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朱光亚:人生为一大事来
本篇文章3476字,读完约9分钟
青春里的朱光亚。(数据图片)
朱光亚在工作。(数据图片)
当人们提到朱光亚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两弹一星”的不朽功绩。事实上,他不仅为新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吉林大学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朱光亚在长春无私地工作,为祖国培养了一批人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美国学习成绩优异
朱光亚,1924年生于湖北。由于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他和兄弟姐妹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938年,迫于抗战形势,初中刚毕业的朱光亚迁居重庆,在重庆南开中学就读。1941年考入西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通过留美归来的赵光增等教授了解国际物理学科的新发展。1942年夏,朱光亚转入西南联大,在周培源、、王竹溪、叶、等多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曾昭伦和数学家华被派往美国研究原子弹的相关技术。年轻的学者朱光亚和李政道被吴大猷选为助手与他同行。
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密歇根大学,在攻读博士学位和研究实验核物理的同时,担任吴大猷的助手做物理研究。其间连续四年获得全额奖学金,各科成绩A。1947年初,他在世界著名的物理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英文论文,中文名字开始出现在核物理的新前沿。1949年秋,朱光亚获得博士学位,今年才25岁。
毅然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朱光亚和很多进步学生都很激动,觉得报效祖国的机会到了。朱光亚率先组织起草了著名的《致留美学生公开信》,在全美留学生中传阅。到1950年初,已有52名决定回国的留学生签署了该协议。今天在泛黄的报纸上,我们还能看到朱光亚号召留学生回国参与建设的肺腑之言:“同学们,听着!祖国在召唤我们,4.5亿哥们在召唤我们,五千年的荣耀在召唤我们……我们的民族不再是被侮辱的民族,我们站起来了!回家吧,快点回来!祖国急等着我们!”
1950年2月,朱光亚放弃外国优惠,毅然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接下来,也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纷纷回国。
回国仅四天,朱光亚就站在了北大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专攻光学和普通物理。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学术著作《原子能与原子弹》,系统论述了核武器问题。
1952年,朱光亚被选为板门店谈判的译员。当时美国虽然已经在战场上输了,但是因为有核证,态度还是很强硬,谈判极其艰难。这让朱光亚觉得很舒服。他知道,新中国要想真正独立,不被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现代国防。他下定决心这辈子做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我去长春是为了忘记我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困难,人才匮乏。1952年,中央政府决定在东北建立一所能与国际接轨、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1946年党在哈尔滨创办的东北行政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期间,一批来自北大、清华、燕京大学等院校的著名学者来到这所学校充实师资力量,壮大学校实力。俞、朱光亚、吴诗书等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满怀热情地赴长春,投身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
当时任命朱光亚为专项实验规划组副组长。那年他才28岁,还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当时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很差,但面对困难,朱光亚并没有退缩,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科创建上,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朱光亚在领导物理系成立的同时,也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给五个年级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力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还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论文。
朱光亚对教学方法非常讲究。他印了“问答卡”,学生可以在上面写问题,给老师写答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昌达至今还保留着大学时朱光亚给他的原子物理笔试答题卡。朱光亚讲课思路清晰,概念透彻,语言简练,其课程被学生称为“美术精品”。他的学生院士回忆说:“听朱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他不仅教会了我每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还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和研究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朱光亚在东北人民大学任教期间,关心学生,与学生交往。他的学生张在轩回忆说:“除了课堂教学,朱先生也非常关心我们的健康。下午下课后他经常和我们一起锻炼,打篮球,跳集体舞等等。”朱光亚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写练习课的练习卡,亲自复习修改。吉林大学历史博物馆收藏了1954年朱光亚为青年教师修订的26张练习卡,从中可以看出朱光亚严谨的学风和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
朱光亚和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企业家们都兴高采烈,夜不能寐,打造国内一流的物理系。现有的朱光亚教学文稿显示,1953年他做力学讲座时,从10月16日到12月31日,朱光亚主持了7次教材研究会议,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物理系成立之初,他就建立了每月至少开一次科学报告会的制度。这种无私的创业精神,让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短短几年就跻身全国一流大学行列。
1955年5月,朱光亚从东北人民大学调任,离开白山黑水,在那里努力工作。三年来,大学物理系从无到有,有50多名教师,12个实验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朱光亚在东北人民大学教过519名学生。他的学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教育部副部长1人,著名大学领导6人,国家科学奖获得者、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数百人。
一生中的杰出成就
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工业,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他们后来成为中国六七十年代核工业的骨干。195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不得不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能工业。当时的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科技带头人”负责原子弹产品,35岁的朱光亚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重担。王、彭焕武、郭永怀、程等当时著名科学家在朱光亚的建议下加入了核武器研制小组。
1957年至1959年,朱光亚担任第401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将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制项目中。后来朱光亚亲自起草了两个原子弹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从原子弹试验场回来的路上,朱光亚看到一朵蘑菇云从天而降,放声大哭。
此后,朱光亚参与组织并领导了第一次空航空射弹、第一次导弹和原子弹“两弹合一”试验任务。短短两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1969年9月,朱光亚参加了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组织指挥,成功实现了地下核试验的目标。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的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的研发、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著名的“863计划”)和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并于1994年被一致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1999年,国家授予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今年,朱光亚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风云人物”,颁奖致辞说:“人生是一件大事,他一生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液中最壮丽的力量。认真推物理很好玩,这辈子不用磕磕碰碰。他是遥远天空中最亮的星星。”人生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就是朱光亚本人。他曾经说过:“这是我这辈子唯一做过的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思想开放,淡泊名利
朱光亚心胸宽广,心胸开阔,精神境界淡泊名利。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从不张扬,这在中国工程科技界是有口皆碑的。
199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列传》。提交审批时,朱光亚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他在有关国防科技史的文章里,只讲了别人和集体,从来不谈自己。
1996年10月,朱光亚获得“贺李科技成就奖”,奖金100万元(港币)。颁奖前一天,他告诉身边的同志,他会把所有的奖金都捐出来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基金。捐款后,朱光亚再三叮嘱身边的人不要讲这件事。所以长期以来,即使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也很少有人知道,社会上更少。(作者巴特是长春历史研究员)
参考文献
1.“精推物理意味着不用为自己扬名——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科学事业主要开拓者朱光亚”(吉林大学新闻中心)
2.“朱光亚:“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黄明)
3.《中国的“两弹一星”袁迅-朱光亚》(乔月梅张博)
标题:(文化)朱光亚:人生为一大事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