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明节溯源
本篇文章1478字,读完约4分钟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想杀大公子,忠臣介子推护送他逃走。当重耳饥寒交迫晕倒时,介子推毅然割掉他的大腿肉,煮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经过19年的流亡,重耳终于回到了中国,成为了君主,历史上被称为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当他一一奖励那些帮助过他流放的人时,没有介子来领赏。原来,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一直隐居在山里。晋文公释放了火烧山并迫使介子出来。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介子推。大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晋文公把它们埋在柳树下。因此,晋文公将火烧山被释放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并规定人们不得用火和吃冷的食物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第二年,晋文公和他的大臣们去山上祭奠介子推。他们发现埋介子推的老柳树死了,复活了。晋文公把柳枝折好,放在头上围成一个圈敬奉,并把柳条挂在门外以示纪念。后来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习俗。
据记载,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东周和战国时期,孟子齐国张任曾经提到一个被奚落的齐国,他经常去东郭的坟茔里讨要祭品。可见,扫墓的习俗在战国时期已经盛行。秦汉时期,祭祀扫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仪式活动。根据汉代颜延年传,在帝国上的颜师,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清明祭奠祖坟。他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崇祖重亲的观念。
在古代,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代,唐玄宗将未纳入规范的古墓供品归入《五礼》,并明确规定“士家应准入墓,应纳入《五礼》,始终是一种套路”,将寒食节扫墓列为当时的“五礼”之一。从此,无论是文人还是平民,都把寒食节扫墓作为回归当下的工具节日。因为清明节离寒食节很近,所以人们经常把扫墓推迟到清明节。鉴于民间冷食和清明节已经成为惯例,法院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规定清明节和冷食节应该一起放假。
每到清明节,“田里大路上都是士女,枣里丐帮仆从得父母丘墓”(见柳宗元《送许京兆孟融书》)。诗人的作品往往伴随着寒食,如白居易《寒食野望阴》:“五邑鹊使树昏,寒食清而谁哭。”魏《寒食》:“清明寒食好,春园满花。”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一种特殊的清明气氛。可见,在唐代,扫墓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项重要习俗。在清明节,人们会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为坟墓开垦新的土壤,或者折一些新的绿枝插在坟墓上,然后磕头行礼膜拜,最后吃了食物和酒回家。
从宋元开始,清明节逐渐从依附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清明节结合了两个古代节日的精华,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节习俗与上思节旅游等活动相结合的传统节日。宋代诗人高聚青在《清明》中写道:“南北山陵多,但清明祭日不同。纸灰飞成白蝴蝶,眼泪变红,詹妮弗。日出时,狐狸睡在墓地上,晚上,他们的孩子对着灯光笑。人生有酒可喝,一滴也没去过酒泉。”反映了当时清明节祭祖的情况。明清时期,普遍继承了上一代的旧制度,清明节期间祭祖丧亲的习俗依然盛行。
中华民国政府曾将清明节定为全国性节日,也称为国家清明节。清明节,除了原有的扫墓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一项常规工程,这也是对长期植树民俗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仍然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郊游、放风筝等户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不仅有谨慎追求遥远未来的感伤感,而且融合了欢乐享受春天的气氛,使人们在祭祖的同时享受明媚春天的绿色和山野,成为一种表达感激和孝顺的方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放假,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标题:(文化)清明节溯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