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瘟疫:诗人的千年之痛
本篇文章3264字,读完约8分钟
瘟疫是我们祖先曾经面临的灾难。诗人作为时代最敏感的触角,走过瘟疫,走过生与死,走过爱与恨。瘟疫,也被他们写成诗,简单或复杂,隐藏或呈现,几千年后依然伴随着我们,读出字里行间的那些痛苦。
一个
苏轼虞姬王朝死于疫病
苏轼和王兴是命中注定的。他的前妻王福去世三年后,他继续与王福的表妹王闰之结婚,当他的生活处于低谷时,由女仆变成妾的王朝云陪伴着他。
公元1094年,59岁的苏轼南渡贬谪之路,随和幼子苏来到徽州。离开徽州之前,苏轼多次动员年轻的王朝云留在江南。他不肯上云,一直陪着云,成为苏轼落魄时期的人生支柱。后来苏轼在《朝云诗序》中写道:“家有几个嫔妃。这四五年来,他们相继辞职,云中孤家寡人,南移。”苏轼家在惠州的生活怎么样?从“门不付饭,灶不炊烟”和“不敢扣门求夜话,总可以送饭继续晨练”可以看出其中的艰辛。
苏轼当时的诗词中的徽州是怎样的?徽州谢标,有“然地病,风韵为邻”;《随想录》中有一句“状态不好,那些僵硬的仆人都属于前者,但都要服;如果不是又冷又暖,那就太饿了。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不会生病。”在《与林天和先生》中,有“瘟疫猖獗,那些僵死的仆人不可胜数,可他们能做什么?”无奈!"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难倒能干的王朝云,他耕种土地,缝制衣服,勤劳节俭,努力工作。但是厄运来了。绍圣三年(1096年)盛夏,岭南闷热,王朝云染疫。经过多日的煎熬,他不幸去世,年仅34岁。也许苏轼是在感叹,他只是帮助隔壁的广州控制了一场迅速蔓延的瘟疫,救了很多人于水火之中!他只是为徽州人写下了治瘟疫的方子,“姜、葱、酱油三味,治痢疾,煮着呷着热着”,却没能救回同样染了瘟疫的爱人!
苏轼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为官,就是帮助百姓解救疾苦,就是施药,散药。而美死于瘟疫,让他感到自责和痛苦。慢慢回头,他仿佛看到了两个月前一起祈求健康,永不分离的端午节:“淡淡的汗水微微渗透碧湾,端午沐浴明朝兰芳。行香满青川。彩纹淡淡地缠绕在红玉臂上,小字斜挂着绿云欢。美女相逢千年。”唉!快乐总是短暂的,悲伤尤其巨大。
清理伤心的苏轼,遵从遗愿,将爱人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齐寺大圣塔下的松林里,建亭纪念。亭栏有一联:“过时了,只有朝云才能认识我;一个人弹老调,每次下雨都要三思。”王朝云从诗人的知音变成了诗歌中永恒的美人。
两个
袁浩文从死神手中夺回白朴
元代文学家、戏剧家白朴,幼年饱受战乱之苦。白宫和袁浩文父子是世交。这两个孩子经常用诗歌和散文交流。战争期间,白朴失去了母亲和儿子。元好问收留了他和他的妹妹,在兵变和饥荒中救了他一命。
白朴在《天籁集》原序中写道:“你若尝疫,便日夜抱于山中。六天之后,手臂上会出汗,会好起来的。不能忽视自己的孩子。阅读理解不正常。离山近了就说说笑笑,记在心里。几年来,我从斋北回到家,用诗感谢山云:‘虽然我真的成了走失的狗,但赖军曾经护巢。’在战争和瘟疫当中,袁浩文无私的坚持和细心的照顾,把白朴从死亡中带了回来,袁浩文无疑给了白朴第二次生命。
1232年,晋哀宗天兴元年,三圣之战失利后,哀宗下令城外军民、杜南军民家属及附近城市军民全部迁到汴京。汴京人口飙升至2300万。“五月,新茂如冬寒”,瘟疫伴随着奇怪的天气而来。"民间燥热者常发热、痰多、咳嗽."“他们讨厌寒冷,虽然他们在窗帘下穿得很厚,靠近炉火,但最终还是无法抵御寒冷。”但瘟疫传播的恐怖程度更是难以想象:“去仁臣者改元朝,京师戒严。3月下旬,被攻击的人总是半个月。过关后,大家对疾病都免疫了。有病的死人跟在后面。……”无论是《黄金时代史》还是名医高力的《内外外伤辨惑》,都有大量的笔墨记录了这场夺去数百万人生命的瘟疫。亲身经历过瘟疫的元好问也表达了“天无眼”的悲哀:“鬼是十月围城时的邻居,各县相逢新白发。恨我,不如去雁南,佩服你,只回北人。匡丁功名薄,去乡下转骨。老眼只有这样,穷途末路没用,可悲。”最悲哀的是,在这个冬天,在疫情过后的激烈战争和饥荒中,袁浩文看到了岁月的山河满目疮痍:“我在一座围城里度过了两年,我的忧虑和饥饿每天都在被炸。当焦头突然移动时,谁来拖脚分船?白骨和许多士兵死鬼,袁庆山有做神仙的土地。在三月的西南方,书的声音绝对完美,夕阳落寞望着眼前。”
次年春天,汴京城被攻破。又一个春天,徐金国灭亡了。
长大的白朴,在战争和瘟疫中被国家的死亡深深创伤,发誓不当官。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元好问,在歌词和歌曲的创作上有了很大的拓展,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所以我们爱这种充满柔情跌宕的白朴:“孤村夕阳,西天寒鸦老树。一点点飞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那么,我们也应该热爱这种白朴,凭吊故国山水,唤起感叹文章,感受乱世浮萍,担忧民生。回首家国之变,他义愤填膺:“走遍江南,只有青山留客。亲友之间,中年悲喜交加,数次离别。棋“不知人变天下,兵犹见川留血。感叹旧日,歌舞岳阳楼,酣畅淋漓的休息。冷天短,云暗。空残月基地。听颜歌说笑,谁是英雄?只有枕头破了,亭子里的雨动了,船被长江的雪淹了。想放烟花,三月去扬州,大家都会说。见有遗民仆倒,气得起身道:“有船只一万,钟伊夫长空.。”胭脂石井还在,都搬出景阳宫了。花花草草在吴幽径时,陈家古庙在卧蜀,无复戍。更刀子山赋,愁杀白头翁。记得那一年,南北互相仇视。很难像往常一样。壁月琼枝新恨,结绮春梦好,终究有时终。不要唱后庭的歌,声音在流泪。”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急道:“田家千仓熟。恨是很难衡量的。可惜稻子一涌,蝗虫遍地。填平沟壑,替换道路,伤害老幼。安得长安毒手改教海斯金玉。"
三
韩愈《抗击疟疾鬼》记录了抗击鼠疫的战斗
瘟疫,文士友谊中的哪一个?哪一个是有血有肉的取舍?哪一个是在冒烟的保级路上?哪个在亡国之乱?从古至今的诗人,面对灾难的描述和感受,参与防灾救援,对灾难的探索和深刻反思,将成为我们今天的镜子。
“尸骨不盖,疫痈流行。城变人,墓平千年。来来回回,白日薄。”仅从中国乐府《侠客行》这三句残句,我们就能深切感受到瘟疫盛行时生命是如此脆弱,转瞬即逝。
“医生不停地加毒、抽、灌。艾灸大师施爱坤,爽如猎火。诅咒老师的嘴和牙,舌头就飞出来了。傅氏使刀笔,莫丹横挥。”唐代大文学家、政治家韩愈,详细记载了人们是如何与瘟疫作斗争的:草药熏蒸、艾灸、火疗,女巫摆开阵势念咒,道路立交桥使用符咒、画符。每个人都提出了建议,并尽一切努力拯救那些生死攸关的人。
“去年,鼠疫牛囤积了空,在城里割丝和买刀。头巾遮脸,怕别人知道,刀代替牛。姐妹俩互相折磨,路人只看到土。清苗防乱,整沟等雨。”唐代诗人戴书伦的《女耕》中,父亲去世,母亲年迈,哥哥参军,只有两个姐姐在田里劳动。再加上去年的瘟疫,牛死了,姐妹们也无济于事,只好用刀挖地种庄稼。瘟疫过后,家庭会死去,这是真的。
“记得有一年去村里,瘟疫正在作恶。人来要水,无处可探。”在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的《游子歌》中,当瘟疫降临时,大部分劳动人民都处于“日日呼唤而非地不灵”的绝望境地。
“江南百姓,诚怜,疫痈更为凶险。军中驻百万,米粟斗三千。”短短二三十年间,原本买不起的粮食价格涨了三倍!在王冕生活的这个时期,既有战争,也有瘟疫。
“连村里都放烟花,比房子还残废。民生近鬼,疫情还相关。”明朝的藩王朱永成感受到了这场灾难,悲痛欲绝:“当你羞于做决定的时候,你应该向空低头叹息。我要砸天,恨凌的缺失。”
但是,阿清王朝张训嘉写的这首《龙沙大疫谣》却是一场可怕的瘟疫,人间无情,死气沉沉,让人头皮发麻,心如刀绞!“夏天,六月的一天。废墟腐烂,蒸汽毒烟,情欲,邪血,春光。喝酒的人站死了,接触的人站起来。于是乎,疫情氛围弥漫,无边无际。如果有长辈皱眉头,他会告诉我们为什么疫情这么深。申请驱魔。钟声和鼓声为老人准备好了,祭祀开始了。斋戒沐浴,向神灵祈祷,只能说明可以消除皮疹,平和。我敢肯定迪基少,凶的多。谢谢你,自古天心如此厚道,我心如扫帚香。每晚焚香庆北斗,救仁寿,誓千次。”
写到这里满满的都是悲伤,却祈祷少点瘟疫多点好天气。
标题:(文化)瘟疫:诗人的千年之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李白笔下的九省通衢
下一篇:(文化)释张芝“匆匆不暇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