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年”不小
本篇文章2351字,读完约6分钟
新年是除夕夜春节前的一个重要节日,又称“谢灶”、“祭灶”、“灶王”。可以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在年轻的一年前后,人们开始购买年货,制作节日食品,打扫庭院,清除污垢,为美好的一年做准备。春节前的这一系列准备活动表达了人们告别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什么是小年
在不同的地方,小年有不同的日期。早在宋代,就有农历除夕的记载,所以农历除夕的历史最长。据说从清朝雍正年间,腊月二十三皇帝每年都要在坤宁宫拜神。为了省钱,他还崇拜灶神。之后,皇室和贝勒纷纷效仿,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于是在不同日子过着小日子的官民之间出现了分化。
现在主要是东北和华北地区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大多是腊月二十四。各地不同的日子与中国古代“官三人四船五船”的传统有关,即官方农历23号过,民间一般家庭24号过,而湖海沿岸的居民则沿袭船夫的传统,25号举行灶祭。
其实小年的“时差”是复杂的,不能从南到北一概而论。人们所说的“小年”在内涵上也有差异。比如海南、皖北、南京都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小年;云南有些地区是正月十六;江浙沪部分地区的除夕是除夕的第一天,与“除夕”相对;除夕在中国西南和华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但是,无论哪一天是大年三十还是大年三十,人们都有着同样的告别旧迎新的愿望。
民俗
淡季主要的民俗活动有献灶、扫尘、剪窗花、贴春联、沐浴美发等。
1.人民之王
祭灶是一种影响很大的习俗,在中国人中间流传很广。在旧社会,几乎每个厨房都有“灶神”的神位,负责管理每个厨房的火,被奉为一家之主的守护神。厨王龛大多位于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是厨王的神像。两边的火柴多是“神讲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写着“回宫降福”的。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都会把家里的善恶告诉玉帝,让玉帝赏罚他。因此,人们在送炉子时,非常重视把糖果、清水、熟豆、草放在炉子之王雕像前的桌案上。后三者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准备的。送灶神的仪式被称为“送灶”或“辞灶”,维系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祈求神灵保佑全家新年平安吉祥。
过去有“男不爱拜月,女不爱灶”的民俗,往往是男人的事,但到了现代,大部分家庭主妇都扮演了供灶的角色。另外,大年三十,厨王会带着诸神来到人间拜年。那一天,一定要有“接厨”“接神”的仪式。各家烧了车马,洒了三杯酒,送走灶神后,就开始祭拜祖先。
2.除尘
所谓“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从黎明明开始,打扫房子,擦窗户,擦衣服,擦锅碗瓢盆,擦洗桌椅,粉刷墙壁,打扫房子的各个角落,以清新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迎接新年。“尘”和“尘”是谐音,所以扫尘不仅意味着驱除疾病、祈福安康,更有一种消灭“尘”创造新的情感欲望。
虽然“二十四日,扫尘日”,但其实从节日前后到年底都是扫尘时间。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从年初到除夕,这段时间被称为“扫尘日”,也称为“春节日”。
3.剪切并粘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小年最流行的民间活动。窗花题材广泛,多为花卉动物、喜庆吉祥图案,如喜鹊爬梅、孔雀打牡丹、狮子滚绣球、三阳(阳)开泰、二龙打珠、鸳鸯打水等。在刚打扫完的房子里贴窗花,给家里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意味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4.后春联
春联又称“春联”、“门对”、“对联”,以工整简洁的文字描绘美好的意象,表达美好的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也是传统习俗。人讲究神,家家户户,事事讲究,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诸神面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大多是敬慕祝福的话。大门上的对联是一个家庭的门面,所以很受重视,内容丰富,机智诙谐。
5.洗澡,美发,结婚,结婚
过了腊月二十三,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理发。民间有句话叫“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此外,二十三岁以后,人们认为众神上了天堂,一切都被原谅了。娶个媳妇不挑对象就雇个姑娘,这叫“抢着结婚”。所以一直到年底都有很多人办婚礼,民谣里说“年燕在农村忙着嫁人,伊春帖逗春。姐妹俩在灯前私聊,今年是洞房。
当地食品习俗
1.吃炉糖
俗话说“二十三,果脯棒,灶神之主欲上天”,民间也有“二十三,吃囊板”的谚语。糖、馕等食物既甜又粘,说明灶神只在乎吃,不会在乎说。上了天堂之后,嘴巴被囊卡住,避是非。他也有意让灶神的嘴甜一点,只说好话。
灶糖是麦芽糖的一种,粘度很大。画成扁圆形叫“糖瓜”,画成长条形叫“关东糖”。糖有两种,芝麻和无芝麻。馕是芝麻的主要产品,在山西北部俗称“芝麻”。现在人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吃蜜饯的习俗依然在民间流行。关东糖是东北农村、城市、街道的摊贩卖的,是男女老少都爱吃的一种糖。它是从灶神的祭祀桌上流传下来的,深受人们的喜爱。
2。饺子和炸玉米
中国人在祭祀厨房的节日里会注意吃饺子,这意味着“送别饺子迎风的一面”。油炸玉米在山西省东南部很受欢迎。民间谚语里有一句话“二十三号,不吃炒玉米,过年第一天就一锅倒了”。人们喜欢将油炸玉米与麦芽糖粘合,冷冻成大块,吃起来又脆又甜。
3。馒头
花模,又称“花棉”,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传统食用造型艺术,也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腊月二十三过后,很多地方的人都想蒸馒头。花馍一般分为拜神和走亲两种。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是要做一个祭灶神的枣山。“一个小笼包一个小笼包,邻居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展示其灵巧技能的绝佳机会。花髻是一种工艺品。
4。粘性蛋糕
在鲁西地区,有一种民间说法叫“二十三,黏糕”。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家家户户蒸、吃粘糕的日子,意思是粘着灶王爷的嘴,让他说好话。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原料制成的。他们甜而壮,入口软,意思是“一年比一年高”。
盼着小年后的新年,其实“小年”也不小。你的坐标在哪?你的家乡什么时候有什么习俗?欢迎在本文下方留言,让我们四面八方的人一起聊聊小年。
标题:(文化)“小年”不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吉林福音时报致力于让您的生活多姿多彩,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吉林今日头条新闻,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吉林福音时报的小编将予以删除。