儒家墨家在战国时期作为“显学”的地位,以孔子“名于中国”的背景,孔子编纂的六经典籍是广为人知的,但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的书名却可以不为人知

(文化)《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周秦古籍的命名,包括完成后立即命名的例子,以及完成后很久才命名的例子。《论语》属于什么样的情况?在《论衡正说》中,东汉王充给出了《论语》第一次命名的时间,即汉武帝时期孔安国的《论语》开始被称为。这种说法显然与事实相反。且不说季芳提到的《论语》题目,比孔安国大20岁的董仲舒在他著名的《贤德对策》中就已经提到了《论语》题目,并引用了《论语》原文。在这里,似乎王充犯了一个无知的低级错误,但只能说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在孔安国之前,《论语》的书名很少为人所知,自然几乎没有人提起,以至于连王充都听不到。孔安国之后,《论语》书名开始广泛流传。韩和韩都学过《论语》。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传》引用了大量的《论语》原文,并表明孔子弟子的姓名都采用了《论语》。

(文化)《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从《论语》编纂到西汉孔安国年间约三百年,《论语》的书名极为罕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难道是因为《论语》另有书名而不为人知?

清代学者翟浩曾研究过《论语》的书名。他认为《论语》的书名是一写完就题写的。况且《论语》也曾用孔子这个名字,就像孟子一样。翟浩的理论在清代乾嘉考据盛行的时代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200多年后才被现代学者赵发现、呼应、引申和发挥。他在《论语新论引论》(载《中国哲学》第十辑,三联书店,1983年版)中进一步断言,孔子是先秦时期的旧称,《论语》是汉代新造的。换句话说,“论语之书,今称先秦孔子”。为了证明《论语》,又叫《孔子》,翟浩和赵继续进行,他们收集了37件书证。基于此,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论语》确实有一个原名孔子。

(文化)《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然而,在赵提供的19条证据中,没有一条能证明孔子是先秦的旧称。由此可见,赵季斌所说的“实”,是指所有证据都来自汉代,没有一个来自先秦。显然,孔子,作为《论语》的原名,并不是出现在先秦而是出现在汉代。《论语》篇名的考证应该把握准确的时间节点,但赵却忽略了这一点。

周代晚期书籍的命名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各种书多以作者姓氏命名,如老子的书叫老子,墨子的书叫墨子;还有以作者命名的名字,比如李恪;以数字命名,如尚军;以字加子命名,如子子思;以甲子命名,如韩非子、公孙紫龙。以上命名情况都与作者的姓、姓、名、字、号有关,让人一看书名就推断出作者。当然也有例外。老子五千字叫《老子》,又叫《道德经》,有两本书。这类似于《论语》、《孔子》与翟浩、赵是同一本书的情况,只是命名方法不同:《道德经》是根据书的上下部分命名的。《论语》是基于

(文化)《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论语》是根据孔子弟子记录的信息写成的。弟子自有记载,总数可观。据说“百篇”之多。后来,由于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百篇”的原始记载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本,以文章或书籍的形式在世界上流传下来,但这些文章或书籍的名称无法详细考证。

到了汉代,原本的《论语》演变成几部普遍固定的传记,其中《齐论》、《吕论》、《古论》广为人知,而《河间论》鲜为人知。《河间论》见于河间王刘德的民间收藏。这些列传在当时都有自己的名字,刘向、王充、班固有时也指他们的简称,如伦、齐、齐论、鲁论、鲁论、顾论、河间等。有时还会表示全称,如《论语》、《鲁论语》、《齐论语》等。此外,《论语》还有化名,研究者常将其称为“经”、“传”、“于”、“己”;这四个化名能否成立,需要做一些具体的调查分析。

(文化)《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检索战国至汉代文献,以“经”、“传”、“虞”、“纪”为名引用的名言有数百种;其中,以“经”为名引用的来源于《尚书》、《诗经》、《春秋》、《周易》、《论语》等;以“传”的名义引用,来源于《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孝经》、《公羊传》等;以“语”的名义引用,出自《论语》、《尚书》、《孟子》、《孙子》、《黄帝四经》;以“纪”之名引用,出自《论语》、《礼记》、《管子》、《史记》、《三略》等。古人没有严格区分“经”、“传”、“于”、“己”,往往是混在一起的。汉代文献引用《论语》,称“经曰”、“虞曰”、“传曰”、“越吉”,并加以杂糅。这一现象证明,“经”、“传”、“于”、“己”并非《论语》的特殊别名,而是经书、子书、史等几部经典共有的别名。就俗名而言,认为《论语》汉代有经、传、虞、纪等别名,自然可以成立,因为《论语》毕竟共有这些俗名;在严格区分俗名和专名的意义上,认为《论语》在汉代没有“经”、“传”、“虞”、“纪”等别名是有道理的,因为《论语》并不专享这些专名。在这里,做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调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只攻击一点,而忽略其余。

(文化)《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作者:姜岩,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