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个袁氏家族。因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都是有名的有成就的文学大家,祖籍是湖北公安局,所以被称为“公安三元”。
“公安三元”喜欢在山里旅行,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漫游。他们都生活在北京,留下了大量与北京有关的散文游记,并在西郊郭崇寺组织“蒲萄社”,宣传他们的文学思想。一家三兄弟文学观念相同,兴趣爱好相同,游记精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袁宏道的《满静游记》非常精彩,描述了他初春游览北京北郊满静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实满静并不是北京的热门景点,但在袁宏道的作品中却充满了诗画:“冰开始解的时候,浪是明亮的,鳞片和波浪是分层的,晶莹剔透,像一面新镜子,寒光从盒子里出来。群山被清雪冲刷,干如枯木,清新明亮如美人脸,初被卷走。”先写水,再写山,春山春水明媚;比起镜中化妆,清晨梳头的美人,更是为春天的山川增添了美丽。然后,他看到“柳条不会舒服,披风会软,麦田会浅。”那时,春天仍然很冷。“游客虽未盛开,但总有赏春茶的,有唱歌的,有穿红衣服的。虽然风还是很大,但是走路却是汗流浃背。每一只暴露在沙滩上,在波浪的鳞片上啜饮的鸟,都是无忧无虑的,在它的羽毛和鳞片之间,是快乐的。喝茶唱歌喝酒的人,红衣骑驴的女人,鱼鸟等等,无忧无虑的时候都很开心,页面上一幅生机勃勃的《京郊游春图》。袁宏道不愧为描绘场景、抒发情感的大师。他仔细观察事物,选择合适的材料。这本《满静游记》只有300多字,用词准确,形象生动。堪称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杰作。他还有一篇《牲畜促织》,描写了北京捕蟋蟀斗蟋蟀的民俗,批判买卖蟋蟀和赌蟋蟀的功利主义和劣根性。
袁宗道的散文也写得不错。他有一部《悟空之旅》,描写他和袁宏道一起去悟空旅行时的感受。极乐汤在北京不出名。据调查,它位于海淀区乌塔寺附近,高梁河畔。目前只剩下正厅和厢房。《悟空之旅》篇幅很短。第一段描述了极乐寺周围的场景:“高梁桥的水来自西山的深涧,通向雨荷河。白练千马,使其在水上略受欢迎。河堤在水中,两波夹在中间。青杨四排,古叶一树荫,可盖数席,竖线长。”通过对桥、水、堤、树、风的描写,勾勒出了极乐府周边的奇景。之后,沿河稻田、西山和寺庙的外部场景被布置出来,以渲染这里的美丽气氛。之后写下了极乐谷的位置:“极乐谷可以去桥上三里,小路也不错。在马的阴影下,如果它被覆盖。庙前有几颗松动的牙齿,松身清新,青黄相间。如果斑点像大鱼鳞一样剥落,七八周就可以做出来。”按照常理,下一段应该写的是极乐谷的山水。没想到文章戛然而止。而是写的像钱塘苏堤一样一个结。《悟空之旅》的妙处在于,它以悟空为题,通过描绘周围的美景来表达与亲友同行时的喜悦心情,与悟空本身关系不大。这种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赢得了很多声誉。
袁中道“长大变得豪迈,从两兄弟到京城旅游,多交四方名士,花半天”(《明史文远传》),也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他写了《西山十记》,对京郊的百花山、灵山、苗丰山、香山、翠微山、卢氏山、玉泉山等美景描写得十分详细。比如他写象山时说:“象山横亘山石,山胜。蓝云以泉取胜。折北,是卧佛,峰转凹,听不到春声。但是,门口有老柏树,几百人站起来,寒气逼人。”象山、碧云寺、卧佛寺各有特色。袁中道指出象山靠山胜,碧云寺靠泉胜,卧佛寺靠柏树胜,准确无误。他的观察力很强,风格也很出彩,不愧是著名的散文艺术家。
在中国古今文人中,三兄弟都有建树的非常罕见,“治安三元”的确是个例子。
来源:吉林福音时报
标题:(文化)“公安三袁”的北京情结
地址:http://www.jxjgzhdj.cn/jlxw/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